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們好!上一期我們講述了天體物理學家艾國祥院士的故事,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開啟中國工業機器人騰飛之旅的蔡鶴皋院士。
蔡鶴皋,1934年6月5日出生於吉林省長春市,祖籍北京。機器人及機電一體化技術專家。1958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1979年——1982年曾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工學院機械工程系進修。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機電學院教授,哈工大機器人研究所所長,國家863高技術發展計劃第一屆及第二屆智慧機器人專家委員會專家。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獲航天工業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兩項,國防工辦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一項及部委級其它科技獎勵12項。
1985年,蔡鶴皋作為航天部任命的焊接機器人總師,用時兩年成功研製了我國第一臺「華宇一型」弧焊機器人,並在項目中完成了機器人本體及計算機控制系統硬體與軟體的設計、研製及調試,解決了機器人軌跡精度及路徑預測控制等關鍵技術。該項目在北京軍事博物館展出,轟動一時。當時香港報紙甚至將它與我們人造衛星的研製成功相媲美。
1995年,在科技部的指導下,蔡老所在的哈工大機器人研究所與一汽焊接總廠合作,共同探索工業機器人產業化之路,蔡老擔任總工程師。蔡老帶領自己的科研團隊,入駐一汽,給當時的技術人員上課培訓。當時,蔡老師已經60多歲了,但還跟那些年輕人一樣,白天晚上在工廠和工人一起安裝調試機器人。1997年7月15日,成功研製出兩臺機器人,到2000年,他們已經做出20多臺機器人。
在空間機器人和智慧機器人方面,蔡鶴皋取得了機器人機構仿真、機器人力控制、機器人宏/微控制、多傳感器智能手爪、力控機器人末端執行器系統、納米級微驅動技術、柔性臂及其控制以及機器人多指靈巧手等多項研究成果。
蔡老的高瞻遠矚,不僅在機器人科研與產業化的夢想,還在於他對機器人科技人才的培養。他對中國機器人界要做的不僅是「授之以魚」,更主要的是他要「授之以漁」。作為機器人研究領域學科帶頭人,蔡鶴皋培養人才的別具一格,在哈工大被傳為佳話。在團隊建設中,蔡老根據長遠發展的需要提出學術隊伍的建設目標,制定出長遠的學科和專業發展總體思路,並且通過重點選拔培養尖子人才,培養年輕的學術帶頭人。
如今,80多歲的蔡老真是桃李滿天下,他的學生在中國機器人行業的各個領域無私奉獻著自己的力量,並且大多數已經成為機器人界的「扛把子」。
摘自:哈爾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網站 獨家訪談蔡鶴皋院士|深情講述中國工業機器人之根,濃濃機器人民族情懷
中國工程院—蔡鶴皋
文字編輯:郭曉靜
錄音、剪輯:邢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