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奧秘是無窮的,自古人抬頭望月開始,便對天上的星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然而,古人卻沒有先進的科技,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天文學家雖然抓住了星體的運動規律,但卻一直無法觸及星空,只能遙遙遠望,望月興嘆。不過,隨著科學的日益發達,古人「嫦娥奔月」的夢想也實現了,不但如此,美國科學家甚至還要探究生命在宇宙中的繁衍情況。
1959年5月28日,美國將兩隻猴子(獼猴Able和鼠猴Miss Baker)放入朱彼得號火箭,並成功發射至太空。完成既定任務之後,兩隻經歷過太空之旅的猴子安然無恙地返回地球,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讚揚。但是Able卻在4天後,死於心臟異常跳動,而Miss Baker在飛行結束後,則一直活到了1984年,享年27歲。
實際上,人類之所以要將生命送入太空,只是為了要研究太空微重力和輻射對生命的影響罷了。幾十年來,蘇聯與美國不斷將太空「發射」動物,無論是猴子、狗,還是老鼠、貓、魚,都曾是太空的最早一批遊客。然而,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竟破天荒地將2478隻水母送上了太空,因為他們這一次要研究的,是水母在微重力作用下的繁殖能力。
水母是一種無脊椎浮遊動物,出現時間可以追溯到6.5億年前,遠遠早過恐龍。作為歷史的見證者之一,水母能存活到現在,自然有一套獨特的繁殖方式。水母為雌雄異體,生殖腺在近胃囊處,在體內完成受精之後,受精卵會在父母體內逐漸發育成幼蟲,直至離開母體。然後,離開母體的水母幼蟲會在水中變成水螅體,進而再分裂出多個碟狀幼體,而由碟狀幼體發育成熟的,才是水母。
總而言之,水母的繁殖過程很簡單,只要有充足的水環境,它們便可以進行增殖。於是,美國科學家將2478隻裝進了一個裝滿水的袋子裡,用「哥倫比亞」號飛船將它們送進了太空。在為期半個月的繞地飛行中,袋子中的水母不斷繁殖,它們的數量也由最初的2478隻,增長到了6萬多隻,大大超過了在地球的繁殖速度,這個時候的科學家,已經做好了利用同樣方法促進水母繁殖的打算。
然而,當這些水母回到地球之後,科學家在對它們進行檢查的過程中,卻發現有點不對勁,6萬多隻水母無一例外,全都變成了「傻子」。不過,水母是沒有大腦的,它們只能通過神經系統與表皮的原始視覺器官相連,從而感知、辨別方向。換句話來說,在失重環境中繁育出來的新生水母,全部都喪失了感覺器官,以後的它們無法再依靠重力辨別方向。
關於「方向感」一說,植物便是一個絕佳的例子,眾所周知,植物是背向重力、向上生長的。可是在太空中培育出來的植物,生長方向卻沒有任何規律可言,不但橫七豎八地亂長一通,而且發育時間也比在地球上要長出很多。不過,任何實驗都是在為人類日後進軍太空做鋪墊,只有掌握了客觀規律,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不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