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新技術湧現,也有許多技術都在原有的基礎之上不斷優化改進,而智慧型手機作為各類先進技術的「載體」,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提到「什麼技術用了就回不去」這個話題,相信每個人對各項技術的看法都有自己的獨立的見解,作為一名95後的8年「玩機黨」,以下6項技術是我揮之不去的青春,下面,我將從這幾個方面和大家談一談智慧型手機發展的這些年,我所認為用了就回不去的技術。
1.生物識別技術
提到什麼技術用了就回不去,我認為生物識別技術應該能夠排到比較靠前的位置,不知道有多少人還記得iPhone 4經典的右滑解鎖呢?智慧型手機早期階段,我們解鎖手機屏幕使用基本都是數字、滑屏、圖案等方式,隨後就是iPhone 5s帶動了指紋識別的風靡,開啟了智慧型手機生物識別技術解鎖的時代。
智慧型手機發展的這些年,誕生了很多生物識別技術,譬如聲紋識別、三星的虹膜識別、LG的掌紋識別、面部識別等等,但真正成為主流的只有指紋識別和面部識別。首先我們來說說指紋識別,雖然iPhone 5s並非第一款採用指紋識別的智慧型手機,但一提到指紋識別,絕大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iPhone 5s,我使用的第一部手機正是iPhone 5s卡貼機,當時還在讀高中,同學們用的還是圖案解鎖的安卓機,而我用的是支持指紋識別的iPhone 5s,只需要指紋輕輕一放上去,就能解開屏幕,其他人都沒辦法打開我的手機,所以當時同學們都非常羨慕我。
(圖源網絡,侵刪)
儘管在iPhone 5s上的指紋識別還不夠成熟,解鎖速度偏慢,但從密碼、圖案解鎖轉變到指紋解鎖後,真的就很難回去了。目前,指紋解鎖正朝著屏幕指紋這個大方向發展。
(圖源網絡,侵刪)
說完指紋識別,再說面部識別,目前有2D面部識別和3D面部識別,大部分安卓機配備的都是傳統的2D面部識別,就只是進行簡單圖片的比對,安全係數很低,但解鎖速度快。而3D面部識別,簡單的說就是在空間上的投影,不僅僅是長和寬,還有高,也就是xyz軸,安全係數非常高。
(圖源網絡,侵刪)
目前我用的iPhone XS Max支持的Face ID是3D面部識別,用的另外一款安卓機使用的是2D面部識別+屏幕指紋雙解鎖方案。對於我個人而言,更喜歡2D面部識別的「快如閃電」,不過大部分安卓機在沒有紅外傳感器的情況下,夜間失敗率就要高一些。而蘋果Face ID則無視白天和黑夜。現如今,生物識別技術基本上已經成為智慧型手機的標配,大家還能適應沒有指紋識別或者面部識別的手機嗎?
2.雙揚聲器立體聲
相信大部分人年少時都有一個「歌手夢」,作為95後,我們或許沒有機會經歷磁帶機聽歌的年代,高中時期的我,酷愛唱歌,每周的音樂課,都是表現自我的最佳時機。那個時候幾乎每天都在聽王力宏、林俊傑、周杰倫等歌手的流行歌曲,對手機的播放音質非常看重,所以我將雙揚聲器立體聲也放在了本期「用了回不去的技術」中。
不知道大家用過的第一部雙揚聲器手機是哪一款?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3年用的HTC One M7,這款手機率先推出了具有Beats Audio和Book Sound音效的雙前置揚聲器,並一直在優化和改進後來發布的旗艦機型中的雙揚聲器。當時我對雙揚聲器手機還沒有概念,認為單揚聲器和雙揚聲器的手機沒啥區別,但是用過HTC One M7之後,發現前置雙揚聲器可以將聲音放大到原來的兩倍,不僅實現更大的音量以及立體聲效果,還實現了更好的中低音。
(圖源網絡,侵刪)
大多數手機的揚聲器都位於手機的頂部、底部以及側面,這是出於手機機身限制以及正面的美觀度等方面的考慮。現如今,雙揚聲器已經成為在中高端機上普及。比如iPhone 11 Pro、小米10 Pro、OPPO Find X2 Pro等機型,雙揚聲器帶來的環繞立體聲,對於喜歡聽歌、玩遊戲、看視頻的朋友來說,習慣之後的確很難回去了。
3.X軸線性馬達
最近兩年,安卓手機廠商開始注重手機馬達的震動反饋,然而蘋果早在三年前便在這上面下了很大功夫。迄今為止,我還依稀記得大學打了兩個月暑假工入手的一臺iPhone 7,大概用了3個月,才發現這顆home鍵是按不下去的。正是這款手機內置的Taptic Engine X軸線性馬達,模擬出來的按壓反饋,振動感強烈而又清脆,每次按壓的時候,都讓我誤以為這顆home鍵按下去了一樣。
(圖源網絡,侵刪)
當然,馬達並非只有一種,分為轉子馬達、線性馬達。
