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時代對決!雙/三/四/六核CPU大型橫評

2020-12-05 太平洋電腦網DIY硬體頻道

  前言:CPU的發展一直是DIY用戶關注的焦點,相信資深的DIY用戶還記得這10年間CPU的變化。10年前,單核時代、頻率為王的時代,CPU主頻在迅速提升,Intel和AMD進行著CPU頻率的競爭;約6年前,他們都發現頻率提升遇到了瓶頸,主頻只能提升到3G-3.8G的水平,另闢途徑提升CPU性能成為他們的首要任務。5年前,Intel/AMD終於發布了劃時代的雙核CPU,自此,CPU進入了多核時代,核心數競爭成為了Intel和AMD的新舞臺。

  經過5年的發展,現在桌面CPU的核心數已上升到六核,市售包括雙核、三核、四核和六核多種CPU,可謂百花齊放。不過話說回來,軟體的發展總是比硬體滯後很多的,現在我們真的需要六核CPU?三核、四核CPU比雙核有多大優勢?主流軟體、遊戲能用到多少個核心呢?相信這些都是網友極為關心的問題。為此,我們PConline CPU頻道特別策劃了「雙核、三核、四核、六核CPU的橫向對比評測」。

  本次橫評的主要目的是讓大家清楚知道:在其他參數相同的情況下,CPU從雙核到六核在主流軟體、遊戲中有多大的性能差異。針對這個目的,我們採用AMD的Phenom II系列作為雙核到六核CPU的代表。為照顧入門和主流用戶群體,我們還會加入Athlon II系列的雙核到四核CPU。

  為什麼不用Intel CPU?相信這是很多網友想問的問題,我們有必要解釋一下,因為Intel最新Core i系列不是簡單以CPU的核心數目來劃分等級的,該系列CPU的微架構、技術、緩存、頻率等都不盡相同,這樣CPU性能受到多方面參數影響,評測結果不能直接、權威地反映出是CPU核心數目影響性能。

  CPU

Phenom II X6 1090T

Phenom II X4 955

Phenom II X3 720

Phenom II X2 555

核心代號 Thuban Deneb Heka Callisto
核心/線程 6/6 4/4 3/3 2/2
製作工藝 45nm 45nm 45nm 45nm
主頻 3.2GHz 3.2GHz 2.8GHz 3.2GHz
L1緩存 128KB x6 128KB x4 128KB x3 128KB x2
L2緩存 512KB x6 512KB x4 512KB x3 512KB x2
L3緩存 6MB 6MB 6MB 6MB
TDP熱設計功耗 125W 125W 95W 80W
接口 AM3 AM3 AM3  AM3
Turbo Core技術 支持 不支持 不支持 不支持
參考價格 2300元 1050元 800元 680元

  「主流-高端」級別的CPU分別為Phenom II X2 555(雙核)、Phenom II X3 720(三核)、Phenom II X4 955(四核)和Phenom II X6 1090T(六核為,測試過程我們統一把核心頻率設定在3.2GHz,並關閉X6 1090T的Turbo Core技術,這樣它們之間的差異就只有核心數了。

  CPU

Athlon II X4 635

核心代號 Propus Rana Regor
核心/線程 4/4 3/3 2/2
製作工藝 45nm 45nm 45nm
主頻 2.9GHz 2.9GHz 2.9GHz
L1緩存 128KB x4 128KB x3 128KB x2
L2緩存 512KB x4 512KB x3 1MB x2
L3緩存 n/a n/a n/a
TDP熱設計功耗 95W 95W 65W
接口 AM3 AM3 AM3
Turbo Core技術 不支持 不支持 不支持
參考價格 680元 480元 380元

  「入門-主流」級別的代表分別為Athlon II X2 245(雙核)、Athlon II X3 435(三核)和Athlon II X4 635(四核)。

  在評測之前,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CPU的發展歷史,Intel和AMD為什麼要走多核路線?頻率提升遇到了什麼瓶頸?感趣的網友請閱讀下一節。

2、10年前單核CPU時代,長達5年的頻率競賽

  時間回到10年前,也就是2000年,那時CPU還是單核心,核心頻率是CPU最重要的參數,一般用戶購買CPU只看頻率,於是Intel和AMD便開始了長達5年的頻率競賽。

2000年,1GHz之爭,AMD獲勝:


在頻率競賽中,AMD CPU首先突破1G,美名載入史冊

  「GHz」時代,可以說是頻率競爭中最重要的標誌,Intel和AMD當時都在搶時間先發布1GHz的CPU。結果,這個標誌性1GHz CPU首先由AMD發布,型號是Athlon 1G,代號雷鳥。之後Intel也發布了更高頻的Pentium III 1.13G,結果出現大規模的問題,要緊急回收處理。這樣,AMD首先達到1GHz的美名被載入了CPU的史冊。

2001-2003年,AMD率先退出頻率競賽,以PR值標識CPU:


AMD率先退出頻率競賽,以PR值命名Athlon XP

  頻率競爭上,AMD首先間接退賽,因為Pentium 4提升頻率太容易了,當時主頻決定性能的概念已深入民心,面對提升頻率較容易的P4,Athlon XP是追不上的,因此AMD首先引入PR值方式,AMD的解釋是以Athlon 1G為標準來標PR值的,但實際無疑是針對P4的,例如XP 1700+,寓意性能大於等於1.7G的P4。實際上,相比第二代Pentium 4,同PR值的Athlon XP綜合性能是遜色一些,但賣的是性價比,成就了經典的「巴頓」將軍。PR值標識到後來的K8 Athlon64和Athlon 64 X2仍在使用。

2000年-2005年,成也Pentium 4,「敗」也Pentium 4:


曾經的金字招牌,Pentium 4

  在1GHz頻率被拿下後,Intel Pentium III面對AMD Athlon的性能上基本沒有優勢,AMD的狂攻讓Intel變得很被動,於是拿出了Willamette核心的Pentium 4臨危受命,頻率直接從1.4G起跳,如此高頻讓所有人都眼前一亮,不過事實上第一代Pentium 4的性能相比Pentium III 1.13G沒什麼優勢,雖然頻率更高,但某些應用性能卻更差,這是歷史上的首次,使多資深玩家已想到第一代P4是過度產品了。但總的來說,P4讓Intel在頻率競賽中再次跑在前面。


Northwood的Pentium 4使其站到了生命的最高峰

  果然,第一代Pentium 4很悲劇,很快就被第二代取代,採用NorthWood核心,拋棄了RDRAM採用DDR,以全新的Socket 478形象現身,性能大幅提升,P4終於大放光芒,性能、頻率均比同PR值的Athlon XP強,頻率達到2GHz、3GHz,在Pentium 4 C系列推出後,P4性能已拋離對手了,其形象在人們心中達到了巔峰,造就了輝煌一時的Pentium 4金字招牌。


失敗之作,第三代Prescott Pentium 4

  當時Intel一直在追求更高的頻率,採用當時最新的90nm製作工藝,把CPU執行流水繼續加長,推出了第三代Pentium 4,核心代號為Prescott。不過,第三代P4沒能繼續第二代的輝煌,還讓P4扣上「火爐」、「高頻低能」的惡名,由於90nm工藝不成熟、漏電問題嚴重等原因帶來了高發熱與高功耗,使第三代P4失敗告終,能耗比相比AMD的K8 Athlon64差很多。當然,「失敗」只是在口碑上,銷售上算不上失敗。

2005年,Pentium 4也達不到「4G」,頻率競爭結束


Intel高層因P4未能突破4G而下跪

  第三代Pentium 4最高頻率也只能達到3.8GHz而已,達不到4G的門檻,AMD CPU的主頻還沒達到3G。因為製作工藝等物理客觀因素限制,頻率提升遇到了瓶頸,強制提高頻率會遇到高功耗、高發熱量、低良品率的問題。換句話說,CPU性能發展遇到了瓶頸。

  此時,Intel和AMD均另闢途徑來提升CPU的性能,都不約而同地想到增加CPU的核心數目,這樣頻率競賽時代結束,核心數競賽時代到來。

3、5年前多核CPU時代,核心數的競賽開始

  上一節提到了,Intel和AMD在提升CPU頻率上遇到了瓶頸,都需要另闢途徑來提升CPU的性能,於是不約而同地想到增加CPU的核心數目,5年前,2005年,劃時代的雙核CPU發布,核心數競賽開始...

2005年,劃時代CPU誕生,Intel發布第一款雙核CPU:


劃時代CPU,Intel發布第一款雙核Pentium D

  頻率競賽時代,AMD率先發布1G CPU,美名記錄在CPU發展史冊,多核時代,Intel可不能再重蹈覆轍,於是在2005年搶先AMD發布了桌面上第一款雙核Pentium D,雖然內部是由兩顆Pentium 4共享FSB組成、後來還被證實為「高發熱、低性能」,但也是歷史上第一款雙核了,具有重要意義,對之後的軟體和硬體發展造成深遠影響。約1個月後,AMD才拿出自家的雙核Athlon64 X2。

2005-2006年,真假雙核之爭,A64 X2雙核讓世人眼前一亮:


性能幾乎完勝Pentium D,Athlon 64 X2雙核

  雖然Intel發布了第一款雙核Pentium D,但其內部是兩個P4整合而成,加上性能不佳,讓AMD挑起了真假雙核CPU的言論,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個言論引起了網友的廣泛關注。P4的高溫、高功耗在PD上得到延續且「發揚光大」,加上CPU微架構落後於對手,綜合性能、功耗均完敗於Athlon 64 X2,這是Intel歷史上的慘敗。後來還發展到AMD公開邀請Intel用CPU打擂臺呢,呵呵。AMD Athlon 64 X2讓世人眼前一亮,再次證明AMD的實力。

