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紐約時報》的中國中學生英語作文長這樣!

2021-01-20 中國青年網

  [摘要]《紐約時報》最近舉辦了一項徵文活動,邀請申請美國大學課程並成功拿到Offer的中國學生分享申請文書。本篇文書來自金延峰,就讀於Middlebury College(明德學院:美國頂級文理學院)一年級。

  《紐約時報》最近舉辦了一項徵文活動,邀請申請美國大學課程、並成功拿到Offer的中國學生分享他們的申請文書。本篇文書來自金延峰,目前就讀於Middlebury College(明德學院:美國頂級文理學院)一年級,修讀計算機科學與心理學雙學位。金延峰來自遼寧瀋陽,高中就讀於東北育才中學,下文由他本人翻譯為中文。

I Observe the World Through Science and Arts

  科學和人文讓我看到世界的美

  The aircraft turbulence stops. As the plane moves above the grim clouds, a bright beam of sunlight slips through the window. Outside the window is a brand new world: the once suffocating sky has opened. The sun, nature’s omnipotent artist, reluctantly bids farewell, turning the azure into tangerine. Stormy clouds boil underneath, with the size of a boundless ocean and the fury of the Yellow River…

  機身的顛簸停止了。當飛機越過雲層,一束陽光從窗戶中溜了進來。放眼望去,外面仿佛一個嶄新的世界:原本壓抑的天空打開了。落日就像大自然全能的藝術家,不情願地向人們說著再見,利用最後一絲餘暉將那抹天藍染成了橘紅色。腳下,烏雲在沸騰,闊如大海,怒似黃河……

  "Hey Tony, what are you doing?" My friend asks.

  「哎,你幹什麼呢?」我的朋友問我。

  "The sky... it's like God’s masterpiece. How can it be so beautiful?" I mumble as my soul returns to reality.

  「這天空,就像上天的傑作。怎麼會這麼美……」我小聲嘟囔著,還沉浸在窗外的美景之中。

  "Come on. You’re already in high school. Leave the sky for kids to marvel at.

  「拜託,你已經是高中生了。這種小孩子的事兒你也做。」

  Embarrassed, I try to defend myself, but a voice of doubt stifles my words: What is the point of staring outside?

  我有些尷尬,試圖為自己辯護,卻因為自己心中的質疑開不了口。是啊,盯著窗外看到底有什麼用呢?

  I have always been attracted to nature's beauty. It makes me think. I still remember my childhood hobby of looking at the night sky and the star lights that spent years, or even centuries, to arrive at our planet. Those same lights enabled me to travel through time and visualize my dream of being a scientist, artist and innovator:

  我總是被大自然的美所吸引。它的美讓我思考。我還記得小時候在夜空下看星星的愛好。望著那來自幾千年前的點點星光,我仿佛穿越了時空,看到了我想成為一名科學家、藝術家和創新者的夢想:

  As a luminescent star trail poured into my eyes, I found myself looking through the eyes of Galileo, awed by the infinite opportunities of the universe. Tracing the outline of a quartet of celestial lights, I saw Pachelbel sitting high, appreciating his greatest masterpiece --- Canon in D. Suddenly, a bright comet raced past, leading me into a small garage, where Steve Jobs changed the world by turning pure science into a real work of art.

  當一縷銀色的星光流入眼中,我仿佛看見伽利略當年所看到的天空,同他一樣感受到了對宇宙無限可能的敬畏。當那一點點光芒融匯在一起,我仿佛看見巴哈貝爾端坐於天際,欣賞著他最偉大的傑作——D調卡農。突然,一顆彗星划過天空,帶我進入了那個實現夢想的車庫。就在那裡,賈伯斯將科學與藝術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Human history recorded in those ancient lights flashed before my eyes, unfolding, dissolving. It seemed to me that life was both transient and everlasting. Just as the lights of dead stars were still decorating the night sky above us, so the accomplishments of those ephemeral lives were still affecting the way we lived every day. As a child, I naively hoped that in the future, when people look up at the sky, they would also see my story as an innovator standing at the crossroad of science and arts. That is still my dream.

  這些古老的光記錄著人類的歷史,如電影般在我眼前展開,又逝去。生命對我來說仿佛既短暫,又永恆。那些星星可能已經死去,但它們的光芒仍然裝飾著這片天空,就好像那些短暫的生命仍因他們的成就而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小時候,我很天真地希望,有一天,當人們抬起頭時,他們也會讀到我的故事,在那顆明星中看到一名站在科學與人文藝術交匯處的創新者。這仍是我的夢想。

  Nature gives me two eyes. Through one eye, I observe the world of science; through the other eye, I appreciate the world of arts. On seeing the perfect shape of snowflakes melting in my hand, I run home to search for the formation of snow crystals. Noticing the gradual change in the color of the dusk sky, I begin to delve deeper into the scattering of lights. The sun’s daily movements inspire me to think about the rise and fall of empires and lives. The tender light of the moon that has always guarded human civilization promotes my curiosity about our ancestors』 philosophies of human existence. Viewing nature through the lens of science and arts, I truly enjoy the beauty of this three-dimensional world.

