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說土壤是石頭風化而來,土壤又怎麼會逆變成沙漠的?這種說法...

2021-01-09 騰訊網

看似矛盾的問題,卻反映出了沙漠與土壤之間是一個可逆的變化過程。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既對立又統一。

上圖,地球初期火山噴發,巖漿活動,地表形成了各種巖石,之後在外力作用下不斷對原有的巖石破壞、剝蝕形成了大小混雜碎屑的物質,在重力、風力、第四紀冰川作用下,被帶到山麓地帶或更遙遠的天邊。

降水量稀少的地區,在風力作用下會把碎屑物質中的細砂和塵土吹到千裡之外,在我國堆積成了黃土高原;而那些粒徑較大的顆粒則被風攜帶到附近,形成沙漠。粒徑更大的礫石,則被留在原地,形成了如今的戈壁灘。

從土壤的形成過程我們可以看出,戈壁與沙漠所處的風化階段不一樣,戈壁是風化初級階段,而沙漠是風化後的產物。戈壁是沙漠、黃土的物質來源,沙漠、黃土是戈壁風化後的表現形式。

戈壁、沙漠、黃土是地球上經過成千上百萬年外力風化作用而形成的地貌類型,但就形成土壤來說,還要經過複雜的生命過程,因為土壤具有肥力,能夠生長出植物的屬性,這樣的土地才能給我們人類提供物質與能量,我們才能生存,所以土地對人類來說,是維持我們祖祖輩輩繁衍生息的命根子。

那麼戈壁、沙漠、黃土哪個最容易形成土壤呢,不言而喻,黃土顆粒較小,保水性好,風化徹底,最容易形成土壤,而沙漠次之,戈壁還是處於土壤形成的初期階段。

可是形成土壤之後,能夠生長出野草、森林,林中還有兔、狼、狐等多種生物構成了穩定的生態系統,這是大自然的恩賜,可蒼天恩賜並不是普降到人世間,總會有氣候變化的周期,其表現為降水少,風力強,蒸發旺盛。原來綠草盈盈,花香鳥語,最後演化成了沙漠遍地,礫石裸露,據說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就是這樣形成的。

還有的地區本身降水量就少,處於墾殖化邊緣,加之人類活動過度開發,無節制地引流,超採地下水,不斷抬高土地生產力,最終導致土壤沙漠化,如毛烏素沙漠、庫布其沙漠。世界上鹹海湖河流被劫持,面積持續縮小,已接近死亡,導致湖泊周圍出現了土地鹽鹼化,未來向沙漠化方向演化,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可是大家把所有目光都關注到草原沙漠化現象時,即使在降水量充沛的熱帶雨林地區,仍然也有沙漠化的可能。據媒體報導,亞馬孫熱帶雨林是世界上保護得較好的一片原始森林,但其面積也正在日益縮減少。

近年來,雨林遭受破壞的速度非但沒有被遏制住,還有加快的趨勢,僅在1999年至2007年的8年間,就消失了近1500平方公裡。熱帶雨林的破壞加速了氣候變暖,並將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一位英國科學家警告說,如果不注重雨林的保護,隨著樹木死亡,土壤將被烈日烤乾,雨林因此可能變成沙漠,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當然熱帶雨林地區降水量高,生物循環快,加之這裡人口密度稀少,人類活動破壞有限。但總會有一天,隨著人口增長,人類大規模無節制地破壞,大量砍伐樹木,生態系統能夠改變局部小氣候時,雨水過渡衝刷地表,土地沙漠化悄然來到我們面前,此時我們再想恢復原來的生態環境會變得異常艱難。也許大家想像不到的是,降水較多的地區也有沙漠化的風險。

