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丨揭秘世界最古老原生動物——有孔蟲的發現與探究

2021-01-15 W博士玩科學

作為世界最古老的原生動物

有孔蟲是地球滄海桑田變化的「見證者」

你能想像到一粒小小的沙土裡隱藏著萬千種形態各異的生命體嗎?

你能想像得到原來貌不驚人的沙子其實也蘊藏著驚人之美嗎?

W博士玩科學將從下面幾個方面簡單介紹一下,這個神奇的生物。




自寒武紀至今,有孔蟲有5億多年的歷史,平均1毫米大小的美麗單細胞動物,卻有著海洋小巨人的稱號。

小小的有孔蟲不僅僅是顆小化石,它對於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上來說,更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它常常被科學家用來進行地層地質年代的判別,更甚之能了解古環境和古氣候。不止如此,研究有孔蟲還能推斷出生物的演化歷程、在礦產石油勘查等方面也有著顯著的發現。

今天就跟隨W博士玩科學的腳步,一起來了解有孔蟲奇妙的背後故事吧。



千姿百態、種類繁多的有孔蟲,化石多達4萬多種。現存的有6000多種,我國至少有1500多種。


今天W博士玩科學攜手中國古動物館帶領你進入有孔蟲的神奇魅力世界。我們一起來學習探究有孔蟲背後的故事,通過顯微鏡觀察並篩選出你專屬的有孔蟲化石吧!


有孔蟲軟泥樣品


顯微鏡下的樣子



在顯微鏡下,有孔蟲化石是不是散發著十分迷人的光芒?

它們有的像圓圓的桌球,仔細看皮膚卻呈網格狀;有的像含苞欲放的棉花球,白色的花瓣清晰可見;還有的像扇形貝殼,中間包裹著一個小孔……

在顯微鏡燈光照射下,玲瓏剔透,仿佛一張張迎面而來的笑臉。



你,是不是很心動?!






小小的有孔蟲,更是科學家研讀地球歷史的「書籤」。

我們通過探索有孔蟲化石,可探索到有孔蟲所處地層的年齡範圍,進而了解到地球滄海桑田的變遷史。


有沒有很神奇?!


通過手、眼雙結合,從親自動手操作到科學分析,逐漸養成主動思考、善於提問的思維模式在尋找問題答案的過程中激發創新的潛能,養成思考的習慣。



每周六、周日

體驗價: 100 元(現場繳費體驗)

(註:中國古動物館門票需自理哦~)

活動時間:

9:30——16:30

活動地點

中國古動物館

(西直門外大街142號)