其中,轉子馬達是靠電流驅動偏置重物(Offset Mass)來形成振動感的,根據形態又分為條狀(BAR)和幣狀(COIN),現在在市面上已經比較少見。
目前市面上大多數手機用的都是線性馬達,而線性馬達又分為Z軸線性馬達以及X軸線性馬達,Z軸馬達結構相對簡單節省空間,但是振動的行程長度受厚度限制,想要獲得更好的震動體驗,就要用到尺寸更大的X軸馬達。
由於X軸線性馬達的振動手感非常清脆,在接收簡訊、輸入法打字以及玩大型遊戲的時候,都能明顯感受到強烈的震動反饋,從而提升用機體驗。
以下為網友分享的各大旗艦機X軸馬達尺寸對比圖,可以看到,iPhone的X軸馬達尺寸比安卓陣營的旗艦機要大出許多。
(圖源網絡,侵刪)
iPhone7之後的機型使用的都是X軸線性馬達,尺寸相比Z軸線性馬達更大,但是更大的行程讓它的驅動速度和精度都有不少的提升。大尺寸馬達結合iPhone對X軸線性馬達優異的調校,所以iPhone的震動反饋是目前智慧型手機中做的最出色的。習慣了iPhone的震動反饋,再去使用安卓機,就會覺得很難適應。
4.快充技術
大學畢業之後,我成為一名上班族,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對手機的續航極為看重,在電池技術沒有新突破的情況下,增大手機電池容量是提升續航能力最直接的辦法,但是這樣做也會讓手機變得厚重,這顯然與行業大方向的「輕薄」理念背道而馳。於是快充就成了間接提升手機續航能力的方式,快充技術可以縮短充電所消耗的時間,帶來更高效的生活體驗。縱觀現在的手機市場,無論是旗艦機還是千元機,基本上都擁有快充技術。
當然,各家廠商使用的快充方案也有所不同,目前快速充電技術大體有5大協議:高通協議、華為快充協議、USB PD協議、MTK協議、VOOC閃充,限於篇幅,這裡就不給大家一一介紹了。儘管各家協議有所不同,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提升手機的充電速度。現如今,市面上量產機中,功率最高的要屬OPPO Find X2 Pro和黑鯊3上使用的65W快充。
兩款機型均使用「串充並放」的方式,採用兩塊對稱電芯,充電的時候將這倆串聯,放電的時候將倆電芯並聯,這樣電壓和一塊電芯相同,可以直接給元器件供電,我們可以直接想像成是兩塊電池加一起,一起充電放電。65W到底有多快?就拿OPPO Find X2 Pro來說,實測下來,大概38分鐘左右就能把手機電量完全充滿。意味著平時利用吃早飯、洗漱等零碎時間,就能讓手機時刻保持充足的電量。
習慣了快充技術之後,真心就回不去了。之前我用iPhone手機,5W充電習以為常,當換到18W的時候,充電速度快了一倍,感覺已經完全滿足了我的需求。但再用到安卓機的65W,充電速度再提升一倍,真心覺得很難適應iPhone的18W快充。從當時5W充電,充滿iPhone XS Max需要3個半小時,到現在充滿只需要半個小時左右,節省下來的時間提高了我的生活效率,習慣之後你還會回到5W充電嗎?
5.NFC
NFC英文全稱Near Field Communication(中文:近場通信),是一種新興的技術。通過在單一晶片上集成感應式讀卡器、感應式卡片和點對點通信的功能。提到NFC功能,或許對於一些人來說,平時用的次數較少,但對於大部分上班族來說,想必不會陌生。其實日常生活中,NFC功能可應用的場景非常豐富,除了平時坐地鐵、公交等工具,還有線下支付、門禁等等場景,都可以使用NFC功能完成。
對於上班族的我來說,經常使用的刷公交、地鐵功能,操作起來過程非常簡單,只需要將手機背部NFC晶片位置對應到晶片感應區,只要聽見「嘀」的一聲,付費成功就可以了。目前全國大部分地鐵、公交都支持NFC功能,非常方便。平時帶著公交卡還擔心卡放在身上出現遺失的情況,更為方便的是,我們還可以直接將地鐵公交卡和手機的背部緊緊貼合在一起,進行充值或者查詢餘額,這樣就避免排著老長的隊伍去充值了。
除了交通上的便利,還可以把NFC功能拿來設置門禁卡,一般的小區基本上都設置了門禁,目的是為了保障小區用戶的安全。但並非所有人都有隨身攜帶門禁卡的習慣,使用手機的NFC晶片讀取並綁定門禁卡數據後,就能讓手機實現門禁卡功能。當然,也有一些比較高檔的小區,門禁卡數據會被加密,這個時候可能需要尋找小區工作人員將數據錄入進NFC晶片中。
還有就是大家使用最頻繁的行動支付,只需要將帶有銀聯標籤的卡通過NFC晶片綁定在手機中,就能實現行動支付。雖然平時大家習慣於微信、支付寶等二維碼支付,但在一些地鐵、商場等信號不好的地方,可能出現無網絡的情況,NFC可以在沒有網絡的狀態下進行支付,相對來說更加簡單高效。
