橫跨河南、陝西兩省的「百億假黃金騙貸案」留下的不只是「傳奇」,更是血淋淋的教訓。
將鎢塊放置在金塊中間,鎢佔62%,黃金佔38%,聽起來不是多麼高科技的發明。但是這套把戲卻可以使用十餘年,積累到百億元的驚天數值。很難想像這是發生在21世紀的事。
製作假黃金的博源礦業是一家河南公司,受害的卻是幾家陝西銀行。據分析可能的原因是,河南地區的銀行已經不允許用「吊水法」檢測黃金,必須打鑽檢測,而陝西銀行還在用這種土辦法,為制假者提供了漏洞。
所謂「吊水法」,就是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為國王檢測王冠是否純金的那個辦法,如果金磚內部摻雜了密度和黃金非常接近的鎢或銥等物質,這種檢驗就失效了,檢測的精確性並不高。
問題在於,涉及百億資金的貸款,卻用阿基米德的土辦法檢測抵押黃金,怎麼十多年來一直在犯這種低級錯誤?
技術只是手段,人才是問題的關鍵。技術落後的原因是人,而人長期失職的根源是制度。「碩鼠」明目張胆,只因籠子沒有扎牢。
業內人士稱「銀行對假黃金睜隻眼閉隻眼」。損失最慘的潼關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涉案金額超過110億元,該社原主任就在博源公司的股東、本案的犯罪嫌疑人之一、徐建波的公司任職。一位知情人介紹說,「只要陝西潼關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帳面上有錢,就會有工作人員給博源礦業股東們打電話」。受如此待遇顯然是有代價的。該社有8名工作人員去年10月被警方帶走,其中3位高管已被潼關縣檢方批捕。
公眾需要更詳細的案情披露,才能理解這樁奇案發生的內在邏輯,比如檢測漏洞是無意之失還是某種默許縱容,制假者與銀行「內鬼」之間有怎樣的分工和利益關係?
從去年年底,國海證券鬧得沸沸揚揚的「蘿蔔章事件」,到這次涉及百億的黃金抵押貸款,居然用的是2000年多前阿基米德的「土辦法」檢測黃金,金融行業犯的「低級錯誤」,讓公眾目瞪口呆。
「蘿蔔章事件」、「阿基米德法驗抵押黃金」背後隱含的是嚴重的金融風險,必須嚴肅對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假黃金 金融風險 吊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