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印度洋夏季刮西南季風帶來大量水汽,為什麼印度西部還有大片沙漠?
我們都知道有因必有果的道理,這個或這類問題應該不足為奇,歸根結底是與印度西部所處的地理位置、地形環境和人類的不合理活動等有關。
比如就連處在太平洋東岸的智利、秘魯、阿根廷等國雖然瀕臨或距海較近,但是在副熱帶高氣壓帶下沉氣流、離岸風以及秘魯寒流降溫減溼等的綜合影響下,卻仍然分布著一個南北綿延1000餘公裡、總面積達18萬餘平方公裡的被稱為世界的「幹極」阿塔卡馬沙漠。
塔爾沙漠
實際上題主所說的印度西部的大片沙漠處在南亞西北部印、巴邊境的塔爾地區(主體部分位於印度境內),故而名為「塔爾沙漠」,也被稱之為印度大沙漠,總面積約為20萬平方公裡(折合3億畝,這裡雖然距離東邊印度洋暖溼氣流的必經之地非常的近,但降雨卻異常的稀少。
關於塔爾沙漠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夏季風西南風無法到達。我們都知道,西南季風是盛行於南亞、東南亞一帶的夏季風,它是由於太陽直射點不斷的北移,來自於南半球印度洋上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後,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北半球向右偏轉向東南方向形成西南季風。
然而西南季風雖好,從熱帶海洋而來並且攜帶了大量的水汽,但受地形以及氣流堆積等因素的影響不易形成降雨所必備的條件,同時阿拉伯海北部海域海面相對較窄,西南季風所經過的時間短攜帶的水汽也相對較少,因此不能做到「雨露均沾」。
2、冬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降水稀少。眾所周知,受副高控制的區域氣流主要以下沉為主,空氣乾燥,因此不利於降水,並受青藏高原機械阻擋作用,西風帶被分成了北急支流和南急支流,而南急支流從較為乾燥的阿富汗、俾路支高原而來,更是不易於降水。
3、過度開發導致植被破壞和生態環境惡化。歷史上,塔爾地區並非大片沙漠,這裡的居民曾以農業和畜牧業為生,由於過度開發導致大量的森林和植被遭到破壞,植被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減弱,逐漸退化成沙漠。實際上這一點與我國的毛烏素沙漠以及消逝的仙湖羅布泊有些類似。
原本早在秦漢時期以前一直是遊牧區的毛烏素由於過度開墾和放牧,導致植被破壞、流沙不斷擴大最終退化成沙漠,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幾十年的防沙治沙工作,毛烏素沙漠已經被改造成了「毛烏素森林」。
而羅布泊原本是我國第二大鹹水湖,有塔裡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疏勒河等匯集於此,但是由於氣候環境的變遷和上遊水利工程的不斷修建,導致上遊來水減少最後乾涸成為大片鹽殼。
4、還有一種說法是「塵埃是塔爾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這種說法認為,由於人類的破壞,致使塔爾地區上空的空氣渾濁不堪,其塵埃密度甚至超過了美國第三大城市芝加哥上空的好幾倍,由於塵埃既可以反射一部分太陽光,又可以吸收一部分陽光使自身增溫(可對比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學說腦補一下),於是便形成了近地面低溫而空中溫度較高的逆溫層,既不能形成有效的對流,而且夜間溫度下降,塵埃散熱空氣收縮下沉,因此既沒有降雨的條件,也沒有成露的可能。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