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矛盾的問題,卻反映出了沙漠與土壤之間是一個可逆的變化過程。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既對立又統一。
上圖,地球初期火山噴發,巖漿活動,地表形成了各種巖石,之後在外力作用下不斷對原有的巖石破壞、剝蝕形成了大小混雜碎屑的物質,在重力、風力、第四紀冰川作用下,被帶到山麓地帶或更遙遠的天邊。
降水量稀少的地區,在風力作用下會把碎屑物質中的細砂和塵土吹到千裡之外,在我國堆積成了黃土高原;而那些粒徑較大的顆粒則被風攜帶到附近,形成沙漠。粒徑更大的礫石,則被留在原地,形成了如今的戈壁灘。
從土壤的形成過程我們可以看出,戈壁與沙漠所處的風化階段不一樣,戈壁是風化初級階段,而沙漠是風化後的產物。戈壁是沙漠、黃土的物質來源,沙漠、黃土是戈壁風化後的表現形式。
戈壁、沙漠、黃土是地球上經過成千上百萬年外力風化作用而形成的地貌類型,但就形成土壤來說,還要經過複雜的生命過程,因為土壤具有肥力,能夠生長出植物的屬性,這樣的土地才能給我們人類提供物質與能量,我們才能生存,所以土地對人類來說,是維持我們祖祖輩輩繁衍生息的命根子。
那麼戈壁、沙漠、黃土哪個最容易形成土壤呢,不言而喻,黃土顆粒較小,保水性好,風化徹底,最容易形成土壤,而沙漠次之,戈壁還是處於土壤形成的初期階段。
可是形成土壤之後,能夠生長出野草、森林,林中還有兔、狼、狐等多種生物構成了穩定的生態系統,這是大自然的恩賜,可蒼天恩賜並不是普降到人世間,總會有氣候變化的周期,其表現為降水少,風力強,蒸發旺盛。原來綠草盈盈,花香鳥語,最後演化成了沙漠遍地,礫石裸露,據說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就是這樣形成的。
還有的地區本身降水量就少,處於墾殖化邊緣,加之人類活動過度開發,無節制地引流,超採地下水,不斷抬高土地生產力,最終導致土壤沙漠化,如毛烏素沙漠、庫布其沙漠。世界上鹹海湖河流被劫持,面積持續縮小,已接近死亡,導致湖泊周圍出現了土地鹽鹼化,未來向沙漠化方向演化,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可是大家把所有目光都關注到草原沙漠化現象時,即使在降水量充沛的熱帶雨林地區,仍然也有沙漠化的可能。據媒體報導,亞馬孫熱帶雨林是世界上保護得較好的一片原始森林,但其面積也正在日益縮減少。
近年來,雨林遭受破壞的速度非但沒有被遏制住,還有加快的趨勢,僅在1999年至2007年的8年間,就消失了近1500平方公裡。熱帶雨林的破壞加速了氣候變暖,並將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一位英國科學家警告說,如果不注重雨林的保護,隨著樹木死亡,土壤將被烈日烤乾,雨林因此可能變成沙漠,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當然熱帶雨林地區降水量高,生物循環快,加之這裡人口密度稀少,人類活動破壞有限。但總會有一天,隨著人口增長,人類大規模無節制地破壞,大量砍伐樹木,生態系統能夠改變局部小氣候時,雨水過渡衝刷地表,土地沙漠化悄然來到我們面前,此時我們再想恢復原來的生態環境會變得異常艱難。也許大家想像不到的是,降水較多的地區也有沙漠化的風險。
珍惜吧,我們的地球。我們不能一味的索取,也不能過度的墾殖。世界人口還在增長,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還沒有停止,巖石風化也可能變成土壤,造福於人類,也可以把肥沃的土地,變成寸草不生的沙漠。近些年來全球變暖,極端氣候越來越多,全世界各個國家要聯合起來,減少碳排放,保護好我們的地球,防止土地沙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