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已突變系誤讀 研究表明其可能分為兩種類型

2020-12-05 同花順財經

行業媒體BioArt團隊分析相關科研團隊研究後表示,有媒體所稱的「新冠病毒已突變」系誤讀。BioArt團隊指出,前述被「誤讀」科研成果的正確理解應為,新冠病毒可根據基因組不同的突變位點分為L、S兩個類型,但這兩個突變型在病毒爆發的早期可能就已存在,並非近期突變而成。「研究顯示,S型病毒更古老,L型則可能由S型演化而來。但二者都非在疫情傳播過程中顯著變異的,更有可能是在爆發時候就已存在。」BioArt團隊強調,研究僅基於現有數據,在病毒溯源不十分清楚的情況下不能絕對化。另有多份研究指出,目前新冠病毒整體突變程度較低,未發生重組現象。

來源: 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

相關焦點

  • 準確理解新冠病毒可能分為兩種類型,且在暴發早期就已並存
    新冠病毒不是新近發生變異而分化成L和S型,而是這兩個突變型在病毒暴發的早期可能就已經存在,是現在的隔離和醫療措施把可能更有害的L型頻率給降低了。這一結果說明當前防疫和治療的策略及措施是完全正確、並富有成效的。更全面的病毒演化信息還需要更多專家們用更多樣品結合臨床數據來驗證。
  • 新冠病毒太狡猾 突變不讓人類察覺?這可能是誤解了
    新冠病毒可能分為兩種類型,並非近期突變值得注意的是,今日午間,據界面新聞報導,行業媒體 BioArt 團隊分析了相關科研團隊的研究後表示:有媒體所稱的「新冠病毒已突變」系誤讀,正確理解應該為:新冠病毒可根據基因組不同的突變位點分為 L 、S 兩個類型,但這兩個突變型在病毒爆發的早期可能就已存在,並非近期突變而成。
  • 新冠病毒突變為「更強」亞型?最新結論並不如此
    新冠病毒變異後會更有「侵略性」?論文作者補充聲明陸劍等人研究了103個新冠病毒基因組發現,由於一個蛋白編碼位點的突變產生的差別,將新冠病毒毒株清晰分為兩組,被媒體稱為「亞型」。但有學者認為,目前變異造成的差異不足以叫「亞型」,叫「分枝」(clade)比較合適。
  • 李蘭娟團隊:發現新冠病毒19個致病性新突變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目前關於新冠病毒(SARS-CoV-2)的基因組調查數據表明,病毒存在著大量的單核苷酸變異(SNVs),此前尚無研究表明突變與病毒致病性的功能改變直接相關。這一發現表明,研究中觀察到的病毒突變,可以顯著影響新冠病毒的致病性,而這種突變在全球各地採集的病毒毒株中都可能存在。總體而言,這項研究提供了直接證據,證明目前發生在新冠病毒基因組中的突變具有影響病毒致病性的功能潛力。研究人員提醒,除了不斷積累的基因組測序數據外,還應儘可能在細胞水平上進行病毒監測。
  • 新冠病毒已產生149個突變點 兩個亞型傳染力有差異
    截至2020年3月4日,中國共確診80424例新冠病例,有2984人死亡。更為嚴峻的是,在中國之外的46個國家和地區,已有超過4000例確診病例。新冠肺炎防治仍然處於關鍵階段。新冠病毒如何進化?是否已經發生突變?是目前學界研究的焦點之一。
  • 美媒:研究人員稱新冠病毒很可能已「突變」,更容易感染人類細胞
    「在我們使用的細胞培養系統中,帶有這種突變的病毒比沒有突變的病毒具有更強的傳染性。」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最新消息,佛羅裡達州克裡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表示,已有研究證明顯示,新冠病毒很可能已經發生「突變」,令其更容易感染人類細胞。
  • 新冠病毒已突變!
    新冠病毒已突變!出!現!變!異!中國科研團隊:新冠病毒突變,有兩個亞型傳染力有差異新冠病毒是否已經發生突變?如何突變?這是目前學界研究的焦點之一。中國科研團隊最新發現顯示:新冠病毒已於近期產生了149個突變點,並演化出了兩個亞型,分別是L亞型和S亞型。研究發現,在地域分布及人群中的比例,這兩個亞型表現出了很大測差異。其中S型是相對更古老的版本,而L亞型更具侵略性傳染力更強。對不同亞型的深入了解,將有助於新冠肺炎的差異化的治療和防控。
  • 新研究:「沉默突變」可能使新冠病毒獲進化優勢