以前我也和很多人一樣,對NFC功能不是很了解,認為它是一項可有可無的功能,自從習慣了它的操作方式,發現它可以實現很多功能,用了就真心很難回去了。除了我平時使用的這些場景,NFC還有許多生活場景有待挖掘,我相信隨著NFC的普及,這項功能會越來越強大。
6.高刷新率
平時上班很累,所以有休息時間也不想做其他事情,只想躺在沙發上玩玩手機,屏幕作為用戶與智慧型手機最直接的交互方式,無論是觀感還是操作體驗都尤為重要,一塊好的屏幕可以決定手機的體驗上限。近兩年,智慧型手機行業便颳起了一股「高刷新率」的熱潮。簡單地說,刷新率就是屏幕每秒鐘畫面被刷新的次數,傳統手機都是60Hz,即為每秒展現60張畫面,現在市面上不少手機採用的是90Hz、120Hz,甚至還有極個別的手機廠商使用144Hz。
通過下面的動圖,大家應該也能感受到60Hz、90Hz以及120Hz的差別。在顯示靜態畫面時60Hz、90Hz以及120Hz的效果並不會有什麼差別,但在動態畫面的顯示中,120Hz的屏幕每秒可以顯示比60Hz、90Hz更多的畫面,在人眼視覺上看來也就越流暢。
60Hz和120Hz滑動流暢性對比
60Hz、90Hz和120Hz滑動流暢性對比
總結下來就是刷新率越高越好,圖象就越穩定,對眼睛的影響也越小。特別是在平時我們玩遊戲、刷網頁的時候,高刷新率滑動起來更加跟手。
60Hz和120Hz刷微博流暢性對比
在沒有用過高刷新率之前,我也和大家一樣,覺得60Hz夠用,但使用一段時間的90Hz、120Hz手機,再去使用60Hz的手機,就會感覺到明顯的卡頓和延遲難以適應,因此在我看來,高刷新率也是一項用了回不去的技術。
展望未來:5G
拋開以上6個我所認為的「用了回不去的技術」,我更看好未來5G技術的發展。儘管現階段,5G網絡除了測速,我還感受不到它能夠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任何變化,但每一代通信技術的升級,都會帶來不同的場景應用,5G時代預示著人們對未來世界的進一步探索。大家都知道,5G網絡具有高速率、大容量、低時延等優勢,那麼它能為我們生活帶來哪些改變呢?
比如之前高德地圖官微就表示:「5G手機即將到來,精準導航,一路隨行。」顯然,5G網絡的高速率、低延時,能讓我們獲得更精準的導航體驗。我們甚至還可以想像一下,未來通過VR看到3D地圖的導航,通過5G載入更加精準的現實場景,這樣即使在重慶這座魔幻3D城市,也不用擔心「導航罷工」了,讓我們出行更安全、便捷。
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天3D網購或許也能成為現實,5G網絡將推進全息投影和虛擬購物,未來我們在購買衣服商品的時候,依託5G網絡,直接通過VR或者AR技術看到我們穿在身上的樣子。
憑藉5G網絡高速率優勢,幾十個軟體可在幾秒完成下載,看視頻、聽歌根本就不需要什麼緩衝時間。未來所有的內容都可以放在雲端,大家無需手機擔心內存不足問題,我們可以直接在線聽音樂,觀看4K、8K的超清視頻。
再譬如遊戲玩家非常關注的「 雲遊戲概念」,在雲遊戲的運行模式下,用戶無需在手機中下載遊戲,所有遊戲都在伺服器端運行,並將渲染完畢後的遊戲畫面壓縮後通過網絡傳送給用戶,這無疑是遊戲玩家新福音。
智慧型手機,作為承載5G網絡的載體,而支持5G網絡的晶片,更是實現萬物互聯、智慧生活的基礎。試想一下,未來一切設備都進入智能化,只需要一部智慧型手機,即可連接萬物,夏天下班回到家,提前用手機打開空調,調節冰箱模式,調出適當溫度的冰鎮飲料等等。
目前業內普遍認為,5G是萬物互聯的基礎,除了上述場景的應用,我們還可以想像到很多場景,比如無人駕駛、VR虛擬與現實、雲計算等等應用場景,都有可能因為5G而壯大。同時,5G還將改變許多行業,比如VR/AR、無人駕駛、醫療、教育領域等等。當然,想要實現這些場景應用,還需要各大科技廠商的共同努力。
總結:
以上就是我玩機8年,印象比較深的6項技術。其實在我看來,隨著科技的進步,新技術不斷湧現,但並非所有的新技術都會被用戶所接受。只要能提升用戶體驗的技術,就值得被肯定。另外,大家也要勇於嘗試新技術,就像上面我所提到的,「快充」、「雙揚聲器」、「高刷新率」這些技術,都是體驗過後才發現習慣之後很難回去了。道聽途說不如親自體驗,畢竟每個人對待事物的看法都不同,只有親身體驗之後,才知道哪些新技術是真的「用了回不去」。
(以上圖片部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還望提前告知,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