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啥時候開始,
景點、商場、超市、學校附近,都堆放著一臺烤腸機。
紅亮有光澤的烤腸勻速轉著,有些已烤到外皮炸開,每次路過都異香撲鼻。
有講究一些的,把烤腸放在黑色「火山石」上烤,說是更美味、更健康。
有雜貨鋪老闆說:
「花200塊錢買個烤腸機,不用吆喝,香味一出,大人小孩都忍不住,一天賣百十來根不成問題。」
難怪烤腸在國內一年能賣上百億根,至於有多少烤腸進了孩子肚子裡不清楚,稍微觀察一下會發現,少不了。
這些烤腸有沒有營養?對孩子又有哪些危害?不妨揭開它香噴噴的外衣,看一看它又油又髒又毒的內幕。
在家長的幫助下,讓孩子儘量少吃這些「垃圾食品」。
烤腸原料篇
一般情況下,烤腸配料表上會標明:豬肉、鴨肉、雞肉等。
你的腦袋會想到什麼?超市常見的那些豬肉、鴨肉、雞肉對不對。
的確,正規廠家生產的香腸,會選用優質的原料,生產出優質的香腸。
這樣的香腸沒毛病,好吃,價格也不一定便宜。
但對於街邊上一根賣價2元的烤腸,你認為賣家會實實在在的選擇優質原料嗎?
咱們來算筆帳,據目前的行情,最便宜的豬肉價格在40元左右每公斤,而網上銷量較高的烤腸在26元/50根/1.9公斤!還有優惠券、包裝、包郵、利潤等等活動,算下來一根不足5毛錢。
這不禁讓人懷疑,這樣價格的「肉」得是什麼樣子?
有技術人員在《肉類工業》雜誌中描述,因考慮到成本,好一些的廠家會對烤腸中的肥肉中添加:豬肥膘、鴨皮、雞皮,有一些廠家考慮到豬肥膘太貴,只使用鴨皮、雞皮。(雞屁股的肥肉更好用)
需要添加多少鴨皮、雞皮呢?
在烤腸行業標準中規定,脂肪含量最高不能超過45%。
據數據顯示,很多香腸中的脂肪含量高達60%,也就是說一根烤腸一半以上是雞皮。
至於一些小作坊和黑心廠家,添加的會更多。
其實,這還算是實在的人。
香腸中的蛋白質還會用大豆、拉絲蛋白等。
至於個別沒什麼肉得,絕大部分成分是澱粉和添加劑。
至於不實在的人,還會用狐狸肉、貂肉來替代。
因為養殖狐狸和貂,大多只要毛皮,肉沒人要,正好可以便宜處理給黑心廠家。
(圖片來源於央視新聞客戶端)
有網友在街邊買了烤腸,還吃出來一嘬白毛,這分明是沒處理乾淨。
而這樣的烤腸,小商販會進貨,那些不明就裡的媽媽也會買回家給孩子吃。
在此提醒媽媽,給孩子購買香腸,還需要選擇優質的肉類。
烤腸添加劑篇
當把這些雜七雜八的肉添加到一起,顏色不對,味道不對時,怎麼辦?
當然還有萬能的添加劑救場。
去超市隨手拿一袋烤腸看看,就會發現配料表後有一大堆添加劑的名字。
怕肉變質有防腐劑;顏色不夠鮮亮有色素;肉沒味,不夠香?不要緊,有香精;烤的時候沒彈性,炸不開?還有增稠劑、保水劑。
另外,你可能以為添加劑是這麼撒的:
而實際上是這麼倒進去的:
在《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GB2760-2011),對每種添加劑都有詳細的規定。有些添加劑還會帶有毒性,正規的廠家都會嚴格控制用量。
但是對於部分小作坊,可能就是另一種情況。
顏色不好看?吃上去沒味道?不要緊,再多點添加劑就OK了。
「國標是啥,我不懂,香腸能賣出去才是硬道理。」
然而,添加劑並非不能加,是需要受到國標的約束。
再來看一看這鮮內多汁、香氣四溢、亮堂堂的烤腸,你還會覺得它吸引人嗎?
來,不要著急,一次性把烤腸說個夠!
工藝篇
俗話說「病從口入」,烤腸工藝就決定了它沾染的細菌比較多。
它生產過程大致是:將生肉絞切、醃製、添加輔料,然後經或不經過熱處理,速凍保存。
所以,烤腸基本上屬於生的或半數製品。
據文獻了解,生肉中最常見的細菌有——
(深吸一口氣,我們一起報菜名兒)
希瓦氏菌屬、莫拉克斯氏菌屬、產鹼桿菌屬、弧菌科中的氣單胞菌屬和弧菌屬、葡萄球菌、假單胞菌屬、不動桿菌屬、嗜冷桿菌屬、乳酸桿菌屬、棒狀桿菌屬、明串珠菌屬、葡萄球菌等。
而這些細菌,有的耐熱,有的嗜冷,個個都像是打不死的小強。
而烤腸的低溫生產過程,基本上沒有殺菌的效果。
除了生產過程,烤腸進入烤腸機後還會不停「造毒」。
烤腸中大量的油脂在200―250℃時發生分解,產生稠環芳烴與黑色素;
而油脂產生自由基, 並相互結合熱聚合成苯並芘,苯並芘是目前世界公認的三大強致癌物質之一,可在體內累積。
所以,無論是低溫烤制還是高溫烤制,怎麼烤,都有致癌物。
但是,對於一般人不會去管,只要烤腸賣不出去,就會在烤腸機裡一直轉轉轉,等著孩子上鉤。
綜合以上,不論哪個環節出了簍子,都會危及到孩子的健康。
最後,知道真相的你,還會給孩子吃這些「來路不明」的烤腸嗎?
【圖文素材來源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