2006年,Core 2橫空出世,雙核四核讓AMD無產品以對:


Core 2雙核四核,長期沒被超越

  Prescott Pentium 4和Pentium D的慘敗,讓Intel毅然放棄了長達6年的NetBrust微架構,採用了筆記本上注重能耗比的Core架構,並加以強化,2006年中推出了Core 2系列,性能上徹底擊敗了AMD Athlon 64 X2系列,取回性能寶座,更導致Athlon 64 X2系列CPU一夜驟降千元。同一年,Intel還推出了首款四核Core 2 Quad,比AMD領先將近一年,不過非原生設計,是由兩顆Core2雙核整合而成。

  1年後,AMD的Phenom X4「真」四核推出,但性能比不上Core 2「假」四核,這樣也就挑不起真假四核的言論了,真假之爭告一段落。不論真假,對用戶來說性能好才是真的好。

2008年,AMD獨有的三核CPU現身:


AMD獨家武器,三核CPU

  2008年,AMD推出了獨家、首款三核Phenom X3,「以三打二」,即三核戰雙核,在多線程、多任務方面表現出其多核的優勢。當時Phenom X3也有不少缺點,受65nm製作工藝限制,Phenom X3的頻率設定較低,在不支持多核的應用中慘敗於Intel Core 2雙核,於是就引出「三輪腳踏車不敵雙輪大摩託」的比喻。不過現在看來,AMD的三核CPU策略是正確的,現在的三核Athon II X3已成為AMD競爭主流市場的強力武器。

2008-2010年,Intel發布Core i3/i5/i7,淡化CPU核心數:


Intel Core i家族,不單以核心數劃分CPU等級

  2008-2010年期間,Intel陸續發布了新一代Core,命名為Core i系列,得益於超線程、睿頻加速等先進的技術,Intel開始淡化CPU核心數,並利用技術來劃分CPU的等級,Core i7、Core i5和Core i3除了核心數目不相同外,支持的技術也不同,其實這主要是超線程技術的功勞,每兩個線程的性能幾乎能等於一個物理核心的性能。換句話說,對比當前Intel和AMD的CPU性能,不能只看核心數了。

2009年,AMD發布Athlon II和Phenom II,繼續多核策略:


AMD Athlon II和Phenom II,繼續走多核心路線

  2009年,AMD發布了新一代的Athlon II和Phenom II多核CPU,繼續沿用多核策略,雖然不能幫助AMD重奪性能寶座,不過採用45nm改進微架構後,功耗比大幅提升,至少在主流市場上能與Intel的CPU爭一日之長短。其中Athlon II X3、Athlon II X4多核CPU都獲得不錯的評價。

2010年,六核CPU發布,核心數競爭仍在繼續:

 
今年Intel和AMD都發布了六核CPU,

  今年,Intel和AMD都發布了自家的六核CPU,分別是Core i7 980X和Phenom II X6,表明核心數競爭繼續升溫。性能寶座依然是Intel穩穩佔據著,只有AMD採用新的微架構才有機會扭轉這個局面。2011年,Intel和AMD會推出新一代的CPU,分別是「Sandy Bridge」和「推土機」,明年年底可能會推出兩款架構的八核CPU,核心數競爭仍在繼續。

  CPU是這樣發展著,但軟體的發展是相對滯後的,究竟當前的應用能用到多少核心呢?請接著看一下節,雙核到六核CPU的評測。

4、評測平臺介紹及評測說

AMD AM3平臺

CPU

AMD Phenom II X6 1090T @ 3.2G(NO TC)
AMD Phenom II X4 955 @ 3.2G
AMD Phenom II X3 720 OC 3.2G
AMD Phenom II X2 555 @ 3.2G

AMD Athlon II X4 635 @ 2.9G
AMD Athlon II X3 435 @ 2.9G
AMD Athlon II X2 245 @ 2.9G

主板

華碩 Crosshair IV Formula(890FX+SB850)

內存

宇瞻 DDR3-1333 2GB x 2(8-8-8-24)

硬碟

顯卡

軟體平臺

作業系統

驅動程序

顯卡:
ATI Catalyst 10.7 For Win7

評測軟體

軟體:
WinRAR 3.93 64Bit
Fritz Chess Benchmark
wPrime 2.03
CineBench R11.5 64Bit
TMPGEnc 4.7.6
3DMark Vantage Ver:102
遊戲:
星際爭霸2(DX9)
生化危機 5(DX10)
魔獸世界(網遊)
天下2(網遊)

  本次評測的主題是雙核、三核、四核和六核CPU的橫評,反映多核CPU之間的性能差異。我們選取了AMD的Phenom II X2 555、Phenom II X3 720、Phenom II X4 955以及Phenom II X6 1090T為「主流-高端」級別的雙核到六核的代表;選取Athlon II X2 245、Athlon II X3 435和Athlon II X4 635為「入門-主流」級別的雙核到四核的代表。

