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蜂之蜜」:加強科研攻關 推動蜂產業轉型升級
11月17日至20日,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在華南理工大學舉行。西北大學「蜂之蜜——打造蜂產業鏈升級變革與精準扶貧新模式」項目憑借其創新性思維與模式獲得「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國家金獎,實現了學校參賽6年來金獎零的突破。11月24日,記者採訪了西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曹煒教授,了解到項目背後的故事。
「蜂之蜜」項目團隊由曹煒教授擔任導師,帶領趙浩安、祝敏、陳思南等13位學生組團參賽。作為西北大學蜂產品創新團隊的組成部分,該項目團隊於2015年開始籌備,從2016年開始在導師的指導下開展研究與實踐活動。
「西北大學蜂產品創新團隊是我國西部最大的蜜蜂養殖、蜂產品檢測及產品研發團隊,團隊由西北大學和陝西省蜂產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2名教授、4名副教授、4名講師以及20餘名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組成。」曹煒告訴記者,「歷經20年技術攻關,團隊掌握了標準化中蜂飼養技術、蜂產品質量控制技術以及蜂產品功能因子製備技術,已成長為國內領先的蜂產業技術團隊。」
作為陝西省蜂產業技術帶頭人,曹煒同時也是中國養蜂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他在蜂產品深加工及產業化方面有著多年的研究經驗。據曹煒介紹,獲得此次大賽金獎的「蜂之蜜——打造蜂產業鏈升級變革與精準扶貧新模式」項目分為3個板塊,服務於蜂農作為第一個板塊,主要是對蜂農開展養蜂技術培訓,通過對蜂產業進行技術升級,提高蜂產業附加值,幫助蜂農實現脫貧致富。
為響應國家扶貧號召,2017年,西北大學結對幫扶安康市平利縣。「蜂之蜜」項目團隊經過多次實地考察,根據當地蜂農養殖技術水平和花源特點,因地制宜推廣了中蜂飼養技術。依託中蜂養殖技術,蜂農不需按照傳統「追花奪蜜」的方式到全國各地轉場放蜂採蜜,在定點地區就可以開展工作,尤其是疫情期間交通不便,該養殖技術在中蜂養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國現有兩類主要的養蜂方式,一類是轉地養蜂,將蜂群運至距離較遠、有大片蜜源植物流蜜的地方去獲取蜂產品,這種養蜂方式對於貧困戶、年齡較大的人來說具有一定的限制。」曹煒說,「平利縣植被好、山大溝深,適合養蜂。我們團隊在平利縣採取另一類定地養蜂的方式飼養中蜂,在勞動力強度不大、資金投入相對較小的情況下也有好的收益,中蜂養殖也成為平利縣脫貧致富的特色產業之一。」
陝西是全國蜂產品蜜源大省,生產的洋槐蜜、棗花蜜等蜂蜜產量高、品質好,吃起來香甜可口。如何進一步保證蜂蜜的原料品質?「蜂之蜜」項目團隊為此進行了思考與探索,這也讓質量控制技術研發成為項目的第二個重要板塊。
近年來,團隊利用高校在人才、科研等方面的優勢,加大技術攻關,在陝西各地積極開展養蜂技術、提升蜂產品質量等方面的技術指導與技術培訓。「陝西是我國重要的洋槐蜜生產基地,團隊的專業技術應用在相關企業中,使蜂產品在收購、加工等環節均有了質量保障。」曹煒介紹說,「我們還建立了全國最大的蜂蜜指紋圖譜資料庫,對我國主要的單花種蜂蜜的內在質量及健康因子做了大量積累,並在蜂蜜質量控制上擁有多項科研成果,相關成果也已在企業得到轉化。」
產品開發作為項目的最後一個板塊,同樣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據介紹,團隊先後為相關企業開發出30多種產品,其中7個產品為「國食健字」保健食品,與之合作的陝西老蜂農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西安眾天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等都是行業的龍頭企業,在農業產業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兩年來,團隊在蜂產品深加工上下足功夫,開發出的蜂膠軟膠囊、花粉製劑等一系列產品受到了大家的認可與歡迎。
從蜂產品生產、質量檢測到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究與開發,「蜂之蜜」項目團隊的相關技術及成果已應用於多家蜜蜂養殖、蜂產品加工企業和合作社。當談及下一步要做什麼時,曹煒說:「養蜂業是我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學校的特色研究方向之一。蜂產業作為團隊的使命,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在蜂產業技術升級、提高產品價值上下功夫,立足西北、面向全國,努力成為蜂產業技術的變革者,為我國蜂產業的健康發展貢獻力量。」
(文章來源:陝西日報)
(責任編輯:DF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