  上天賦予了我兩隻眼睛。我用一隻來觀察科學的世界,另一隻來欣賞人文藝術的美。當看到那完美的六邊形雪花在我手中融化時,我會立刻跑回家研究冰晶的形成。觀察到黃昏時天空漸變的顏色,我會更深入地去探索光的散射。每天的日出日落讓我聯想到帝國的興衰和人生的起起落落。那一直守護著人類文化的柔和的月光激勵我去探索古代哲學家對於人類存在的思考。通過科學和人文藝術這兩種角度來看待自然,我領略到了這個三維世界真正的美。

  The plane turns right and my eyes regain focus on the sky outside. Darkness falls. Clouds dissolve.

  隨著飛機右轉,我的眼神重新聚焦在窗外。夜幕開始降臨,烏雲已經散去。

  Below the overarching sky, the planet of human lives rotates, now illuminated by clusters of man-made sparks. In the distant horizon where nature and human civilization meet, the boundary between science and arts vanishes.

  蒼穹之下,這顆承載著幾十億生命的行星在轉動。此時,一簇簇人造的火花已將它點亮。在那遙遠的天際,自然與人類文明相遇,而科學與人文藝術間的界限也變得模糊。

  完成這篇文章的中學生的英文水平可謂是同齡人中,乃至於所有英語學習者中比較高的,大家要多向牛人學習,一起學習、一起進步!

