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4個鄰國中,有一個位於青藏高原以南,這個鄰國就是印度,中印邊界被喜馬拉雅山分割,像一道天然屏障。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人口大國。和中國一樣,印度也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根據最新數據,它的人口現在達到了13.24億,與中國的快速發展相比,印度的發展仍然非常緩慢,現在印度仍然依賴農業生產,印度人口多,但畝產量很低。
在印度,60%的印度人以農業為生,印度的土地面積只有298萬平方公裡,只有中國的1/3,但印度在農業方面有著非常好的優勢。在這片土地上,適合農業生產的土地面積佔總面積的40%,山區佔25%,而高原只佔30%。因為印度的地理原因,非常適合農業生產,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農作物。這種常年種植的優勢也彌補了其畝產量低的不足,印第安人非常重視他們的荒地,如果有荒地,他們會盡力把它變成綠洲。
在印度西北部,由於當地的地理原因,經常受到西南季風的影響,以至於每年降水不足,土地沙化十分嚴重。如今,印度的沙漠面積超過20萬平方公裡,當地人稱之為塔爾沙漠。人口給印度帶來很大壓力。因此,他們也在盡最大努力開墾荒地,把它開發成可以種植莊稼的土地。把沙漠變成綠洲需要大量的水。很難得到水。在這片沙漠中,方圓方圓500公裡內只有一條恆河。但是,這條渡河是印度文明。印第安人把這條河稱為聖河,他們不願意從這條河引水。
印度人終於把他們的想法放到了喜馬拉雅山上。喜馬拉雅山南麓是印度降雨量最多的地區。此外,印度的許多河流源於喜馬拉雅山,有些甚至源於中國的青藏高原。比如中國有一條雅魯藏布江。這條河流入印度,被稱為雅魯藏布江。除了這條河,還有一條香泉河。這條河進入印度後改名了。雖然這條河比恆河更遠,但它也靠近塔爾沙漠。所以印第安人決定用這條河來改造沙漠。他們修建了一座大壩來引水,然後在南部修建了一條600多公裡的運河,將水引入沙漠。
這條運河始於1980年,印第安人花了7年才完成。印度人稱這條新建的運河為拉賈斯坦運河。這個項目規模巨大,為印度人種植農作物帶來了大量的土地,單單這一項就大大增加了當地人民的糧食產量和棉花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