  為使各CPU性能差距只反映在CPU核心數目上,我們把Phenom II系列和Athlon II系列CPU的主頻統一設置在3.2GHz和2.9GHz。這樣它們的差別只有核心數目了(不過Athlon II X2是例外的,二級緩存為1MB x2)。

  給予綜合性能考慮,本次評測項目項目包括CPU理論性能測試、實際應用測試、專業應用測試以及單機/網路遊戲測試,評測結果能較全面反映不同核心數目的CPU在各種應用領域的性能差異。

5、雙核很悲劇,CPU理論性能評測

  這部分的測試內容包括科學運算測試軟體Wprime和AI(人工智慧)運算測試軟體Fritz Chess,兩款軟體均對多核CPU進行大量優化,對CPU性能有較大的指導意義,由於只是理論運算,我們把它們歸類為CPU理論性能測試。

Fritz Chess性能測試:


Fritz Chess Benchmark

  Fritz Chess Benchmark主要用於測試處理器的AI運算性能、多線程處理能力。


《西洋棋》測試成績,主流-高端CPU


《西洋棋》測試成績,入門-主流CPU

wPrime 2.03性能測試:


wPrime

  wPrime是一款通過計算質數來測試計算機運算能力等的軟體,由於wPrime可以支持多線程並行運算,因此更能反映出多核、多線程CPU之間的性能差距,我們採用的是最新的wPrime 2.03版。


wPrime 2.03測試成績,主流-高端CPU


wPrime 2.03測試成績,入門-主流CPU

  測試小結:西洋棋和wPrime這兩款軟體均對多核、多線程CPU進行了大量優化,核心數越多,CPU性能自然就越強了。可以看到,基本上「入門-主流」級與「主流-高端」級,CPU核心數與性能都是呈階梯狀增長,但也有例外的,在wPrime中雙核比三核明顯落後很多,一定程度上說明雙核在支持多核的軟體中開始「杯具」了。儘管這只是理論測試,沒有太大的實際使用意義,但還是有很大的參考價值,畢竟為多核優化是軟體的發展趨勢。

6、RAR與多任務,CPU常規應用性能評測

  RAR文件解壓縮和多任務操作可以說是普通用戶最常見的操作了,我們選擇了著名的WinRAR軟體以及多任務模擬進行這部分的評測。

WinRAR 3.93性能測試:


WinRAR

  WinRAR作為一款目前非常流行的壓縮軟體,我們使用了它內置的性能測試功能,支持多線程,測試結果能有效反映CPU的多線程性能與內存性能。對於普通用戶來說,就是壓縮RAR文件的速度。 


WinRAR 3.93測試成績,主流-高端CPU


WinRAR 3.93測試成績,入門-主流CPU

日常多任務測試:


多任務模擬測試

  多任務處理可以說已經成為大多數用戶的使用習慣,平時開QQ、掛機網遊、看電影等應用是再常見不過的事情了。測試過程我們打開三個大型門戶網站的頁面,掛兩個QQ,兩個網遊(天下2、魔獸世界),並記錄當前處理器的佔用率,測試三次取平均值。手動操作,難免存在誤差,測試結果僅供參考。


多任務模擬測試成績,主流-高端CPU


多任務模擬測試成績,入門-主流CPU

   測試小結:對於普通用戶最常用的RAR文件解壓縮和多任務操作,CPU核心數目和性能依然成正比。其中多任務模擬測試雙核與三核之間依然有很大差距,在繁重的多任務下,雙核的佔用率達到70-80%,開始感覺到操作有點「卡」了,反觀三核以上的CPU,佔用率在50%以內,仍能保持較流暢的操作。當然了,這個「卡」與流暢的概念,兩個平臺對比才能更直觀感受到。

7、專業人士必看!3D渲染與視頻壓縮評測

  這部分的測試內容包括Cinebench R11.5 3D渲染測試和TMPGEnc視頻壓縮測試,對於常進行3D圖形渲染或視頻轉換的專業用戶說來,很有指導意義。

Cinebench R11.5 3D渲染性能測試:


CineBench R11.5 64Bit

  CineBench R11.5為目前最新版的Cinebench系列測試軟體,它採用了3D設計軟體CINEMA 4D的3D引擎,支持多線程同時運算,可以用來評測多核處理器的效能。我們採用的是64位版。


CineBench R11.5 3D渲染測試,主流-高端CPU


CineBench R11.5 3D渲染測試,入門-主流CPU

TMPGEnc視頻壓縮(轉換)測試:


TMPGEnc視頻軟體

  TMPGEnc是著名的視頻編碼/解碼軟體,支持VCD、SVCD、DVD等各種格式。TMPGEnc對多核心處理器進行優化,並加入了SSE3、SSE4等最新指令集的支持,能充分發揮CPU的性能,減少大量的編碼時間。我們採用的視頻文件是1080P的《變形金剛2》片段,長度為5分鐘。


