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行星科學家林奈·奎克開始懷疑,在已知的4000多顆系外行星中,是否有任何一顆可能與木星和土星周圍一些含水衛星相似。雖然其中一些衛星沒有大氣層,並且被冰覆蓋,但它們仍然是美國宇航局(NASA)尋找地球以外生命的首要目標之一。土星的衛星土衛二和木星衛星木衛二就是很好的例子,科學家們將其歸類為「海洋世界」。美國宇航局專門研究火山和海洋世界的行星科學家奎克說:
從木衛二和土衛二噴出的水柱,可以斷定,這些天體的冰殼下面有地下海洋,它們有驅動這些羽流的能量,這是我們所知生命的兩個必要條件。因此,如果認為這些地方可能是宜居的,那麼也許其他行星系統中的這些地方也是宜居的。假設很多星系中存在類似於木衛二和土衛二的行星衛星。而且,它們在地質上是否也足夠活躍,可以將地下羽流射入它們的表面,有朝一日可能會被望遠鏡探測到。
通過對數十顆系外行星(包括TRAPPIST-1系統中的行星)的數學分析,研究人員了解到了一些重要的東西:研究的系外行星中,超過四分之一可能是海洋世界,其中大多數可能在表層冰層下藏匿著海洋,類似於木衛二和土衛二。此外,這些行星中的許多可能比木衛二和土衛二釋放更多能量。有朝一日,科學家們或許可以通過測量系外行星發出的熱量,或者通過探測行星大氣中分子發出光中的火山或冷火山(液體或蒸汽,而不是熔巖)噴發,來檢驗這些預測。
目前,科學家們還不能看到許多系外行星的任何細節,因為實在太遠了,被星光淹沒了。但是,通過考慮唯一可用的信息(系外行星的大小、質量和與其恆星的距離),科學家可以利用數學模型和對太陽系的理解,試圖想像可能正在將系外行星塑造成宜居世界的條件。這些數學模型中的假設是有根據的猜測,可以幫助科學家縮小有希望的系外行星名單,以尋找有利於生命的條件,以便美國宇航局(NASA)未來發射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或其他太空任務可以後續進行研究。
未來尋找太陽系以外生命跡象的任務,將集中在像地球這樣擁有豐富全球生物圈的行星上,這些生物圈如此豐富,以至於正在改變整個大氣層的化學成分。但在太陽系中,遠離太陽熱量的冰凍衛星上有海洋,它們仍然顯示出它們具有生命所必需的特徵。為了尋找可能的海洋世界,研究團隊選擇了53顆大小與地球最相似的系外行星,儘管它們的質量可能高出8倍。科學家們假設,這種大小的行星更多的是巖態行星,而不是氣態行星,因此,更有可能在其表面或表面以下支撐液態水。
自開始研究以來,至少又發現了30多顆符合這些參數的行星,其研究發現發表在《太平洋天文學會》期刊上。確定了地球大小的行星後,研究團隊試圖確定每顆行星能產生多少能量,並以熱量的形式釋放出來。研究小組考慮了兩個主要的熱源,第一種是放射性熱能,由行星地幔和地殼中放射性物質的緩慢衰變產生,歷時數十億年。衰變的速度取決於行星的年齡和地幔質量,其他科學家已經為地球大小的行星確定了這些關係。
因此,研究團隊假設每顆行星的年齡與其恆星相同,其地幔佔行星體積的比例與地球地幔相同。接下來,研究人員計算了其他方式產生的熱量:潮汐力,這是當一個物體圍繞另一個物體運行時,重力牽引產生的能量。行星在橢圓形的軌道上繞著它們旋轉時,會移動它們與恆星之間的距離。這會導致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發生變化,並導致行星「伸展」,從而產生熱量,最終熱量通過表面散失到太空中。另外就是通過火山或冰冷火山,另一種途徑是通過構造,這是一種地質過程,負責行星或衛星最外層的巖石或冰層運動。
無論熱量是以哪種方式釋放出來,知道一顆行星排出了多少熱量都是很重要的,因為它可能決定是否適合居住。例如,太多的火山活動可能會把一個宜居世界變成一個熔化地獄。但是,太少的話可能會關閉組成大氣的氣體釋放,留下寒冷、貧瘠的表面。恰到好處的量可以支持像地球這樣宜居、潮溼的行星,或者像木衛二這樣可能宜居的衛星。在接下來的十年裡,美國宇航局歐羅巴快艇將探索歐羅巴的表面和亞表面,並提供關於表面下環境的洞察。
科學家對木衛二和太陽系其他潛在宜居衛星的了解越多,就越能更好地了解其他恆星周圍類似的世界,根據發現,這可能是豐富的。即將到來的任務將給我們一個機會,看看太陽系中的海洋衛星是否可以支持生命,如果發現生命的化學信號,就可以嘗試在星際距離尋找類似的信號。當韋伯望遠鏡發射時,科學家們將試圖檢測TRAPPIST-1系統中一些行星大氣中的化學特徵,該系統位於寶瓶座,距離地球39光年,有7顆地球大小的行星。
科學家通過確定每一顆行星的表面溫度,預測這些系外行星上有海洋。這些信息是通過每顆行星反射到太空中的恆星輻射量來揭示,每顆行星密度以及與地球相比它產生的內部熱量的估計數量。如果看到一顆行星的密度比地球密度低,這表明那裡可能有更多的水,而沒有那麼多的巖石和鐵。如果行星的溫度允許液態水存在,也就有了海洋世界。但如果一顆行星的表面溫度低於32華氏度(0攝氏度),那裡的水被凍結,那麼就會有一個結冰的海洋世界,而這些行星的密度甚至更低。
博科園|研究/來自: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
研究發表期刊《太平洋天文學會》
DOI: 10.1088/1538-3873/ab9504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