相關焦點

  • 徐州高二女生,英語作文登上《環球時報》!她寫了啥?
    ,登上《環球時報》。   而此次中學生創新英語綜合測評寫作環節採取命題作文的形式,要求選手圍繞「The 996 Work Schedule」進行寫作。李奕名首先聚焦問題串之間的邏輯關係加以分析,提煉寫作的觀點:對996工作制的合理性需要理性分析,再結合大賽的主題——即:創新性思維,最終確立寫作的中心論點:996工作制是否合理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話題引起了我們中學生對當下學習狀態的思考,未雨綢繆。
  • 第六屆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全國總決賽(南京考點)舉辦
    10月20日上午,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主辦、清大紫育(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第六屆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全國總決賽(南京考點)在南京市舉辦。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副秘書長、《科普時報》總編輯尹傳紅、江蘇省科協二級巡視員楊文新、江蘇省科協副秘書長、江蘇省科學傳播中心主任夏軍、清大紫育(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迎暉等領導和嘉賓出席了大賽開幕式。
  • 第五屆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決賽暨2018年全國中學生科普...
    原標題:第五屆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決賽暨2018年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寫作夏令營 一、活動背景 國家2006年制定的2006-2020年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中明確提出:「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這種形態決定了他們需要的新聞的趣味,是要真實準確、富含信息的,這樣才能應對變化的、不確定的外部世界。還有就是政治冷感。為了迎合這一部分人的口味,《紐約時報》應運而生。紐約時報的創始人雷蒙德,一開始就想創建一份理想的報紙:少刊登或者不刊登刺激性新聞、多刊登重要而正直的新聞,要保持「莊重嚴肅」的格調,與市面上其他小報區別開來。
  • 紐約時報:中國把月壤帶回地球,開啟了「太空競賽新時代」
    這則喜訊也很快登上多家外媒的版面。而在《紐約時報》眼裡,這個消息似乎象徵著一個「太空競爭的新時代」的到來。美國太空計劃「一波三折」,中國長遠目標「穩紮穩打」不過在《紐約時報》也指出,美國雖然急於重返月球爭奪「主導權」,但美國的太空計劃卻不斷經歷一改再改的波折;而與此同時,中國選擇的則是一條「穩紮穩打」的道路。
  • [高考英語滿分作文]Our Spring Outing
    [高考英語滿分作文]Our Spring Outing 2012-03-31 15:54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紐約時報,馳名雙標
    今天紐約時報兩篇推文火了前後只隔了20分鐘兩種完全不同角度的解讀:之前日報轉載過來自公眾號維京女俠的文章中這樣解讀紐約時報的歪曲報導:前些天看《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把我氣笑了。至於在新聞中強調『中國女士』,並用春秋筆法渲染該女子『美麗而沒有素質』,言下之意更是明顯:『正是因為缺乏素質的中國人,新冠病毒才會傳染到全世界』。作為全美最具影響力的百年老報,《紐約時報》邁著『新聞自由』的小碎步,終於把自己整成了英文版《故事會》。
  • 深圳中學生攝影作品 曾登上《中國國家地理》等權威雜誌
    原標題:中學生攝影作品被權威雜誌選中周冠南用鏡頭傳遞環保理念深圳特區報2019年7月6日訊 深圳灣畔翱翔的群鳥、從塘朗山俯瞰的深圳中心區、映襯在紅花裡的色達紅色木屋……這些曾登上
  • 中國中學生的英語筆跡讓網友眼前一亮
    原標題:中國中學生的英語筆跡讓網友眼前一亮 A Chinese middle school rose to fame this week after its pupils' English handwriting amazed internet users
  • 中學生寫作文就是在默默地培育自己的世界觀
    中學生正是世界觀在形成的階段,多接觸多接受正確的思想是十分必要的,作文主題所包含的思想都是正確的,一是我們不可能寫錯誤的思想,二是老師會嚴格把關,三是在學校得到的作文命題都是黨的教育政策中教育體系的統一規劃。作為中學生自己,也要在自己的作文中表達黨的思想,表達真善美的境界。我們第一是按照老師安排的命題練習作文,同時更要在老師的推薦下多閱讀一些課外優秀的讀物,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
  • 歷年高考英語作文話題預測:Changes in My Hometown
    歷年高考英語作文話題預測及範文:保護傳統文化  歷年高考英語作文話題預測及範文:瀕危動物  歷年高考英語作文話題預測及範文:電子產品  歷年高考英語作文話題預測及範文:調查報告  歷年高考英語作文話題預測及範文:網上購物  歷年高考英語作文話題預測及範文:文明旅遊  歷年高考英語作文話題預測及範文:霧霾天氣
  • 第五屆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夏令營圓滿落幕
    7月31日,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主辦,世界華人科幻協會、《科普時報》、《知識就是力量》雜誌協辦,清大紫育(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第五屆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夏令營今日在北京王府學校圓滿落下帷幕!
  • 《紐約時報》推薦這些暢銷書
    [摘要]《紐約時報》暢銷書榜7月新榜發布,戀愛寶典、總統自傳、特工手記……紛紛上榜。(圖片來自網絡)【編者按】《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The New York Times Best Seller List)是美國最具代表性的暢銷書榜之一。排行榜由《紐約時報》新聞調查(News Surverys)部門負責,調查數據來源於美國數百個獨立圖書零售商、國內和地方連鎖店、在線和多媒體娛樂零售商、大學、超市、折扣商店和報攤等部門的每周銷售報告。
  • 網絡讓中學生抄作文更容易 上海作文競賽抄襲多
    網絡讓中學生抄作文更容易 上海作文競賽抄襲多 2008年03月23日 10:45 來源:新民網-新聞晨報 發表評論 在昨天舉行的上海市中學生作文競賽口語交際比賽和專家研討活動上,大賽組委會拋出的這項統計,讓在場的語文專家一片譁然。對此,專家分析指出,網絡搜索功能的強大,使學生抄作文變得更容易了。
  • 高中英語作文:Mobile Phone-手機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寫作>中小學英語作文>正文高中英語作文:Mobile Phone-手機 2012-11-07 17:21 來源:大耳朵英語 作者:
  • 湘潭市一中學生獲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一等獎
    在七月底舉行的第四屆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全國總決賽中,湘潭市一中高二學生楚海諝憑著自身實力與來自全國各地的一千多名選手較量,榮獲全國一等獎。第四屆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全國總決賽於7月27日在北京聯合大學昌平校區舉行,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世界華人科幻協會主辦。本次比賽湖南省共有十名選手獲得一等獎,楚海諝是湘潭市唯一的一等獎獲得者。
  • 高考英語作文範文:洪災(A Flood Disaster)
    高考英語作文範文:洪災(A Flood Disaster) 2012-04-24 13:56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 《紐約時報》刊登中國學者饒毅文章後,遭到美國一群人瘋狂攻擊
    來源:環球時報新媒體近日,中國知名科學家饒毅在美國《紐約時報》上撰文,通過講述他在美國紐約的一位叔叔因新冠肺炎不幸病逝的遭遇,並對比了他在中國武漢的親屬平安無事的情況,抨擊了美國川普當局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糟糕表現。
  • 中國控制疫情犧牲了「自由」?老「陰陽人」《紐約時報》又來了!
    新年伊始,儘管中國出現了一些零星的疫情,但是與西方世界相比,中國成為世界的「安全島」。美媒《紐約時報》也承認這一點。它在1月5日的一篇文章中稱,當許多國家仍飽受新冠之害,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中國在2020年全年報告的感染人數不到10萬人。自去年11月初以來,美國每天報告的病例都超過了這個數字。
  • 《紐約時報》這篇抹黑中國的報導,美國網民發覺不對了……
    如下圖所示,在這篇名為「改變世界的25天:中國如何讓新冠病毒流竄出去」的報導中,《紐約時報》派出了長期以來一直對中國存在強烈偏見,並多次配合美西方政府煽動支持分裂中國勢力的4名記者,荒謬地宣稱,如果中國能在去年年底病毒剛出現時就宣布封城,那麼新冠病毒就不會流竄到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