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宜賓發現3萬多株極度瀕危物種「疏花水柏枝」 目前全國規模最大

2021-02-12 四川林草

近日,在宜賓市江安縣桐梓鎮雙江村長江河灘,發現了一大片極度瀕危滅絕物種——疏花水柏枝。經初步統計,被發現的疏花水柏枝有3萬多株,是全國目前發現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疏花水柏枝種群。
  

當記者隨同省、市專家一行來到桐梓鎮雙江村沙灘時,只見一株株綠油油的疏花水柏枝在風中搖曳,有的枝條上,還能看到細小的花苞,為光禿禿的水位漲落帶增添了一份綠意。
  

據江安縣林業局副局長易譯介紹,2017年底,該局按照省林業廳對水生植物保護項目要求,對境內的長江河灘地進行實地查看時,發現了這些疑似疏花水柏枝植物。隨後,經省市專家鑑定,將這些植物確認為疏花水柏枝。
  

「疏花水柏枝對長江流域生態保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是三峽大壩修建以來發現數量最多的一個點。」四川省林業廳副調研員隆廷能說,這種植物的存在與否、數量多少等,直接反映了長江沿線的生態狀況。數量越多,越能證明生長地勢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它們生長習性獨特,只能就地保護,在此基礎上再進行人工繁殖,取得經驗後進行推廣。」
  

「疏花水柏枝雖然沒有什麼經濟價值,但要基於生態多樣性、物種稀少性進行保護。」易譯表示,下一步將邀請相關專家會討,針對性的制定保護措施,聘請專職人員管護,並進行培育。同時,將加強宣傳,提高群眾的保護意識。
  

疏花水柏枝是被子植物門檉柳科下的落葉灌木,主要生長在長江水位漲落帶的沙灘、石縫中,每年在長江豐水期,疏花水柏枝全株都在水下休眠,到了枯水期時,疏花水柏枝又探身而出, 開始迅速地生長繁殖,它們不僅長出鮮綠的針狀葉片,還會綻開白色或者粉紅色的小花,同時它的根系很發達,對河灘水位漲落帶能起到固土護岸和綠化的作用,對恢復長江生態環境和提升長江沿線兩岸風貌有著積極意義。
  

疏花水柏枝需要在鵝卵石和沙混合的條件下,每年在水下休眠數月才能生長繁殖,是三峽庫區水位漲落帶一種特有植物,僅分布於長江流域的四川省、重慶市和湖北省。被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確定為極度瀕危滅絕物種,三峽大壩蓄水以後,疏花水柏枝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後來相繼在宜賓的南溪區、翠屏區、瀘州、樂山等地被發現。(來源:華西都市報)

更多內容請點擊:

跟著小林去賞花|四川省花卉觀賞指數發布

長江局竹原纖維產業化可研報告通過評審

「8·8」九寨溝地震災後生態恢復首個項目開工建設

相關焦點

  • 極度瀕危滅絕物種疏花水柏枝進入花期 巡護隊:證明長江生態得到...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伍雪梅 實習生 文詩媛 攝影報導1月12日下午,在長江四川宜賓江安段一個江心島上,生長在河灘中的疏花水柏枝長勢良好,隨風搖曳。疏花水柏枝生長在長江上遊的江心島上疏花水柏枝開出了粉紅小花負責該植物日常巡護的宜賓長江鱘協助巡護隊隊長周濤告訴記者,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確定疏花水柏枝為極度瀕危滅絕物種。在江安縣境內的部分長江沿岸灘涂,分布著3萬餘株,這是截止到目前中國發現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疏花水柏枝種群。
  • 生態科普系列 || 四川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疏花水柏枝
    作為唯一一個由於三峽工程修建而喪失全部自然棲息地的物種,疏花水柏枝不幸聞名天下。經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博士、研究員江明喜等權威植物學家現場嚴格鑑定確認,這些植物為珍稀瀕危植物——疏花水柏枝,這是該物種世界唯一的野生居群,改變了以往三峽工程蓄水導致該物種滅絕的學術觀點。2014年11月上旬,四川瀘州攝影愛好者在江陽區發現疏花水柏枝。隨即,四川省林業廳相關人員與四川省工程諮詢研究院何飛博士在宜賓的南溪區、翠屏區等地也發現有疏花水柏枝的蹤影。
  • 四川省發現疏花水柏枝
  • 四川發現特有新物種,葉如鋸齒花黑色,全球不到500株極度瀕危
    四川珍稀植物眾多,日前發現植物新種——巴朗山雪蓮。經過初步估計,全球不到500株,比大熊貓還要珍貴。巴朗山雪蓮是四川特有種,剛發現就被列為「極度瀕危」植物。它到底是什麼樣的植物?
  • 四川文旅新發現 | 宜賓發現上萬株3億歲的植物!
    就連恐龍的誕生和滅絕都只是它們生命中的一小段插曲在最近的全省文旅資源普查中宜賓興文發現了一種木本蕨類植物——桫欏這種植物堪稱植物界的鼻祖它起源古老的冰川時代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3億年親眼見證了恐龍從食物鏈頂端到滅絕的全過程它也是地球上現存唯一的木本蕨類植物因極其稀少珍貴被列國家一級保護瀕危植物此次發現的桫欏群位於宜賓市興文縣僰王山鎮凌霄城村和多崗槽村之間的龍潭溝,距省級風景名勝區——僰王山景區10公裡,距宜敘高速僰王山出入口約25公裡。
  • 荊楚楷模黃桂雲|20多年堅守三峽瀕危珍稀植物搶救保護一線
    為挽救三峽庫區瀕危及特有物種,三峽集團於2007年成立了三峽苗圃研究中心(植物所前身),專門負責三峽地區瀕危珍稀特有資源性植物的研究與保護工作,黃桂雲被任命為苗圃中心業務負責人。黃桂雲檢查珍稀植物組培苗生長情況不畏艱險打造長江「種質資源庫」要想保護珍稀物種,必須首先找到它們。憑著一雙腳,黃桂雲踏遍了庫區山山水水、溪溝田壑。
  • 四川發現數萬株獨葉草,曾被民間視為「神藥」,如今成了瀕危植物
    四川發現數萬株獨葉草,曾被民間視為「神藥」,如今成了瀕危植物瀕危獨葉草現身達古冰川在我國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境內
  • 三峽植物園推進植物野外回歸 助珍稀物種擺脫滅絕危機
    記者23日從三峽植物園獲悉,隨著科技人員將精心培育的1000株巴東木蓮進行野外回歸栽植,三峽植物園巴東木蓮野外回歸數量已突破2000株,這將對該物種擺脫滅絕危機起到促進作用。三峽植物園位於湖北省宜昌市,是三峽地區的植物科學研究機構。
  • 見過恐龍的生死 宜賓發現上萬株在地球生活了3億年的植物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郭靜雯)活300000000年是一種什麼體驗?就連恐龍的誕生和滅絕都只是它們生命中的一小段插曲。在最近的全省文旅資源普查中,宜賓興文發現了這樣一種木本蕨類植物——桫欏。這種植物堪稱植物界的鼻祖。它起源古老的冰川時代,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3億年,親眼見證了恐龍從食物鏈頂端到滅絕的全過程。
  • 宜賓發現上萬株這種植物,見證過恐龍生死
    在最近的全省文旅資源普查中,宜賓興文發現了這樣一種木本蕨類植物——桫欏。這種植物堪稱植物界的鼻祖。它起源古老的冰川時代,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3億年,親眼見證了恐龍從食物鏈頂端到滅絕的全過程。它也是地球上現存唯一的木本蕨類植物,因極其稀少珍貴,被列國家一級保護瀕危植物。
  • 「瀕危」等級降低的物種 不只大熊貓 還有藏羚羊
