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度瀕危滅絕物種疏花水柏枝進入花期 巡護隊:證明長江生態得到...

2021-01-14 封面新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封面新聞記者 伍雪梅 實習生 文詩媛 攝影報導

1月12日下午,在長江四川宜賓江安段一個江心島上,生長在河灘中的疏花水柏枝長勢良好,隨風搖曳。在冬日陽光的照耀下,細小的葉子綠得發亮。樹枝上開滿了一朵朵粉色小花,格外美麗。

疏花水柏枝生長在長江上遊的江心島上

疏花水柏枝開出了粉紅小花

負責該植物日常巡護的宜賓長江鱘協助巡護隊隊長周濤告訴記者,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確定疏花水柏枝為極度瀕危滅絕物種。在江安縣境內的部分長江沿岸灘涂,分布著3萬餘株,這是截止到目前中國發現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疏花水柏枝種群。疏花水柏枝沒有任何藥用價值,但由於它有發達的根系,對長江沿岸的保土固沙,能起到非常強大的作用。

開花過後的疏花水柏枝果實會隨風飄走

疏花水柏枝屬直立灌木,高可達1.5米。老枝紅褐色或紫褐色,光滑,葉密。當年生枝綠色或紅褐色。花色大部分為粉白色,只有很少的植株開粉紅色或淡紫色,花果期很長。

疏花水柏枝葉子細小

「水退去後,它就進入了花期。」據周濤介紹,疏花水柏枝的休眠和普通植物不一樣,每年的生長周期有七個月左右。江水一旦把它淹沒,馬上就進入休眠狀態,水一退下去,植株露出水面,馬上就開始抽枝發芽、開花結果。「通過日常對疏花水柏枝的巡護和檢測,我們已經發現了它在江安的種群是越來越多,種群逐漸開始恢復。同時通過這個植物,就能看出宜賓長江沿線的自然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保護。」

