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鐵局團委凝聚青工有新招。局團委李景宏書記說——
「找準切入點,團組織就能凝聚人心」
趙海東 本報記者 李玉波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8-12-23 [
列印] [
關閉]
今年21歲的列檢員王堯,雖然在條件艱苦的呼和浩特鐵路局包頭西車輛段白雲鄂博列檢所工作,卻精神氣兒十足。他說:「每天忙忙碌碌地工作和學習,感覺很充實。」
但是王堯大學畢業後初來此地時卻不是這種狀態。
白雲鄂博列檢所位於白雲鄂博礦區的出入口,地處海拔1650米的內蒙古北部高原的高寒區,每年承擔1300萬噸礦石運輸車輛的檢修。這裡冬天的氣溫有時達到零下40多度,檢修車輛工作又是在室外進行,工作環境艱苦,沒有青年人願意來,來了也留不住人。
王堯也不例外,當初很不習慣這裡的生活,產生了牴觸情緒,甚至想「逃」:「到了單位後就那麼點事兒,每天拿個小錘敲敲打打,能有什麼出息?」但此後在白雲鄂博列檢所青年人才培訓基地的培訓經歷改變了他。
列檢員的工作單調而枯燥,一列火車進入列檢所,列檢員要在規定的45分鐘內拿著檢點錘對火車車輪、彈簧不停地敲打,憑長年累月積累的經驗,根據反射回來的不同聲音來準確判斷可能有問題的部位。
新來的列檢員學歷相對較高,理論基礎紮實,可經驗不足,人才培訓基地針對這一情況,一對一地讓老師傳、幫、帶,並為此硬性規定每天要有1個小時的室外作業。
「要想讓年輕人掌握一手絕活,沒有別的辦法,就是不停地練。」白雲鄂博列檢所副主任邵繼軍說。
王堯在不停地「練」中發現了差距,找到了留下來的理由——和師傅同時去檢車,在王堯還是一頭霧水的時候,沒有什麼學歷的師傅卻總能在第一時間內找出問題。王堯心裡憋著一股勁兒:自己正兒八經地學了3年專業技術,怎麼一到實際中就不靈了?從此以後,青年人才培訓基地的學習課和室外實作演練課,王堯開始認真對待。
去年12月,王堯在和同班組的同事為檢修的貨運車皮換車軲轆時,發現使用的液壓起重器在工作時支撐點經常滑脫。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王堯和同事在休班時經過反覆試驗,用廢舊鋼板將液壓起重器進行了小的改動。就是這小小的改動,讓他和同事們在工作時節省了將近一半的勞動時間。
5年來,青年人才培訓基地共為包頭西車輛段各車間培養和輸送了80多個像王堯這樣的優秀人才。在白雲列檢所培訓3年的青工,包頭西車輛段各個車間都搶著要,並委以重任,這些肯吃苦、技術過硬的人大都當上了工段長和部門主管。
如今,分到包頭西車輛段的青工都搶著去白雲鄂博列檢所,該所現有的41名職工中青工佔到了85%。「滿足青工成長成才的訴求,就能留住青年人。」包頭西車輛段團委書記武強說。
今年5月,呼和浩特鐵路局集寧機務段呼和浩特車間青年乘務員吉勇強,下班後在自行車棚中不慎摔傷右腿。當時周圍沒有人,他想起了「雙百」服務隊服務熱線。電話打通10分鐘後,「雙百」服務隊青年志願者來到現場將他送往醫院,等吉勇強的家人知道消息時他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治療。
像這樣的求助電話,趙東不知道接過多少個了。
趙東是集寧機務段呼和浩特車間團總支書記。2006年3月集寧機務段呼和浩特車間團委成立了「雙百」(服務100%、滿意100%)服務隊,起初的活動只是為乘務員免費理髮和修自行車,對青年沒有什麼吸引力。
兩個月後,針對青年乘務員工作與生活難以兼顧的實際困難,服務隊組織了35名機關青年志願者,給全車間1000多名職工發放了服務卡。服務內容包括義務為乘務員換煤氣、為乘務員接送孩子上下學、幫助乘務員陪護病人等10項內容,並開通了24小時服務熱線。
「現在我們有困難首先想到的是服務隊。」青年乘務員董珍告訴記者,他們乘務員沒想到的事情服務隊都替他們做好了。今年10月,一個月時間內趙東就幫助忙活了5次葬禮和3回婚禮,雖然累,心裡卻美滋滋的。
鐵路局共青團工作之所以能達到今天的喜人局面,呼和浩特鐵路局團委書記李景宏說:「找準切入點,找到不同年齡段、不同層次青工最需要的服務,解決青工的訴求和實際困難,團組織就能凝聚人心。」
目前,培養+服務已成為呼和浩特鐵路局各級團組織開展團的工作的主要模式,並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