TMPGEnc視頻壓縮測試成績,主流-高端CPU


TMPGEnc視頻壓縮測試成績,入門-主流CPU

  測試小結:面向專業用戶的3D渲染和視頻壓縮軟體,是對多核、多線程CPU做了充足的優化實用軟體,結論同樣是核心數越多、CPU性能越好。有趣的是,同樣可以看到這樣的實用軟體,雙核同樣比三核要落後一大截,側面反映了雙核CPU不夠用了。總之,從事3D設計、視頻專業的用戶,首選是六核CPU,可以節省不少時間。

8、3DMark Vantage與單機遊戲評測

  在遊戲評測部分,我們選取了權威的3D測試軟體3DMark Vantage和熱門遊戲《星際爭霸2》、《生化危機5》。

3DMark Vantage測試:


3DMark Vantage

  3DMark Vantage主要包括了Graphics Test和CPU Test兩個測試部分,它們各自帶有兩個測試場景,其中Graphic Test包括Jane Nash、New Calico,主要針對顯卡的3D圖形渲染性能。而CPU Test就包括AI和Physics兩個部分,分別測試處理器的AI運算和物理加速性能,在現在的遊戲發展中,除了圖形3D性能以外AI和物理運算都是遊戲中極其重要的部分,在新的3DMark中對這四項目都進行了測試,無疑更能反映整個平臺的遊戲性能。


3DMark Vantage測試成績,主流-高端CPU


3DMark Vantage測試成績,入門-主流CPU

DX9遊戲《星際爭霸2》:


測試錄像

  試錄像所在地圖為Verschollener Tempel四人圖,對戰種族人族對神族,我們從錄像第13分35秒雙方出現交戰情況到14分35秒交戰結束,測試耗時1分鐘。


《星際爭霸2》測試成績,主流-高端CPU


《星際爭霸2》測試成績,入門-主流CPU

DX10遊戲《生化危機5》測試:


生化危機5,採用自帶Benchmark測試

  《生化危機》系列是家用遊戲機上百萬銷量大作,現在最新作《生化危機5》已推出PC版,並支持DX10技術,使其畫質再度提升。我們採用遊戲自帶的Fixed Benchmark進行測試,將解析度鎖定在1680x1050 0AA,畫面設置調為HIGH。


《生化危機5》測試成績,主流-高端CPU


《生化危機5》測試成績,入門-主流CPU

  測試小結:3DMark Vantage與單機遊戲測試部分,目前情況比較複雜,首先3DMark Vantage和前面的理論測試軟體一樣,為多核、多線程進行了大量優化,CPU核心數目與性能仍是正比。但主流遊戲就不一樣了,如果遊戲沒為多核CPU進行優化,例如只用到雙核心的《星際2》,從雙核到六核的性能都是一樣的,遺憾的是這類遊戲仍目前佔大多數。

  而對多核優化的遊戲,例如《生化危機5》,則可以看到雙核到六核明顯的性能差距,不過這類為多核優化的遊戲相對少數。但無論怎樣,為多核優化也是遊戲的發展趨勢。

9、和你猜測的一樣!兩款主流網遊評測

  網路遊戲雖然對配置要求不高,但畢竟也是一個很主流的遊戲類型,我們選用了《魔獸世界》和《天下2》兩款主流網遊,你猜猜雙核到六核性能都一樣嗎?當然,考慮到網遊的不確認因素太多,評測結果僅供參考。

網遊《魔獸世界》測試:


《魔獸世界》,全球玩家最多的網路遊戲

  《魔獸世界》擁有完整的世界設定、堪稱史詩的遊戲背景、主線故事與遊戲的發展環環相扣,引人入勝。這款網路遊戲推出至今5年多,仍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網路遊戲。測試方式採用泰羅卡森林的沙塔斯飛行點到虛空風暴的52區飛行點的方式進行,用Fraps記錄平均幀數。解析度設置為1680x1050,特效全部為最高。


《魔獸世界》測試成績,主流-高端CPU


《魔獸世界》測試成績,入門-主流CPU

網遊《天下貳》測試:


《天下2》

  《天下貳》網易第一款以中國古代神話為背景、全3D、即時戰鬥的網路遊戲,帶領玩家回歸炎黃時代,置身中華文明起源的神話與傳說,其大部份內容取材於《山海經》、《搜神記》、《太平廣記》等,把中國最浪漫的神話傳說匯聚一堂。測試方式採用望川鎮飛行點到八卦田飛行點的方式進行,用Fraps記錄平均幀數。解析度設置為1680x1050,特效全部為最高。


《天下2》測試成績,主流-高端CPU


《天下2》測試成績,入門-主流CPU

  測試小結:正如很多DIY網遊知道的一樣,網遊確實沒有為多核CPU進行優化,很多甚至只用單核,低配置、低要求也是網遊能儘快普及的原因。評測中幾FPS的差距,在網遊方面仍屬誤差,畢竟網遊不確定因素太多了。