巡護隊員為疏花水柏枝清理殘枝

相關焦點

  • 四川宜賓發現3萬多株極度瀕危物種「疏花水柏枝」 目前全國規模最大
    近日,在宜賓市江安縣桐梓鎮雙江村長江河灘,發現了一大片極度瀕危滅絕物種——疏花水柏枝。經初步統計,被發現的疏花水柏枝有3萬多株,是全國目前發現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疏花水柏枝種群。  當記者隨同省、市專家一行來到桐梓鎮雙江村沙灘時,只見一株株綠油油的疏花水柏枝在風中搖曳,有的枝條上,還能看到細小的花苞,為光禿禿的水位漲落帶增添了一份綠意。
  • 生態科普系列 || 四川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疏花水柏枝
    ——《MS疏花水柏枝》這樣的植物便是三峽獨有的珍稀瀕危植物—疏花水柏枝。那麼,它如何保持著「思念與等待」的呢?作為唯一一個由於三峽工程修建而喪失全部自然棲息地的物種,疏花水柏枝不幸聞名天下。經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博士、研究員江明喜等權威植物學家現場嚴格鑑定確認,這些植物為珍稀瀕危植物——疏花水柏枝,這是該物種世界唯一的野生居群,改變了以往三峽工程蓄水導致該物種滅絕的學術觀點。2014年11月上旬,四川瀘州攝影愛好者在江陽區發現疏花水柏枝。隨即,四川省林業廳相關人員與四川省工程諮詢研究院何飛博士在宜賓的南溪區、翠屏區等地也發現有疏花水柏枝的蹤影。
  • 四川省發現疏花水柏枝
  • Qing聽當事人丨不相信白鱘滅絕 長江鱘巡護隊仍在尋找渺茫的線索
    「宣布一個物種滅絕,首先要宣布它功能性滅絕,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連白鱘的功能性滅絕都沒有宣布,怎麼能說白鱘就一定滅絕了呢?」四川宜賓長江鱘協助巡護隊隊長周濤至今不相信長江白鱘滅絕的消息,他認為這是媒體的炒作,「白鱘只是沒有小時候見到的那麼多,很稀少了,也可能是躲起來了」。
  • 荊楚楷模黃桂雲|20多年堅守三峽瀕危珍稀植物搶救保護一線
    為挽救三峽庫區瀕危及特有物種,三峽集團於2007年成立了三峽苗圃研究中心(植物所前身),專門負責三峽地區瀕危珍稀特有資源性植物的研究與保護工作,黃桂雲被任命為苗圃中心業務負責人。黃桂雲檢查珍稀植物組培苗生長情況不畏艱險打造長江「種質資源庫」要想保護珍稀物種,必須首先找到它們。憑著一雙腳,黃桂雲踏遍了庫區山山水水、溪溝田壑。
  • 長江白鱘滅絕,長江十年禁漁|拯救瀕危物種,迫在眉睫!
    近日,傳說可長到萬斤、曾經的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長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種被宣布滅絕。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日前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了這一噩耗。雖然這一消息是最近才宣布,但其實長江白鱘並不是這兩年就滅絕的。
  • 白鱘滅絕後,長江瀕危物種如何保護?部委表態來了
    近日,一篇發表在某國際學術期刊的論文《白鱘的滅絕給長江生物保護留下了什麼教訓》引發關注。論文中稱,中國長江特有珍稀物種長江白鱘預計在2005年-2010年時已滅絕。不僅白鱘,更多長江水生生物面臨可能滅絕的危險境地。2020年1月14日,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下稱「長江辦」)在武漢組織召開了一場「長江珍稀瀕危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研討會」。
  • 白鱘真的滅絕了?巡護隊未放棄尋找
    「宣布一個物種滅絕,首先要宣布它功能性滅絕,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連白鱘的功能性滅絕都沒有宣布,怎麼能說白鱘就一定滅絕了呢?」四川宜賓長江鱘協助巡護隊隊長周濤至今不相信長江白鱘滅絕的消息,「白鱘只是沒有小時候見到的那麼多,很稀少了,也可能是躲起來了。」
  • 長江江豚瀕危程度比大熊貓更嚴重
    作為長江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中華鱘、長江江豚、長江鱘是論壇關注的焦點。然而,這些長江精靈的保護形勢十分嚴峻——白鱀豚、白鱘等長江水生野生動物已多年未見,中華鱘、長江鱘、長江江豚等珍稀物種瀕臨滅絕。旗艦物種就像一把傘,保護好旗艦物種,就保護了傘下的生物和環境。保護好中華鱘、長江江豚、長江鱘等珍稀動物,就是保護長江母親之河。
  • 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 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
    研究人員在該論文中稱,預計2005-2010年時,長江白鱘已經滅絕。 事實上,在2019年9月17日,國際組織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專家在浙江杭州一個學術會議上報告稱,經專家組評估,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extinct)。
  • 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告滅絕,沒能進入2020年
    今天一早,一個噩耗登上微博熱搜榜「中國最大淡水魚」長江白鱘被科學家證實已滅絕人類迎來了新年,長江白鱘卻沒能進入2020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該專家稱,這一結果正在上報IUCN辦公室,隨後將在IUCN紅色名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正式更新和公布。除長江白鱘滅絕外,中國特有的中華鱘、長江鱘仍被評估為「極危」等級(status)。前述專家在杭州淳安縣舉辦的一個鱘魚國際會議上對上述評估結果進行了報告。
  • 專家:長江裡不為人知瀕臨滅絕的生物還很多 白鱘滅絕只是開頭
    讓危起偉擔憂的是,這次調查不僅沒能發現一個白鱘樣本,也沒能發現過去有記錄的140種魚類,其中60%是瀕危物種。「長江裡不為人知、瀕臨滅絕的生物還有很多,有一些物種其實也已經多年沒有監測到。白鱘滅絕恐怕只是個開頭。」杜軍有些悲觀。
  • 三峽植物園推進植物野外回歸 助珍稀物種擺脫滅絕危機
    記者23日從三峽植物園獲悉,隨著科技人員將精心培育的1000株巴東木蓮進行野外回歸栽植,三峽植物園巴東木蓮野外回歸數量已突破2000株,這將對該物種擺脫滅絕危機起到促進作用。三峽植物園位於湖北省宜昌市,是三峽地區的植物科學研究機構。
  • 中國長江又一物種宣告滅絕
    白鱘郵票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pre-proof)透露了這一消息。
  • 噩耗:中國長江又一物種宣布滅絕
    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pre-proof)透露了這一消息。
  • 瀕危物種保衛戰:從滇池到長江,10年禁漁任重道遠
    然而除了渡渡鳥,在水下世界中也有很多物種都曾處於瀕臨滅絕的邊緣,如果沒有人類的幫助,它們很可能已經從地球上永遠的消失了。,而且被列為雲南省的特有珍稀保護動物(1989年滇池金線䰾還被列為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2008年經過IUCN的評估被認定為極度瀕危物種)。
  • 大河歸來:中國全力恢復長江生物多樣性
    綿延6300公裡的長江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具典型性的一條生態河流,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孕育了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但長期以來,因為高強度的人類活動影響,長江珍稀特有物種持續衰退,經濟魚類資源量接近枯竭。
  • 92種長江特有瀕危魚類,難道不應重點保護?
    這多少算是一點進步,但讓魚兒遊認為,進入重點名錄保護頂多算是保護一種魚類的基礎,如果沒有對執法隊伍的培訓,對公眾參與的鼓勵,這個名錄對魚類保護來說,並不會有太大的價值。畢竟太多本土魚類到瀕危甚至滅絕,也無人關注。
  • 極度瀕危級物種:婆羅洲猩猩
    導語:婆羅洲猩猩近期被列為極度瀕危級物種。物種保護刻不容緩。關鍵詞:婆羅洲猩猩;極度瀕危;保護 圖片來源: Bernard Dupont.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上周宣布婆羅洲猩猩現在為極度瀕危級。婆羅洲猩猩僅生活在婆羅洲,自1950年起,它們的種群數量下降了60%。新的預測結果顯示,截止到2025年,婆羅洲猩猩種群數量將會下降22%,約為47000隻。
  • 盤點八種極度瀕危物種:侏儒眼鏡猴酷似菲比
    根據IUCN公布的瀕危動物紅名單,自2006年以來,人們只發現一隻雄性雷伯氏飾邊樹蛙,人工繁殖也被實踐證明為一種失敗的嘗試。 很多環保人士表示一場滅絕危機已在來的路上,引發這場危機的因素包括過度捕撈、森林砍伐以及全球氣候變化。雖然形勢令人沮喪,但好消息卻也不時傳入我們的耳朵,一些已被打上「滅絕」標籤的物種仍然健在,並且被人們發現它們的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