相關焦點

  • 「海洋之心」有孔蟲
    本期介紹的藏品,也被稱作「海洋之心」,是來自深海的有孔蟲模型。這個模型是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鄭守儀院士向國家海洋博物館捐贈的,是原生動物有孔蟲「乳小滴蟲」放大110倍的水晶模型,其原型採集於東海水下130米處。這個精心製作的模型,寬6.2釐米,長8.2釐米,被譽為昭示海洋秘密的文化符號。
  • 有孔蟲
    有孔蟲是一類長有偽足的微小的單細胞原生動物,它們當中的大多數都有礦物質形成的硬殼,殼上多有開口,殼壁上還有許多小孔。有孔蟲的身體由一團細胞質構成,細胞質分化為兩層,外層又薄又透明,叫做外質;內層顏色較深,叫做內質。
  • 地層的年齡 有孔蟲悄悄告訴你
    這種古老的單細胞動物,在海中出生、死亡,留下遺骨,也給人類留下了解開自然謎題的線索。本報「決心」號隨船記者為您揭開有孔蟲的神秘世界。  我們在哪?這幾乎是大洋鑽探船「決心」號上的「每日一問」。  正在中國南海進行的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 368航次,已經在第二個站位工作了十餘天。鑽管下到了海底800米處,收穫了幾十米的硬石巖芯。
  • 《海洋之心——有孔蟲科普展》在山東博物館開展
    有孔蟲是有殼或無殼的單細胞動物,由一團原生質構成,隸屬於原生生物界粒網蟲門有孔蟲綱。殼表或殼口上有一個或多個開孔,供偽足伸出。有孔蟲不同房室間隔壁上常具孔,因此得名有孔蟲。其單一成體細胞最小的僅0.02mm,最大的可達110mm,是原生動物中個體最大、種類最多的類群。
  • 古老的原生動物:放射蟲
    放射蟲是海洋中漂浮的單細胞原生動物,因為具有放射排列的線狀偽足而得名。原生動物是最低等的一類動物,個體僅由一個細胞組成,在分類上科學家把它們歸為一個門,即原生動物門。但是原生動物的這個唯一的細胞卻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具有作為一個動物個體所應有的主要生活機能。細胞的各部分產生了分化,各自掌管一定的功能,形成了「類器官」。原生動物往往長有鞭毛、纖毛或是偽足作為它們的運動器官。有些原生動物的細胞質中具有骨架或是形成堅固的外殼。原生動物個體都很微小,一般都在250微米以下,也就是說,它們還不到一粒1毫米長的米粒的1/4那麼大。
  • 有孔蟲:「蟲」丁興旺的大家族,真正的地球歷史見證者!
    就這樣,有孔蟲和它的英文名在小姐姐的懊悔裡一遍遍在我耳邊循環,最終深深地印在我心裡。相信做過TPO19的同學在第三篇閱讀Discovering the Ice Age裡見到過 Foraminifera 有孔蟲的大名。也在做閱讀題的時候被動地了解到在冰期-間冰期的發現和判定中,有孔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所以,有孔蟲是什麼?
  • 有孔蟲講述的3000萬年「南海神話」
    儘管肉眼看上去,有孔蟲小如針尖,但卻不屬於微生物,而是不折不扣的動物,隸屬於原生動物界粒網蟲門有孔蟲綱,殼上有一個或多個開孔,以便伸出偽足,因此得名「有孔蟲」。在「決心」號的顯微鏡下,她與南海有孔蟲展開了「對話」。「鑽探剛開始,在第二管巖芯樣品中,我們就發現了一種名叫『紅擬抱球蟲』(Globigerinoides ruber pink)的浮遊有孔蟲。這位美麗的小姐生前最喜歡穿粉紅色碳酸鹽質的衣服,在南海、印度洋、太平洋的海域,她最早出現時間距今約40萬年;但在12萬年前,不知何故突然香消玉殞。」黃寶琦介紹說。
  • 科學小記者 | Wow,海洋中古氣候變化的見證者——浮遊有孔蟲
    編者按:浮遊有孔蟲是一群古老的生物,但是很多人對它們知之甚少。  說起浮遊有孔蟲,首先必須知道它是什麼,長什麼樣?有孔蟲是無組織無器官的單細胞生物,它們的個頭很小,只有幾毫米到幾十微米大,能夠分泌鈣質或矽質,形成外殼,而且殼上有一個大孔或多個細孔,以便伸出偽足,故得名有孔蟲,分浮遊和底棲兩個類群。浮遊有孔蟲是生活在上層海洋水體中的一類原生動物,當其死亡後,其碳酸鈣殼體會逐漸下沉,最終保存在海底,成為沉積物的一個組成部分。
  • 西海岸新區自由行 | 揭秘世界上最大的有孔蟲雕塑園
    多了一份瑟瑟但總有一些風景值得我們去探索、發現這天按捺不住內心躁動的青西君帶著小夥伴頂著冷風、扛著相機西海岸新區有孔蟲雕塑園世界上最大的有孔蟲雕塑園西海岸新區城市陽臺景區的有孔蟲雕塑園,集科學、藝術、海洋文化於一體,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有孔蟲雕塑園。
  • 《原生動物》
    ,身體微小,大多在250μm以下(僅顯微鏡下可見),最小的只有2—3μm(如利什曼原蟲),但少數種類最大的可達10cm左右 (某些有孔蟲)。二、基本結構1、細胞膜原生動物的體表(也就是細胞的表面)具有細胞膜,細胞膜在有的種類極薄,不能使動物體保持固定的形狀,身體的外形隨裡面細胞質的流動而不斷改變,這種膜稱為質膜。多數原生動物的體表有較厚且具有彈性的膜,能使動物體保持一定的形狀,雖在外力壓迫下改變了形狀,但外力取消時,即可由彈性使蟲體恢復原狀,這種膜稱為表膜。