  那為什麼還要測網遊呢?或許資深網友會這樣問。原因也很簡單,網遊畢竟是一個主流的應用,很多網友只玩網遊,加上很多不熟悉DIY的網友還不了解網遊中CPU性能差距,故放上這個項目。

10、功耗對比評測

  由於CPU的單獨功耗在一般環境下無法準確測出,因此功耗測試部分我們進行的是整個平臺的功耗測試,通過考察各平臺的功耗差距,間接反映出各款CPU的功耗差距。我們選取了著名的烤機軟體Orthos,採用Large模式,使CPU和內存等滿載工作,而此時顯卡不滿載,然後記錄功耗計上的讀數。(空載測試開啟各CPU的節能技術)


採用Orthos使CPU、內存等滿載工作


平臺功耗對比測試(顯卡為低負載狀態),主流-高端CPU


平臺功耗對比測試(顯卡為低負載狀態),入門-主流CPU

  與多核、多線程相對應,當所有核心均滿載時,核心數越多的CPU功耗就越高,這和理論的結果一致,畢竟架構相同、製作工藝相同,不同的只是核心數目。更高性能帶來更高的功耗也是正常的。

11、PConline評測室總結


CPU性能排行榜,基於3DMark Vantage的CPU得分
(僅供參考,不代表CPU的綜合性能)

以Phenom II X2 555(雙核)為比較對象

四核 VS 雙核

六核 VS 雙核

↑ 98%

↑ 183%
↑ 50% ↑ 65%

↑ 35%

↑ 62% ↑ 102%

多任務模擬

↑ 34%

↑ 51%

↑ 66%

3D渲染 ↑ 48% ↑ 99% ↑ 199%
視頻壓縮 ↑ 27% ↑ 39% ↑ 52%
3DMark(CPU) ↑ 58% ↑ 103% ↑ 206%
星際爭霸2(DX9遊戲) 0 ↑ 2% ↑ 1%
生化危機5(DX10遊戲) ↑ 45% ↑ 82% ↑ 104%
魔獸世界(網遊) ↑ 2% ↑ 6% ↑ 4%
天下2(網遊)

↓ 2%

↑ 4% ↑ 1%
平均 ↑ 30% ↑ 54% ↑ 89%
價格 ↑ 17% ↑ 54% ↑ 238%

「主流-高端」級別,三核、四核、六核與雙核性能比較

以Athlon II X2 245(雙核)為比較對象

四核 VS 雙核

↑ 96%

↑ 47%

↑ 26%

↑ 50%

↑ 41%

↑ 51%

3D渲染

↑ 47%

↑ 98%

視頻壓縮

↑ 25%

↑ 41%

3DMark(CPU)

↑ 49%

↑ 100%

星際爭霸2(DX9遊戲)

↓ 2%

↓ 2%

生化危機5(DX10遊戲)

↑ 37%

↑ 77%

魔獸世界(網遊)

↑ 3%

↓ 4%

天下2(網遊)

↑ 6%

↑ 5%

平均

↑ 29%

↑ 51%

價格

↑ 26%

↑ 79%

「入門-主流」級別,三核、四核與雙核性能比較

  無論是以雙核Phenom II X2 555、還是以雙核Athlon II X2 245為基準,同頻率、同條件下d的三核、四核、六核,相比雙核的性能提升幅度約為30%、50%、85%。多核CPU的優勢主要集中在支持多線程的軟體和多任務處理,而對於不支持多線程的遊戲可以說是毫無幫助。


傳統的雙核CPU優勢不再

雙核不夠用,三/四核已成主流:

  無論是CPU理論性能,還是多任務、單機遊戲等實際應用,都可以看到傳統的雙核CPU劣勢明顯,對於當今主流的應用來說,三核、四核CPU才是主流之選。當然,這只是針對AMD CPU來說,如果加上Intel CPU來比較,情況會變得很複雜,畢竟Intel、AMD的CPU微架構不同、技術也不同,不能片面比較。對於Intel CPU,推薦選購Core i3或以上級別。


六核CPU,目前只對專業人員有實用價值

六核CPU,目前只對專業人員有實用價值:

  儘管Intel和AMD今年都發布了六核CPU,但以目前的應用環境來看,六核只對視頻處理、3D渲染、平面設計以及DIY發燒友等專業人士有實用價值。


很多主流遊戲還沒為多核CPU優化

為多核優化的遊戲很少,遊戲廠商仍需努力:

  遊戲玩家們關心的遊戲部分,很遺憾,主流遊戲為多核CPU優化程度仍很不足,即使是剛推出的《星際爭霸2》,也只用到雙核心而已,多出的核心成為擺設,這種情況最新的單機遊戲仍非常普遍,網遊就更不用說了。為多核優化對遊戲廠商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筆者認為未來兩年內,四核CPU玩遊戲完全足夠了。其實Intel和AMD都清楚這種情況,於是在CPU採用睿頻加速、Turbo Core加速等技術來提升性能。