    而全球僅存六種大型類人猿中的四種都已被列入「極度瀕危」(CR)物種,距離滅絕僅一步之遙。  華西都市報記者從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以下簡稱IUCN)中國代表處獲悉,在本次更新的IUCN紅色名錄收錄的82954個物種中,有23928個正遭受滅絕的威脅,佔比28.84%。此次更新結果可謂喜憂參半,有物種瀕危程度加重,有保護行動取得積極成果,還有曾經歸為滅絕的物種被重新發現。
  • 規模全國罕見!驚現四姑娘山後,數萬株一級瀕危珍稀植物獨葉草再次...
    6月13日,記者從省植物工程研究院獲悉,該院聯合達古冰川管理局在四川三打古省級自然保護區開展了「四川省植物資源共享平臺建設」科研項目外業調查,已發現了兩個國家一級瀕危珍稀保護植物獨葉草分布地,數量在8-12萬株之間,規模較大。此前,該院已經在四姑娘山發現獨葉草較大規模分布地。連續在兩個保護區發現獨葉草,表明我省川西高原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 雲南昌寧發現全球極度瀕危物種白腹鷺
    原標題:保山市昌寧縣發現極度瀕危物種白腹鷺保山市昌寧縣發現極度瀕危物種白腹鷺。供圖近日,在雲南省保山市昌寧縣更戛鄉,當地村民發現了一隻虛弱的白腹鷺,並將其送往昌寧縣森林公安局救治。白腹鷺是一種體形較大的涉禽,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受脅物種紅色名錄中的極度瀕危名單。昌寧縣森林公安局收容救助白腹鷺。供圖據介紹,昌寧縣更戛鄉村民發現白腹鷺時,正被幾個小孩子追尋玩耍。昌寧縣森林公安局收容後,經過仔細觀察,白腹鷺並無外傷,身體比較虛弱,隨後將其送往保山市野生動物救助站。
  • 雲南首次發現極度瀕危物種細嘴兀鷲
    圖為民警救助的極度瀕危物種細嘴兀鷲。 餘澤 攝中新網昆明7月6日電 (李宗穎)近日,雲南省景谷縣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隊救助了一隻大鳥,經專家鑑定,該鳥為極度瀕危物種細嘴兀鷲,這是雲南省內首次記錄到該物種,也是雲南鳥類新紀錄。
  • 全球又有24種鳥類入瀕危名錄 四川發現7種瀕危鳥
    棲息地破壞 成鳥類致危因素之首  近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新了2015年度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簡稱「IUCN名錄」),共有24種鳥類調升為有滅絕威脅的級別(包括易危、瀕危及極度瀕危),涉及中國鳥種13種,其中包括草原鵰、鳳頭麥雞、紅頭潛鴨在內的7種鳥類,均在四川有過觀測記錄。
  • 棲息地退化鳥類致危 四川七種鳥類進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名錄」),共有24種鳥類調升為有滅絕威脅的級別(包括易危、瀕危及極度瀕危),涉及中國鳥種13種,其中包括草原鵰、鳳頭麥雞,紅頭潛鴨在內的7種鳥類,均在四川有過觀測記錄。《四川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鳥類資料庫顯示,1980年在南充曾有斑尾塍鷸的記錄,2005年廣漢市鴨子河出現紅頸濱鷸身影,2013年在宜賓記錄到紅腹濱鷸,2015年初在成都南瓜灘看到彎嘴濱鷸。而紅頭潛鴨和鳳頭麥雞則屬於成都平原較為常見的候鳥種群。
  • 「獨家」全國最多!河源發現極度瀕危的植物界「大熊貓」
    11月13日下午,記者從廣東紫金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獲悉,保護區科研人員在保護區內進行野外調查研究時,發現了超千株的極度瀕危物種大苞山茶,為目前國內數量最多的大苞山茶種群,野生種群數量比野生大熊貓更為稀少,瀕危珍稀程度堪稱為植物界的「大熊貓」。
  • 華南虎:極度瀕危的物種之一 世上少於30隻野生
    目前園內華南虎已繁育到24隻。1996年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度瀕危的十大物種之一。 於1981年被列入CITES公約附錄Ⅰ保護名單。  在中國存活的圈養華南虎僅為70餘只,正在南非野化的7隻,(雌虎「國泰」,雄虎「虎伍茲」,和雌虎「麥當娜」,以及後從蘇州來的雄虎「327」),還有「國泰」的3隻小幼崽,「麥當娜」的1隻幼崽。國內動物園圈養的華南虎只有60多隻,散布在全國19家城市動物園中。
  • 野外僅有兩株!西雙版納發現一極度瀕危新物種
    短梗豹藥藤植株2018年11月,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園林園藝部工作人員申健勇、王文廣、馬興達等在西雙版納州勐海縣開展「西雙版納地區本土植物全覆蓋保護計劃」目標植物調查工作時,發現一鵝絨藤屬疑似新種
  • 青頭潛鴨數量比大熊貓少得多 系國際極度瀕危物種
    一大波「鴨中大熊貓」現身黃陂青頭潛鴨數量比大熊貓少得多,系國際極度瀕危物種上個月,67歲的攝影愛好者——武漢市觀鳥協會會員張全茂先生與攝友們一道,兩次前往黃陂祁家灣一湖邊拍鳥時,拍到了成群「青頭潛鴨」安居樂業的溫馨場面,他與攝友們對著照片一隻一隻地數,發現至少有200隻「青頭潛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