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野外筆記,ID:Falco-peregrinus】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每次都說是最後一屆的西雙版納觀鳥節今年是第八屆了,真是不容易!
觀鳥賽的地點是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一個超級大的植物園,有將近300種鳥類,中國有1400多種鳥,其中一些鳥種只有在這裡才相對容易見到。(注意,是相對而已)
所以版納植物園對於觀鳥人來說,簡直就是一個金礦,大家來參加觀鳥賽就是來淘金的。
鳥賽流水帳— Big Year—
雖然說的是比賽,但是版納的鳥賽其實是一種博愛的氣氛,競爭的感覺是沒有的。
無論是比賽前公布版納熱帶植物園內的鳥種清單,就像提前給了參考答案,還是裁判帶著一起看鳥,還有某個觀鳥隊伍看到了難得一見的好鳥就馬上在比賽群共享發現位置。
啊哈哈,這樣的比賽應該叫做狂歡節更合適。
鳥看不夠?以後再來!(關於這次鳥賽好玩的事情後面再寫一篇吧!)
帶有爭議的鳥坑是什麼— Big Year—
這次版納觀鳥節還有一個重要內容是「首屆鳥塘論壇」,是我就算跟家裡人謊稱出差也要來版納的原因,我希望能在論壇上聽到專家的說法,解決我對鳥塘一些疑惑。
鳥塘也叫鳥坑,存在了十幾年了,帶有不少的爭議,能夠把鳥坑的討論放到明面上來討論本身就是很贊的一件事情,真的需要勇氣。(來打敗六眼飛魚?)
參加論壇之前我就有一些想法,後來發現和論壇的主要想法方向很類似,所以也不在現場冒頭亂BB了,這篇推文算是對論壇支持性的回應吧。
鳥坑,是人為在鳥類出沒的樹林布置水坑,吸引鳥兒來喝水、洗澡和吃蟲子的類似北方大澡堂一樣的場所,鳥坑旁邊有隱蔽網和配置的機位,是給鳥類攝影者準備的。
他們等到鳥兒出現在澡堂的時刻便使用相機進行鳥類攝影的藝術創作。
這裡說的鳥坑指的是為長期使用設置的鳥坑,吸引的主要是當地留鳥,那些為吸引候鳥而臨時搭建的拍攝場景不屬於討論範圍,假設我們生活環境變得很好,鳥坑就不具備存在意義的理想主義說法也不討論。
鳥坑的出現是一個現實,鳥坑出現的歷史並不長,在十幾年前的雲南保山百花嶺首秀,吸引了很多的鳥類愛好者前往,百花嶺一炮打響。
這個模式雖然有各種小的欠缺,但是經過十幾年的嘗試,被不少地區借鑑和模仿和優化,逐漸成熟,例如廣西弄崗就是很好的例子。
鳥坑主要是在旱季的時候起作用,畢竟雨季的時候到處都有水源,鳥坑的吸引力降低了,所以一般說來鳥坑只有半年的有效作用。
鳥坑一直很有爭議,主要還是涉及到的道德層面/動物福利方面的。
例如,鳥類來鳥坑之後會喪失野性,過度進食會變得肥胖和降低驚飛距離,鳥類會變得過度依賴鳥坑,這對鳥類的安全以及健康是有負面影響的,等等。
一旦涉及到道德問題,我就想起來尼採的那句話:沒有道德的現象,只有對現象的道德詮釋。《論道德的譜系:善惡之彼岸》
尼採說的都對,但是我一直不理解,所以我不打算從道德的層面而是從產品的角度去看這個東西。
鳥坑滿足誰的需求?— Big Year—
鳥坑滿足的是誰的需求?
鳥來吃飯洗澡的需求比較簡單,這裡就先不說。
其實也可以理解為:為什麼有鳥坑這個Why。
人為布置的「觀鳥場景」那滿足的一定是人的需求,具體來說是鳥類攝影愛好者的需求,謹慎而好動的鳥類作為攝影題材非常難出片。
在鳥坑裡洗澡吃食的鳥類相對安靜和穩定,而且洗澡喝水和進食的行為都是攝影愛好者追求的美好瞬間,如果還有交配行為,那就更好了,如果能在開花的樹枝上那個,當然就是奆片了啊!
鳥類攝影愛好者的需求得到了滿足,那麼設置鳥坑的村民也能得到回報。
邏輯很簡單:攝影愛好者們留下了人民幣,為鳥坑的機位、食宿行甚至購買當地土特產付費。
如果這一次沒有拍到滿意的照片,下次可能還會再來,如果拍好了,那麼他們分享出去的照片作為營銷的鉤子會吸引更多的愛好者前來——只要鳥作為攝影題材還在,只要食住行的條件還能接受。
鳥類攝影愛好者和挖鳥坑的村民的需求得到了滿足之外,鳥類研究者也有可能得到更多的數據,能對鳥類研究有所裨益。
另外,鳥坑所在地的經濟和名氣也有提高。
再另外,因為從鳥的身上能得到持續的經濟收入,那麼打鳥的現象也就減少甚至消失了,對於鳥類保護、環境保護是好事情。
人的需求滿足的了,鳥的需求(食物,水,安全)其實也滿足了啊?
