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暗合中國的古代哲學思想,道出了生活的真諦,濃縮了人們的智慧,是人們長久以來的生活經驗的積累和總結,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具有指導意義。下面我將從中國古代哲學方面就「財不進急門,福不進偏門」簡要地進行剖析。
「財不進急門」是指財富在很急切的狀態下是不能獲得的,「急」就是在急切的心理狀態下,採取不符合常規的手段,求取錢財,在這種狀態下很難獲取財富,即使獲得,也容易失去。「門」這裡是指自己的家門、自己的家、自己的口袋的意思。中國文化的源頭之一老子所著的《道德經》說道:「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也就是說踮起腳跟的人是站不長久的;跨大步的人是走不遠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都是違反自然規律的行為,違反自然規律的行為必然會受到自然的報復。短時間內妄想快速積聚財富,必然會帶來深重的危機。諸如有人想通過賭博一夜暴富,結果只落得血本無歸。有人想通過炒股迅速發財,在股市上快進快出,結果只能是中了莊家的圈套,最終被套牢割肉了事。
禪宗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一個徒弟問師傅:「師父,以我的資質什麼時間可以開悟?」師傅說:「十年。」徒弟又問:「師父,如果我加倍苦修,又需要多長時間開悟呢?」師傅說:「得要二十年。」徒弟感到疑惑,於是又問:「如果我夜以繼日,不休不眠,只為修行,又需要多長時間開悟呢?」師傅說:「那樣你永遠沒有開悟的機會。」徒弟驚訝道:「為什麼?」師傅說:「你只在意修煉的結果,又如何有時間來關注自己呢?」
這個故事形象地說明了欲速則不達的道理。求取財富的過程也是一樣。太過於迫切地想掙大錢,就容易擺不正自己的位置,從而失去思考,迷亂心智,迷失方向。所以要想發財,只有認真學習和思考,不斷積累知識和財富,穩紮穩打,才會基礎牢靠,遇事從容,才有機會求得應有的錢財,才能獲得真正的財富。《道德經》指出,「不知常,妄作兇」。人不能按照賺錢存錢的規律去做事,就會帶來禍害。《道德經》又說道:「孰能安以久動之而徐生?」也就是說只要做到心平氣和,生生不息,多掙少用,省吃儉用,穩步推進,才會逐漸積累財富,生活才會變得富裕起來。
「財不入偏門」是指財富要通過正當合法的方式取得,而不能通過歪門邪道去獲得。這裡的偏門指的就是不能被社會公認的合法正當的職業。易經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如果不按照正當合法的方式生產生活,做事不遵循正道,最終不會給自己帶來福氣,只會給自己帶來禍害。不遵守國家的法律規章,一味地幹違法亂紀的事情,必然會受到黨紀國法的處罰。這就是古人說的因果報應,如影隨形,是有規律可循的。為人做事正大光明,常做好事善事,必然是求仁得仁,求福得福。如果一味地逞小聰明,在偏門裡幹事,總是妄想通過不正當的手段,採用歪門邪道謀取個人的利益,一是良心不安,二是多行不義必自斃,終究會受到社會規律的懲罰。即使再努力,結果也是可想而知。《道德經》又說,「大路其夷,而民好徑」。這就是說通過正常的渠道發財致富,有很多的機會,而有些人卻喜歡貪圖便宜,大路不走走小路,自然是和希望的結果南轅北轍,事與願違。
用中國古代哲學書中的內容可以很好地詮釋「財不進急門,福不進偏門」這句話的涵義。這句話深刻地體現了中國農村老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人生智慧,值得每一個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