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經亞洲評論》11月25日文章,原題:在165個國家,中國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都使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黯然失色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一座人口480萬的熙熙攘攘的城市,在線食品配送公司Deliver Addis的人氣飆升,原因是其App能夠將食物非常精準地送到顧客的所在地。這種精準性背後的秘密是中國的衛星導航技術。
一、日本《日經亞洲評論》11月25日文章體現出北鬥系統和GPS的三大不同之處
文章指出,這款應用程式的迅速增長部分是由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所推動的,該導航系統最近取得的進展彰顯了北京在數據主導權全球爭奪戰中取得的成果。簡短的報導中,體現三個不一樣。
其一,中國北鬥系統後來居上。文章指出,過去,美國處在這項技術的前沿,1978年發射了組成全球定位系統(GPS)的第一顆導航衛星。但是長期以來作為唯一選擇的GPS現在正被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所超越。1994年,中國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開始起步,今年6月正式建成。但目前已經195個主要國家當中有165個國家的首都使用。
其二,中國北鬥系統服務質量更好,觀測頻率高。文章中引用美國衛星信號接收公司Trimble導航公司的數據顯示,在世界上195個主要國家當中有165個國家的首都(佔85%),北鬥衛星對其觀測的頻率要比全球定位系統高。單就衣索比亞首都來說,有多達30顆北鬥衛星不間斷地傳送信號,是美國系統的兩倍。
其三,中國正在網絡空間全方位趕超。文章指出,自網際網路誕生以來半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美國一直是網絡空間中無可爭議的驅動力量,但是這個迅速增長的領域正在快速發生變化。在這個所有技術都被納入信息戰的時代裡,中國正朝著新的競爭領域邁進:太空、網絡,甚至被稱為「大腦優勢」的領域。
二、中國北鬥系統與美國GPS的最大的差距,在於兩大市場空間,核心則是發展理念的差距
GPS系統比中國北鬥早發展,為何北鬥可以後來居上?
這其中,除過中國技術的不斷突破之外,最大的原因的GPS廣泛運用的兩大市場,一個中國國內市場,中國具有最大的網民用戶(接近10億)以及最大的導航需求,智慧型手機、網絡導航幾乎成為生活須臾不可離開的「新器官」、「新功能」、「新運用」;另一個是國際市場,中國依託「一帶一路」的合作共贏,大力建設「數字絲路」之空中信息走廊」,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高質量的導航服務,把國內成熟的服務模式向外推廣。
這其中,核心在於發展的理念。中國倡導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尊重他國網絡主權,明確了「互聯互通、文明借鑑、共同繁榮、安全保障、公平秩序」為步驟的建設進程,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讚許。
相反,美國已在2013年「斯諾登」事件中臭名昭著,「五眼聯盟」的「稜鏡門」,從普通網民到國家元首一網打盡,進行無差別的監控,是人人都生活在監控威脅之中。
特別是川普政府的「退群」和「封殺」行為,讓世界各國更加感覺到美國技術的不靠譜和控制欲,大家紛紛拋棄美國的GPS,選擇中國的北鬥衛星成為必然。
三、中國北鬥系統與美國GPS在軍事方面的較量,需要高度警惕
除民用市場之外,中國北鬥系統與美國GPS在軍事方面的較量更加需要重視。在GPS一統天下的時候,中國的飛彈也依靠GPS導航,其結果可想而知,要把直接關掉,讓你無法導航;要麼修改數據,讓你錯誤導航,甚至完全可能打向自己。
最典型的是1996年臺海危機,當時依靠GPS導航的解放軍,萬彈齊發之後的結果不一定是預定目標全部癱瘓,最後鳴金收兵。還有去年5月伊朗飛彈誤擊自己艦艇。據伊朗通訊社2019年5月11發布的報導稱,伊朗海軍日前在阿曼灣沿岸領海內進行演習時發生了意外事故,1艘輕型支援艦在演習的過程中遭到了友軍飛彈的誤擊,而這起事故也造成了19人死亡和15人受傷。
目前,解放軍飛彈已經完全擺脫了對GPS的依賴,但北鬥系統依然有可能遭受電子對抗等綜合性攻擊,直接影響飛彈打擊精準度。
與此同時,我們要看到,軍事鬥爭不僅僅依靠導航衛星,美軍大量的偵察衛星和偵察機,對我進行全天候的監視偵察。剛剛,美國海軍印太情報總指揮史達曼突然乘專機神秘訪臺。戰爭未開打,情報先行,美軍對大陸沿海的軍事部署,早已做過無數次迫近偵察,包括臺灣樂山「鋪路爪」雷達在內的偵察能力,使解放軍所有的軍事設施,都已經在美軍軍事地圖上清晰標示。
史達曼來者不善,善者不來。臺灣近半年來向美國購買大量最先進的陸海空武器,再加上情報高官親臨預先部署,我們必須考慮,川普有可能趁美國總統大選亂局,採取摩擦衝突。
臺海風雲變色,美中臺各自緊鑼密鼓備戰。而這個較量,早已在北鬥系統和GPS為核心內容的軍事情報網絡中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