這似乎是多贏的局面,有這麼好的產出,為什麼還會有爭議呢?
插播對比一下廣西龍脊梯田的例子:
也是二三十年前的風光攝影師進山發現了藏在深山無人知的壯麗梯田,以風光為創作題材的攝影師用作品將龍脊宣傳了出去,當地人甚至外地人前來從事食宿接待方面的優化,各種民宿飯館和商店在梯田的半山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和蔓延,隨之而來的也是爭議:
環境汙染,
山體滑坡,
民風不古,
交通堵塞等等。
一個事情總有「但是」,不管是什麼事情。
鳥坑也是這樣,雖然鳥坑和一個風景區完全不是一個量級,不具備太多的可比性,但是如果想著能滿足各個方面的需求,應該說是滿足各方面比較高的期望值,就目前的情況是很不可能的。
期望值和現實情況之間有矛盾,很可能就是爭議所在——希望鳥和環境不受人類影響,而同時又有好的風景和食宿享受,每個人都相處愉快,這種局面的出現很可能是不可能的,至少貧困人口被消滅之前是不可能的。
動物福利這個話題永遠扯不清,所以這裡對於鳥類到鳥坑裡吃了太多麵包蟲(黃粉蟲)而從慘綠少年變為油膩大叔的案例不展開;
對因為人投食過度導致鳥類捕食能力下降或者逃生能力降低的事情也不敢討論,因為這些案例其實不多,樣本池不夠大,很難得出結論。
至於鳥類天敵來鳥坑捕食鳥類,還有鳥類聚集引發疾病傳播的情況,目前也沒有很多案例,所以還需要時間來收集,也不好說鳥坑會起到什麼影響。
鳥的福利可能要等到人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才有可能。(什麼時候才滿足?)
鳥坑是季節性的,其使用時間也是半年左右,如果能持續一兩年對鳥坑裡的鳥和與鳥坑相關的人進行觀察數據統計和人物訪談,應該會是很有意思的調查。
爭議點還有一個,那就是鳥類攝影師的形象受到一些所謂的「拍鳥大爺」的負面影響——進到鳥坑的攝影愛好者不一定是素質差的,但是一些亂丟菸頭吐痰的行為很扎眼,也容易讓人以偏概全對拍鳥人造成刻板印象。
目前看來,鳥坑是利大於弊的,但是如果不進行優化,可能各個利益鏈條上的關鍵點就會出狀況,到了以後收拾起來就麻煩了。
希望或建議— Big Year—
爭議其實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觀點不一樣,這是一句廢話。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誰也說服不了誰,但是如果目前很有限的觀鳥人口能稍微尊重一下鳥類,不管是鳥坑的主人還是客人,那麼鳥坑這個工具應該能得到更多的理解和贏得更多的優化吧?
比如,在鳥坑裡用聲音引誘鳥類前來,長時間用錄音的人,特別是鳥類繁殖期的時候,用這一手段是非常容易引起意見分歧甚至衝突的。
最好別用!打架不好,贏了坐牢,輸了住院的。
過度投食也應該收斂,因為這樣會引發的鳥類肥胖甚至「三高」,合理膳食不僅僅是人類的健康要求,也要考慮到鳥類,不應該單純地將鳥類作為賺錢的工具。(說起來好像很簡單一樣,唉…)
如果鳥坑的形象因為某些人的行為繼續受到了負面影響,如果鳥坑對鳥類的負面作用不被重視和修正,鳥坑洗白的一天恐怕難以到來。
進鳥坑是一個選擇,選擇進鳥坑的人和選擇不進鳥坑的人之間如果也能互相多聊幾句,多搞幾杯啤酒,應該也能關係更好的,畢竟愛鳥的人想法都很相似。
當然,有體力有精力的年輕人把鳥坑的位置留給老人家,自己多去看看鳥類更加真實的生境,多觀察純粹的鳥類,會更合適。
End— Big Year—
當然,能在坑外見到鳥兒,絕對是開心的事情,就像走在版納植物園裡看到各種太陽鳥和鵯鵯,聽到密林高樹裡各種不熟悉的鳥叫,就算是各種遮擋,完全沒有拍攝的機會,但是那感覺就是要比在坑裡看個二手鳥爽多了。
有一種但是:有些鳥如果不進坑,可能真的在野外純自然環境裡見不到啊!
好吧,只要這種鳥不滅絕,你可以選擇和它們見面的方式嘛!
我就不用在酒吧裡遇見或者在大保健裡遇見來打比方了,免得挨罵。
所以,進不進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