珍惜吧,我們的地球。我們不能一味的索取,也不能過度的墾殖。世界人口還在增長,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還沒有停止,巖石風化也可能變成土壤,造福於人類,也可以把肥沃的土地,變成寸草不生的沙漠。近些年來全球變暖,極端氣候越來越多,全世界各個國家要聯合起來,減少碳排放,保護好我們的地球,防止土地沙漠化。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說土壤是石頭風化而來,土壤又怎麼會逆變成沙漠?是否矛盾
    降水量稀少的地區,在風力作用下會把碎屑物質中的細砂和塵土吹到千裡之外,在我國堆積成了黃土高原;而那些粒徑較大的顆粒則被風攜帶到附近,形成沙漠。粒徑更大的礫石,則被留在原地,形成了如今的戈壁灘。從土壤的形成過程我們可以看出,戈壁與沙漠所處的風化階段不一樣,戈壁是風化初級階段,而沙漠是風化後的產物。戈壁是沙漠、黃土的物質來源,沙漠、黃土是戈壁風化後的表現形式。
  • (原創)風化形成土壤的「母巖」在哪裡?
    風化形成土壤的「母巖」在哪裡?(白堊紀隕石坑裡的黃土)連「母巖」都找不到,就說黃土、紅土、沙漠是風化形成的;可見:「漸變論——板塊運動」是信口雌黃。(小行星俯衝帶形成的紅土)事實上,混合形成土壤的矽氧四面體、二氧化矽、磁鐵礦都是隕石坑衝擊波層流裡高速流動的物質轉化的金屬氫聚合形成的。
  • 在太行山的石頭上生長著許多茂盛的樹木,它們沒有土壤卻能生長
    我很好奇那一棵棵長在石頭上的樹木是怎麼生存的。在連綿起伏的大山裡面寂靜冷清,一點兒聲音也沒有,彎彎曲曲的盤山水泥路一邊是深深的山谷,一邊是突兀的山石。大大小小的石頭有的危峰兀立,有的壓頂而來,真是驚險刺激。
  • 為啥在沙漠中看到「石頭」,一定要撿回家?驢友:不撿怕是傻子
    眾所周知,沙漠是比較荒涼的,這裡應該沒人會太喜歡,畢竟沙漠是真的一片荒涼,但有時候沙漠裡還是有寶貝的,當然這也讓人覺得很意外。但就像現在所謂的富貴中求,說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這樣一件事,為什麼在沙漠裡看見「石頭」,就要撿回家呢?驢朋友:不撿怕傻!
  • 地球上的土壤從何而來?這一切與「吃土」細菌有關,它們貢獻巨大
    土壤是地球上最普遍且最繁雜的構造之一,從表層上看它由各種各樣土壤、小石頭混合而成,平淡無奇。事實上土壤中帶有各式各樣的顆粒礦物、水分、微生物、有機化合物等,諸多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的混合構建了創造性命的關鍵場地。正由於土壤中帶有這般豐富多彩的化學物質,才促使性命的創造變成很有可能,讓當然生物的存活足以持續。那麼多的土壤是以哪來?
  • 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從何而來?至今仍在爭論不休!
    北京中山公園裡,有一個社稷壇,壇上裝飾著五色土,由青、 黃、白、赤、黑五種顏色的土壤鑲嵌而成。這是我們祖先對我國土壤分布的粗略分類。這五種土,居中的是黃土,這是中華民族起源之地——黃河流域廣泛分布的一種土壤。我國是黃土分布最廣的一個國家。黃土,色黃褐,實際上是顆粒均勻的、砂粉質的黃色塵土物質,一般由易溶解的鹽類和鈣質結合組成,比較鬆散,遇水後極易崩解。
  • 地球上存在「吃土」細菌,它們將巖石吃成了土壤
    同時如此廣闊的面積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思考,如此多的土壤是怎麼形成的?是伴隨著地球的形成而出現的嗎?行星科學家並不這麼認為,通過對地外巖質星球的研究,他們認為巖質星球形成之初地表幾乎都被巖層所覆蓋,也就是說土壤後期演化出現的。那麼土壤是如何形成的呢?關於這個問題,目前科學界有這麼一種說法,土壤是巖石通過風化作用形成的,尤其是生物風化。
  • 在沙漠看到這種「石頭」一定要撿,驢友:不撿就虧大了!
    像沙漠一樣的地方是喜歡探險的遊客必去的打卡點。有機會的話,去沙漠旅行確實是不同的體驗,在漫天的黃沙中看到不同的世界。但是,有說法認為在沙漠裡看到石頭一定要撿起來,也有朋友認為如果能在沙漠裡拾到石頭就太好了。那塊石頭被稱為玫瑰石,有著花瓣一樣的花紋,埋伏在黃沙下,如果有接觸到玫瑰石的機會的話,也許會是一種財富。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這種說法從何而來?牛頓真的在晚年研究神學?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這種說法從何而來?牛頓真的在晚年研究神學?有人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那麼這種說法真的正確嗎?愛因斯坦、牛頓這兩位科學家,可謂是科學界中響噹噹的大佬。研究神學的說法從何而來?坊間對兩位科學家晚年研究神學的說法,一直存在很多爭議。有人認為是無稽之談,是別有用心之人胡亂編造的輿論。也有人認為他們的確開始研究神學,總之,眾說紛紜。相信很多人都曾聽說過,愛因斯坦認為一切都是安排好的,他只是先行一步。那麼這句話為何在愛因斯坦的相關資料中,從未出現記載?當時愛因斯坦是在什麼情況下說出的這句話?又是跟誰說的?