核心數競賽仍在繼續,但不能單以此判斷CPU性能:

  硬體總是走在軟體前面的,2011年Intel和AMD都會發布下一代多核CPU,將加入改變CPU微架構、加入新技術,使CPU性能出現更多的變數,而事實上Intel已經提前這樣做了。總之,今後Intel和AMD在CPU的競爭不是簡單的核心數競賽,判斷CPU性能高低不能只看核心數目。

相關焦點

  • R5 1600X對決8600K 一分鐘了解CPU性能
    這兩款產品都定位於中高端用戶,其中Ryzen 5 1600X採用六核十二線程設計,而i5-8600K則採用六核六線程設計。究竟兩套平臺哪套更值得選購?讓我們通過幾張圖來了解一下吧。評測詳細文章請點擊:同級別PK!
  • 標頭終極對決 各家50 1.4標準定焦頭橫評
    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們蜂鳥網鏡頭橫評的第一期就來橫向評測5款各家50mm F1.4鏡頭。參與橫評的鏡頭共有五款  由於本次參與橫評的鏡頭覆蓋了佳能EF、尼康F和索尼A三個卡口系統(參與橫評的適馬50mm F1.4 EX DG HSM為佳能EF卡口版本),我們也選擇了下面三款產品作為本次橫評的配套機身。
  • 性能背後的秘密 11款2GB版HD7850橫評(全文)_微星 R7850 Hawk_顯卡...
    ● 11款2GB版Radeon HD7850規格橫評參測廠商及產品簡介       此次Radeon HD7850規格橫評共有11家廠商參與測試,按品牌英文首字母順序分別是華碩(ASUS)、鐳風(COLORFIRE)、迪蘭(DATALAND
  • 2019年cpu排行_2019年cpu推薦_2019年cpu天梯圖-太平洋電腦網
    而7月份的三代銳龍,就是AMD向Intel發起的挑戰書:別把我們當螻蟻,今天開始,時代變了!  在這個年底總結的日子,為大家送上,年度熱門A/I CPU橫評,本次橫評將作為PConline的2019年CPU排行榜。
  • 主板年度橫評開啟 B150/X99雙平臺爭鋒
    本次橫評基於全新的Z100評測體系,不僅包括以往的規格及性能方面的對比及測試,更注重用戶的實際使用體驗。  為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我們將會從之前的12款熱銷酷睿處理器對比評測中選擇兩款具有代表性的產品來組建主流及高端兩套平臺,分別進行橫向評測。
  • 六款變形觸控本年度橫評
    ,那就是全面採用觸控操作的二合一變形超極本,而我們本次橫評,也將就其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六款產品之間展開。  首先來認識一下今天的六個主角,根據變形方式的不同,我們將六款產品分為三大類,分別是推滑系的東芝Z15t和索尼 VAIO Duo 13(簡稱Duo 13),軸承系的宏碁R7和華碩TX 300,以及轉屏系——戴爾XPS 12、聯想Yoga 11S,和上一次橫評產品相比,可以看到已經沒有了兩塊屏幕的華碩Tacihi
  • 12款洗牙器橫評測試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對現在市場中較為熱門的12款可攜式衝牙器進行了一次系統的橫評,結果如何呢?我麼一起來看看吧。橫評目錄:引言正文:​一、參與評測的電動牙刷品牌與型號基礎數據二、橫評產品展示&簡評三、日常使用橫評四、外出攜帶使用五、衝牙器推薦榜單 寫在最後
  • 5000元顯卡的世界:六款最強GTX780橫評
    5399元4999元4999元5499元5999元GTX780都是價值不菲的顯卡,這次橫評中同樣是公版的PCB,配搭Twin Frozr IV雙風扇散熱器,顯存散熱背板等,總體上顯得比較一般。六款GTX780橫評之――散熱器對比七彩虹GTX780九段:九段MK2戰甲GTX780九段使用全新MK2戰甲外殼
  • 四款萬能遙控器橫評解疑
    面對種種的麻煩,萬能遙控器的橫空出世能否為家庭用戶的控制帶來改善,下面筆者通過四款相關產品的橫評對比,希望能為眾多家庭用戶答疑解惑!    在簡單了解過這四款萬能遙控器後,不知大家更中意哪款產品,還是想看看最終的橫評結果再做打算?下面,讓我們先來看看本次橫評的評測要點。
  • 銳龍APU對決8代酷睿 I/A/N組合輕薄本性能橫評(全文)_聯想 IdeaPad...
    銳龍APU對決8代酷睿 I/A/N組合輕薄本性能橫評        今天我們將集合搭載AMD 銳龍R5、R7 異構APU、Intel第八代酷睿CPU、以及AMD NVIDIA 最新輕量級A與I 的爭鬥是主角 NVIDIA 起到了關鍵作用         所以今天本文的橫評內容主要聚焦在七款常見輕薄筆記本的性能表現上,將嘗試解決以下熱點問題:
  • 5G時代下的存儲新格局 淺聊固態硬碟橫評的價值和意義
    在持續狂奔了十年有餘之後,消費級存儲市場基本已經形成了比較固定的品牌分層,以及細緻的人群畫像,或許有人會問了,在如此穩定的垂直行業,以及「短平快」為主流的自媒體時代下,ZOL中關村在線為何還要做產品橫評這種「笨、傻、粗」的重活呢?
  • 誰能暢玩各類3A大作 六款熱門遊戲本無差別橫評
    同時,既然是遊戲本,強調的是「遊戲」二字,所以我們這次橫評也不去跑分,主要去測試這幾款產品在遊戲體驗中的實際表現。為此我們甄選出了六款目前市面上熱門的大型遊戲,涵蓋多個類型,並且對硬體要求都相對較高,通過遊戲的實際體驗來考驗這幾款產品。
  • 智能燈泡橫評給你答案
    1四款智能燈泡橫評對比一覽    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些麻煩,就筆者的親身經歷而言,晚上帶孩子確實把我愁壞了……    相信已為人父母的都比較了解,孩子到了晚上非常怕黑,總會不時的哭鬧,好不容易哄睡,下床關燈又是一大考驗,擔心驚擾剛入睡的寶寶,如果能在床上開關燈,是不是就完美了?
  • 車上看效果 行車記錄儀視角橫評室外篇
    在之前的橫評中我們也提到了行車記錄儀最重要的是角度,正是因為其寬闊的視角,拍攝的畫面更為寬廣,才讓行車記錄儀不能被手機和相機替代。在第一期橫評中,我們已經對行車記錄儀的覆蓋率視角進行了詳細的評測,但是評測室並不是它們的用武之地,車上室外才是它們工作的地方,那麼行車記錄儀在室外到底擁有怎樣的視角呢?今天我們就來進行行車記錄儀角度橫評——室外篇。
  • 穿越遠古時代 方舟:生存進化遊戲橫評
    幾乎所有跟恐龍有關的歷史都會引起大批愛好者的關注,經典的《侏羅紀公園》電影系列充滿了人類對於恐龍時代的嚮往和追求。這樣的景色引人入勝    《方舟:生存進化》單從名字就可以猜出遊戲中設定的時代一定距離我們非常的遙遠,然而越是遙遠和神秘的時代越容易讓人動心
  • 手機CPU有大小核之分?性能上會有所區別嗎?
    手機CPU在種類有很多,我們最常用的就是蘋果A系,驍龍系列,三星獵戶座,華為海思麒麟,聯發科以及小米的澎湃系列,而這些系列中,CPU又被分為高端、終端、入門CPU,目前高通的驍龍是最受歡迎的,其次就是蘋果、華為的cpu處理,不過他們主要是應用自己的手機上,其他品牌手機適配性上有所差異或根本就不適合
  • 4大寬屏商務投影機橫評_愛普生 EB-1730W_投影機評測...
    [中關村在線投影機頻道原創]在眾多顯示設備中,投影機因為技術上的特點,具有「放大畫面」的優勢,也因此成為了各類大型會所當仁不讓的主角。 數字產品已經全線進入寬屏時代在2008年底,我們見到的寬屏投影機就多達十餘款,其中不乏愛普生EB-1730W、NEC NP500W+、三菱GW-365、富可視IN3186這樣的優秀產品,這四款產品本次也全部參與到本次橫評中來。
  • 快上車 教你看懂胎壓監測的橫評來了(全文)_胎壓監測_汽車電子評測...
    參評產品全家福    或許,您已經通過其他渠道或多或少了解了一些關於胎壓監測產品的相關知識,也關注我中關村在線關於胎壓監測的報導,此時,您心中一定會有一個疑問——這次胎壓監測的大型橫評究竟有哪些特點:先驅性、全面性、專業性    先驅性——雖然胎壓監測產品的發展歷史已經有二三十年,但是國內還有一個像樣的胎壓監測產品的橫評。
  • Intel酷睿i7 8700K CPU雲南售2399元
    【雲南IT我幫您】英特爾新推出的八代酷睿處理器與歷代產品有著很大的不同,最重要的是i3系列新品由原來的雙核四線程升級為四核四線程,i5系列新品由原來的四核四線程升級為六核六線程,同時i7系列新品由原來的四核八線程升級為六核十二線程,並且新品處理器的主頻較上一代產品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 酷睿六代家族筆記本對決(全文)_筆記本評測-中關村在線
    此外,我們在年初時也進行過第五代酷睿平臺筆記本產品的橫評,本次橫評也是該系列的一個延續。同時本次橫評相對於上一次而言,所涉及到的產品更加豐富,其中包括三個大類:便攜型筆記本、2合1電腦以及專業遊戲本,而所選擇產品也是目前市面上非常熱點、或者是相應品牌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些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