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獵手們注意:系外行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可以歸結出幾個基本標準。
1992年,天文學家亞歷山大·沃爾茲森和戴爾·弗雷在觀測一顆位於2300光年之外的脈衝星時,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它跳動的脈衝通常有規律的節奏,似乎在跳過一個節拍。
這顆脈衝星異常跳動的原因導致了一項改變天文探索進程的發現:有兩顆行星圍繞著它運行。
脈衝星似乎在飛離產生它的超新星 圖源universetoday
這些是我們在太陽系外觀測到的第一批行星。因此,對系外行星——以及尋找那些能像地球一樣支持生命的行星的研究——誕生了。
那麼,你需要什麼樣的生活必需品呢?《天文在線》雜誌社與專家們進行了交流,以找出他們認為宇宙中其他地方適宜居住的關鍵因素。
目前,我們知道大約有4000顆系外行星圍繞所有類型的恆星運行,還有3000顆疑似系外行星正在等待確認。
系外行星爆炸的發現歸功於美國宇航局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和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克卜勒望遠鏡對恆星進行了放大,來觀測是否有行星在它們的宜居帶內運行,而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則觀測了天空中20萬顆最亮的恆星。.
TESS發現繞兩顆恆星運行的行星 圖源:universetoday
促使付出這些努力的希望是:我們可能會發現與我們相似的世界——換句話說就是有能力維持生命的世界。這樣做也許最終可以回答我們在宇宙中是否孤獨的問題。
但是,對於這些遙遠的行星來說,究竟什麼是可居住的,或者更深刻地說,是什麼樣的生命,是天文學中最熱門的爭論之一。
部分問題源於我們目前所處的孤立狀態,喬治亞理工學院物理學院的研究員比利•誇爾斯說:「只有一個例子可以證明我們對其他行星的期望值是可信的。」。
「關於我們應該期待什麼已經有很多爭論了。」誇爾斯告訴《天文在線》雜誌社:「但最簡單的是看看我們現在知道的事情。」
科學家們首先要探測的是一顆系外行星上是否有大氣層,如果有,它是由什麼構成的。行星學會的行星地質學家艾米莉·拉克達瓦拉告訴《天文在線》雜誌:「你需要做的主要事情是獲得關於大氣組成的更好的信息。」。
行星的大氣層需要足夠厚才能傳遞熱量並能夠隔熱。舉個例子,如果地球沒有大氣層,地球表面的溫度會低至零下20攝氏度,誇爾斯說道。
與鄰近的金星相比,地球的大氣層使它適合我們居住。儘管這兩顆行星有許多相似之處,但金星無法維持生命,因為它的大氣——主要由二氧化碳、氮和硫酸構成——這也使它成為太陽系中最熱的行星。
但拉克達瓦拉說,對於距離地球很遠的系外行星來說,我們很難掌握其大氣層的構成。「沒有太多的行星能讓我們獲得足夠的信號。」她說,「改進現有的工具將是進一步探索宇宙生命『良好的第一步』。」
當一顆行星處於它的寄主星的宜居區時,這意味著它離恆星的熱量足夠遠,離宇宙的極端寒冷足夠近,因此液態水可以在它的表面存在。這種既不太熱也不太冷的微妙平衡給這個特殊地區帶來了另一個綽號:「宜居帶」。
注意地球的位置處於太陽系的「宜居帶」 圖源:universetoday
在地球上,水作為一種溶劑,意味著它可以溶解其他物質,使其能夠運輸化學物質、礦物質和其他構成生物的分子。
地球是目前唯一被證實有液態水流經的天體。
然而,拉克達瓦拉指出,雖然水可能是最好的溶劑,但它並不是唯一的溶劑。科學家長期以來一直懷疑,土星最大的衛星土衛六上可能存在生命,儘管它的液體中充滿了甲烷和乙烷而不是水,但這種液體仍然可以支持某種形式的甲烷生物存在。
人們對那些位於適居帶內的系外行星給予了大量的關注,但當它恰好在主恆星的宜居帶之外時,它本身具有的一切並不會消失。如果有不同的能量來源,它仍然可以維持生命。這些能量可以來自行星的寄主星,也可以來自化學或地熱資源。
這對木衛二也是如此。木衛二是木星的79顆衛星之一,它雖然不在太陽的可居住區內,但木星強烈磁場產生的輻射為衛星提供了足夠的能量,一些人認為它可以使結冰的天體上面維持生命。
木衛二(和金星)與「宜居帶」的概念背道而馳。「有些人反對這個說法,因為他們想去木衛二,說那裡有生命。」誇爾斯說。
我們的太陽系的宜居性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太陽的性情。我們的主恆星是一顆相對平靜、可預測的恆星。其他行星系統並不總是這樣,它們可能圍繞著一顆不穩定、高度混沌的恆星運行。
系外行星可能的情況 圖源:universetoday
穩定的恆星不會以一種不可預測的方式改變它們的亮度或輻射,也不會發出強烈的太陽耀斑,這種耀斑足以毀滅其軌道上的行星上的生命,這是使其他星球上的生命成為可能的關鍵因素。
「這可能是最難達到的標準之一。」拉克達瓦拉說,「隨著時間的推移,你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我們的恆星是穩定的恆星,但其他大多數恆星不是。」
尋找具有宜居環境的系外行星有朝一日可能會成為天文學的聖杯:一勞永逸地回答我們在廣闊的宇宙中是否是孤獨的。
拉克達瓦拉說:「這個想法就是如果去看『類似地球』的地方,你可能會發現生命,也可能不會。這將回答我們在宇宙中是否普通的問題。」
但是,這與尋找宜居地和類似於我們人類的智慧生命,又或者尋找《星球大戰》電影中無數先進社會的智慧生命存在著根本的區別。生命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有些熟悉,有些完全陌生。例如:據推測,火星在其塵土飛揚的表面下可能存在微生物——科學家們認為,火星表面可能在某一時刻存在生命。與此同時,在環繞土星的衛星土衛六上,科學家們認為有可能存在以碳氫化合物為基礎的生命,比如甲烷——這與我們所知道的生命有很大的不同。
泰坦星(土衛六)表面的湖泊可能是火山口 圖源:universetoday
如果真的在宇宙中發現了生命,我們就會面臨一個更現實的問題:來回往返的信息需要幾十萬年才能在地球和行星之間傳遞,這是因為大多數系外行星離我們地球太遠了。
如果人類希望收拾行囊遷移到一個適合居住的星球,他們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旅行的時間太長了。
「我們需要一些新的物理學,」誇爾斯說。「為了縮小差距,我們必須發現一些全新的東西。」
當然,研究遙遠宇宙中我們熟悉得出奇的行星還有其他更人性化的原因。
「我們很多人研究系外行星只是因為它們很酷。」拉克達瓦拉說。「我們的太陽系只有八顆行星,我們正在尋找各種各樣完全不同的行星。」
畢竟,多樣性是生活的調味品。
作者: Passant Rabie
FY: 秦正冰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