  • 什麼是巖茶,和石頭有關嗎?
    非常時期,宅家學點茶文化(不扎堆 雲聚會)茶識掃盲班:什麼是巖茶,和石頭有關嗎?武夷巖茶在我國六大茶類中被歸為「青茶」一類,但人們不常說「青茶」,更偏愛「烏龍茶」這種說法。在福建,南有烏龍鐵觀音,北有烏龍武夷巖茶,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巖茶?
  • 倘若挖掉沙漠中的沙子,下面會有什麼秘密
    沙漠中的沙子和我們平常見到的沙子,基本沒有什麼不同,它們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矽,而二氧化矽又是構成石頭的主要成分,因此沙子也都是由石頭變來的,那麼石頭為什麼會變成沙漠裡面的沙子呢,答案不言而喻,當然是大自然的力量所導致的。
  • 【地理概念】風化作用
    當風化作用進行到一定程度後,巖塊稜角消失,趨於球形。這種現象稱為球形風化(下圖)。熱帶雨林地區由於溫度高、降水量大、生物作用等因素都非常活躍、加上植被覆蓋,殘積物不容易遭受破壞,因此可以形成巨厚的風化殼。沙漠半沙漠地區由於降水量小、蒸發量大、風化作用以物理風化為主,其風化殼的厚度則很有限。
  • 種植樹木能夠緩解全球變暖,可科學家卻警告:莫把沙漠變綠洲?
    在數億人們的努力之下,很多地區的環境都有所改善,甚至有不少沙漠正在變成綠洲。當大家都在自告奮勇參加植樹的時候,科學家卻提出了另一種看法,他們認為如果刻意的將沙漠變成綠洲,或許不利於保護地球的環境將沙漠變成綠洲,難道不是在保護環境為地球做貢獻嗎?怎麼會變成破壞地球了呢?
  • 地球上的土壤又來自哪裡?
    一般來說,認為土是地質學、氣象學和時間共同作用導致的,巖石風化成土。但這是一個人類難以觀察的過程。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生命以某種方式參與巖石風化成土的過程,科學家們已經證明,從理論上講這是可能的。但沒有人在普通類型的鐵矽酸鹽巖石中觀察到這一現象,這可能是由於風化作用的反應速度太慢,科學家究其一生也觀察不到其中的奧妙。
  • 廣闊沙漠形成之謎
    眾所周知,沙漠是乾旱和寸草不生的代名詞。在一般人的眼裡,沙漠除了荒涼、貧瘠之外,再也沒有任何值得敘述的地方。更別說是為動植物和人類提供一個自由活動的家園。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 石友:既然玩石頭就要了解一下石頭形成的原因
    畫面奇石鑑賞我國的神話故事中,石頭是由盤古大神的骨頭形成的。雖然是神話,不過你不得不佩服古人想像力的豐富,因為盤古開天地之前的宇宙場景跟科學家推測的地球形成之時的場景是比較相像的:地球就是混沌一團,不明物質處於漂浮狀態,地球上還沒有山川大河,更不可能有任何生物。有人是不是擔心盤古大神是靠什麼活著的,當然是靠宇宙間的靈氣了。不知道為什麼,現在好多的科學推理象神話,神話裡的內容有些原來很科學。
  • 沙漠中遇到這種「石塊」得撿起來?一塊石頭而已!學者:不撿虧大了!
    您還可以選擇去一些地方,例如沙漠。我們也對很多地方感到好奇。 我相信您會在沙漠中看到一些類似於玫瑰的石頭。當您看到這種石頭時,請不要錯過。為什麼?
  • 科普 | 認識我們腳下的土壤
    農環視界這邊澳洲大火剛剛熄滅,那邊新冠病毒就拍馬而來、席捲全球,2020年的開端,地球似乎開啟了「暴走」模式,給了我們它需要走過一段漫長的「打怪升級」之路,經過複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才能從一塊光禿禿、硬邦邦的石頭,變成我們常見的供養萬物的肥沃土壤。母質、氣候、生物、地形、時間五大關鍵因素,會綜合影響到土壤的形成。
  • 南京科學家繪全國首幅土壤顏色地圖
    日前,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甘霖團隊繪製生成了我國第一幅高精度土壤顏色地圖——全國土壤顏色三維分布圖,該研究成果成為我國土壤肥力質量評價與空間管理的關鍵參照,並發表於國際著名土壤學期刊《國際土壤科學》上。「土壤的形成源自地殼表層巖石的風化。」
  • 印度大沙漠竟然是因塵埃而來?為何西南季風未能阻止沙漠的形成?
    塔爾沙漠實際上題主所說的印度西部的大片沙漠處在南亞西北部印、巴邊境的塔爾地區(主體部分位於印度境內),故而名為「塔爾沙漠」,也被稱之為印度大沙漠,總面積約為20萬平方公裡(折合3億畝,這裡雖然距離東邊印度洋暖溼氣流的必經之地非常的近,但降雨卻異常的稀少。關於塔爾沙漠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1、夏季風西南風無法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