  • 1000萬億個重1克 揭秘世界上最輕的動物
    據悉世界上最輕的動物——一種代號為H39的原生動物在原生動物中的一種同肋膜肺炎菌相似的單細胞動物。它只有0.1微米長,其中有一種代號為H39的原生動物,最大直徑長0.3微米。估計要有1000萬億個放在一起,才不過1克重。    眾所周知,類似於草履蟲、綠眼蟲、巴倍蟲、鞭毛蟲、孢子蟲、變形蟲、袋形蟲、線形蟲、纖毛蟲……等原生動物都屬於單細胞動物。
  • 世界最大海洋科普公園——青島有孔蟲雕塑園開園!
    海濱之城青島,一群人站在海邊,共同見證一個「世界之最」的誕生——中國·青島有孔蟲雕塑園。它位於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城市陽臺」,是世界最大的有孔蟲雕塑園,更是世界最大的海洋科普公園!常有人問,「科學有什麼用?」這個問題太難回答了——至今,人類還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但如果有人問,「科學家有什麼用?」
  • 世界最奇特的動物之一,它猶如一粒沙子,5億年前就存在了
    它體如一粒沙子,在5億多年前就已經存在,由於獨特的身體構造,使它能夠反映出當時當地的地質狀況,所以它的化石在億萬年之後就成為地球滄海桑田變遷的「見證者」,它就是有孔蟲。探索有孔蟲的秘密,其實也是在探究地球變化的秘密。
  • 鄭守儀:帶你看看有孔蟲的世界
    鄭守儀:帶你看看有孔蟲的世界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5.06.06 星期六   □青島日報/青報網記者 趙 笛 霍璟  6月的青島,遊人如織,那些在海岸邊嬉笑的遊客很難發現,在那細軟的海沙裡,包蘊著一個姿態萬千的生物世界。
  • 參觀山東省博物館「海洋之心——有孔蟲科普展」活動
    「有孔蟲是有殼或無殼的單細胞動物,由一團原生質構成,隸屬於原生生物界粒網蟲門有孔蟲綱……」。如果將這段文字講述給一年級的小學生聽,他們或許會對很多名稱有疑惑。但是當他們走進省博物館體驗區,通過放大鏡和顯微鏡的鏡頭,親眼觀察有孔蟲標本,再對比放大後的圖片介紹時,便能明白什麼是有孔蟲,並能感受「大海裡的小巨人」的美麗。於是,4月7日,一年級六班雛鷹小隊的成員們走進山東省博物館參觀了「海洋之心——有孔蟲科普展」。
  • 印尼考古學家發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洞穴壁畫
    考古學家在印度尼西亞發現了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洞穴動物壁畫——一隻野豬,據信這幅畫創作於4.55萬年前。這隻長著疣的蘇拉威西島豬的真人大小的畫像使用了深紅色赭石顏料,似乎是敘事場景的一部分。這幅畫是在蘇拉威西島一個偏遠的山谷裡的洞穴中發現的。
  • 五億年前有孔蟲亮相市博物館 濱州市民可憑身份證免費參觀
    11月26日,《海洋之心——有孔蟲科普展》將在市博物館開展。25日上午,市博物館一樓展廳內已經布展完成,一個個展櫃內擺放著精緻細小的展品,這些小展品肉眼無法看清其形態,每一個小展品都配有一個放大鏡,而放大百倍之後也僅僅有豆粒大小,這些小展品就是來自五億年前的有孔蟲。
  • 有孔蟲(Foraminifera)
    下面有一張現生的浮遊有孔蟲照片,可以看到活體有孔蟲身體表面沒有小孔,反而有很多透明的細刺。            現生有孔蟲      這些刺狀、絲狀物是它的偽足,是細胞質延伸出的,稱之為「足」是強調其運動功能。一些海底表面生活的有孔蟲,利用偽足,每小時可移動數釐米。
  • 原生動物:阿米巴蟲的可怕之處,世界上最貪婪的肉食者
    原生動物儘管體型很小,原生動物卻包括了世界上最貪婪的肉食者。大多數原生動物生活在水中,但也有一些存在於其他生物體內。在顯微鏡下觀察,原生動物常常看起來像一種處於危險的高速運行中的只有幾分鐘生命的動物,許多都會繞開障礙物並遠離危險,之後再迅速集合在可能發現食物的地點。原生動物並不是動物,它們沒有眼睛、嘴巴甚至沒有大腦,是一種真核單細胞微生物,只有一個細胞。和藻類不同,原生動物需要進食,它們通過不同方式獲得食物。
  • 有孔蟲科普展山東開展 呈現人類肉眼不可見的微觀世界
    中新網濟南2月12日電 (孫宏瑗)「海洋之心——有孔蟲科普展」12日在山東博物館正式開展。該展覽旨在展示世界頂級科研團隊學術成果,向公眾展示肉眼不可見的微觀海洋生物世界、普及科學知識,助力山東海洋強省建設。有孔蟲有「大海裡的小巨人」之稱。圖為有孔蟲模型。 孫宏瑗 攝  記者在現場看到,有孔蟲模型呈貝殼、陶罐、哨子、花環等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