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想一下,現在是1805年,而你是一名紐約人,你正好聽說在你國家的西海岸有一片可愛的金礦。而擺在你面前的有三條路可走。一是騎著騾子橫穿整個美國,二是乘船繞過好望角,再向北航行,三是航行前往巴拿馬並徒步穿越原始叢林,到達大陸的另一端。看到前面兩種做法的荒謬,你就會知道這個運河的修建有多麼偉大。
始建於1880年的巴拿馬運河全長82公裡,橫亙巴拿馬地峽,最寬處長達304米,是當之無愧的世界主要航道之一。可以說這個運河的修建,對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各大洲物種的傳播,乃至人類歷史的進步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麼巴拿馬運河果真是巴拿馬人民修建的嗎?下面就讓我來帶大家回顧一下它的修建歷史。
第一階段:法國人的淺嘗輒止(1881-1889)
蘇伊士運河修建後,雷賽布作為歐洲的英雄凱旋而歸。他將歐洲與印度的距離縮短了6000英裡並讓非洲變成了一個島。在倫敦3萬人前來祝賀這位法國人,他得到皇室成員的隆重接待,並結交了凡爾納,雨果以及艾菲爾在內的幾位新朋友。因此當他宣布他的下一個目標是打穿中美洲時,沒有人表示質疑。其實早在他之前美國已經對這裡進行過調查,決定在尼加拉瓜建立水閘控制系統。然而雷賽布卻決定在巴拿馬建造一條與海水齊平的運河,這在他看來是最短路徑。要知道巴拿馬有高山,急流,叢林,火山巖,以及分水嶺 瘴氣 黃熱病 美洲虎和毒蛇。法國工程師戈丹就直接表示:「蘇伊士是因其平坦的荒漠而易於施工,而在巴拿馬使查格雷斯河改道幾乎是不可能的。」他建議用人工湖和水閘將陸地打穿。可大家對此不屑一顧。
隨後召開的國際會議上,除了幾個去過巴拿馬的工程師,其餘所有人都贊同雷賽布的方案,一個法國公司就此成立。他們使用加勒比和印第安工人,並同意給哥倫比亞政府其5%的總收益。1881年 河道兩旁的叢林開始被砍掉,但巴拿馬每年的降水量可達3000毫米,任務尤為艱巨。風暴後的塌方意味著所有的進程都將白費,因此,為了防止運河牆下滑必須削減1到4個坡度,這將會使挖掘工程量翻倍。而在運河兩岸的兩個最高點,它們間的距離將擴展到四分之三英裡,勞工的裝備則只有砍刀和鎬,有時每天就能有40個人死亡,在沼澤地區這樣的非人道條件下 黃熱病和瘧疾像野火一樣蔓延。那些黑人勞工的屍體,被當做垃圾從他們死的地方被扔到垃圾場,人們有時也會談到那艘從加勒比海來的鬼船,船員在到達巴拿馬之前就都死了。1889年,法國公司破產,工程也不得不暫停。有80萬的投資者賠光了他們的錢,2萬3千人在此喪命。
第二階段:美國人的開疆擴土(1904-1914)
十年後老羅斯福總統當選,他意識到,如果美國海軍要快速進入太平洋的話,運河是必經之路。因此關於是在巴拿馬還是尼加拉瓜的論辯又再次被提及,巴拿馬又一次贏了,如果不是因為法國人先前的嘗試,很可能今天運河就會在尼加拉瓜了。野心勃勃的美國充滿雄心,但一個小問題是,巴拿馬是為哥倫比亞所有的一個地區,但是美國政府拒絕籤訂任何他們對運河沒有完全主權的條約,而哥倫比亞也不願放棄該地區。
1903年,哥倫比亞陷入政治動蕩。因此,美國政府就直接和巴拿馬談了說:「嘿 巴拿馬 你想獨立嗎?如果你們要鬧革命我們不會不用我們的軍艦保護你們哦?」巴拿馬就這樣與美國籤訂了條約並承諾在獨立後會將運河的控制權交給美國。許多人對美國幹預巴拿馬的做法並不滿意,因此羅斯福讓檢察長諾克斯做出了如下辯護:「親愛的總統閣下,不要因為這麼一點的不合法讓如此之大偉大的功績無法服務於大眾。」
1904年,工程開始,以約瑟夫和諾貝爾為主導的美國計劃改進於25年前的戈丹方案,他們在兩端沿海修了許多水閘將船舶提升到海拔26米,然後在查格雷斯河上築堤 讓其淹沒巴拿馬中部的大片區域。164平方英裡的叢林,城鎮和鐵路消失在了水下,加頓湖就此誕生。而查格雷斯河,本來是海平面通道的障礙,現在變成了鎖渠的生命線,其水源源不斷地流進鎖渠。但其所需的工程量仍然是巨大的工程,仍需穿過庫萊布拉山脈,而就像其巨大的水閘一樣。加通大壩,也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大壩之一。1906年,羅斯福參觀此地 並成為了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在位期間離開本國的總統。
補充說明:勞工們的汗水付出
沒有鎬和鏟子,美國人帶來的是炸藥。這項工程不只是單純的挖掘,它還包括土的運輸。這就意味著數英裡持續不斷的鐵路運輸,衛生保健,住宿以及食物在這裡也都有提供。政府運營旅館商店獲取的穩定利潤,也都被用來補貼運河工人的費用。據估算,有20萬人從加勒比海遷移過來,他們充當了絕大多數的勞工。提供給黑人勞工的是糟糕的食宿條件,單身漢往往居住在沿著運河線改裝的棚車裡,而有家庭的人也不得不在巴拿馬城或科隆,抑或在叢林中自生自滅。儘管醫療安全取得了一定進展,但黑人勞工的死亡率仍然是白人勞工的四倍。他們往往是被掉落的巖石砸到或被捲入機器中,還有的是被炸藥炸得四分五裂。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不少華人勞工。花費了33年,移走了1.8億立方米的土塊,成立了一個新國家和失去了2萬7千人的生命,運河最終完工了。1914年8月3日,克裡斯託瓦爾號首次完成跨洋航行,這也標誌著一個全球時代的結束。
第三階段:運河主權的恢復
1914年之後,它已經變成了全球航行的生命線,有5%的全球貿易都要穿過這裡,而其政治和金融的重要性,更是難以估計。美國與巴拿馬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緊張,巴拿馬人認為運河的控制權應當屬於他們。在美國向英法施加壓力,讓其放棄對蘇伊士的主權後,巴拿馬人更是把他們看作偽君子。在整個六十年代都充斥著騷亂和死亡,這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國際壓力。1977年,卡特總統籤署了一項條約。只要運河保持永久中立他們將授予巴拿馬對運河的所有權。他更是表示:「對於在1903年起草的巴拿馬運河條約,你們的不滿情緒已經成為改善拉美關係的障礙。」在1989年美國推翻將軍諾列加之後,20世紀的最後一天,巴拿馬運河終於正式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實際上實際看今天我們實際看到的大部分運河[基礎設施]都是由巴拿馬人建造的,它往往被認為是一個國家的成就,但實際上它是在幾個國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他們都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人類進步就要有超越時代的規模和野心,而不僅僅是在他們的時代,這條運河以及隨後的項目是在許多跨大洲國家和人民的努力下完成的,有時要花費幾個世紀。
以上就是有關巴拿馬運河的修建史,歡迎各位小夥伴和我評論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