    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記者郭洋)新冠病毒從野生動物「躍遷」至人類後為何變得如此難以遏制?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病毒基因組中發生的一些「沉默突變」可能起到了促進其傳播的作用。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在該病毒感染宿主細胞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 劍橋學者:新冠病毒存在三種類型,「原始類型」大量流行於美國
    ◎ 科技日報記者 胡定坤4月8日,來自英國劍橋大學麥克唐納考古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國際權威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文章《新冠病毒基因組系統進化網絡分析》,認為全球範圍內的新冠病毒可劃分三種類型
  • 研究指出:一種常見突變使新冠病毒更「懼怕」疫苗
    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1月16日報導,研究指出,新冠病毒的一種常見突變使病毒在全世界迅速蔓延的同時,也讓病毒對疫苗的敏感性更強。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查珀爾希爾校區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稱,新冠病毒的新毒株D614G出現在歐洲,且已成為全世界最常見的毒株。這項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的研究表明,與原始病毒相比,D614G毒株的繁殖速度更快,傳染能力也更強。
  • 新冠病毒D614G突變使傳染性增強,也許更容易被疫苗控制
    ,新冠病毒突變病毒株D614G傳播性增強,也有可能將更容易被疫苗所控制。美國教堂山北卡羅萊納大學全球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教授、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授Ralph Baric說,D614G病毒主要出現在歐洲地區,已成為最常見新冠病毒株,它的複製速度比年初中國最常見的病毒株更快。
  • 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突變並未使其更具傳染性
    據美國《國會山報》25日報導,一項新的研究顯示,目前觀察到的新冠病毒突變似乎並沒有增加病毒的傳播能力。但有些變異對病毒有利或有害,可能會帶來麻煩的後果,例如使病毒更具傳染性,疫苗的效力降低。不過,研究人員表示,到目前為止他們還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表明常見突變會增強病毒的傳播能力。
  • 現在新冠病毒出現了ABC三種類型,其基因突變的速度是否正常?
    據英國科學家研究的結果和公開的信息顯示,新冠病毒過去的幾個月內,在全球傳播的過程中,已經變化成3種不同但關係非常密切的毒株,主要研究過程,是在2019年12月24日到2020年3月4日期間,從全球若干確診患者體內獲取相應的病毒株體,對其分別進行基因測序,根據測序結果提出這個結論。
  • 新冠病毒突變毒株席捲全球,《科學》確認其傳播性更強
    如今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早已不再是與年初相同的毒株。自疫情爆發後,新冠病毒不斷演化,並在關鍵位置上發生突變。目前,帶有D614G突變的新冠病毒已成為感染全球的主要毒株。D614G突變對新冠病毒的影響。
  • 新冠病毒現有突變並不可怕,但需密切監測新突變
    新冠病毒變異後傳播能力增強沒有充分證據,但變異確實可能影響藥物和疫苗研發。研究人員對收錄在公共資料庫的103個新冠病毒基因組進行分析,從這些基因組中發現了149個突變點,其中同義突變(不影響其所編碼的胺基酸)43個,非同義突變(影響其所編碼的胺基酸)83個。註:基因組常見鹼基有五種:AGCTU(對應嘧啶或嘌呤),三個鹼基組成一個密碼子,共同編碼一個胺基酸。蛋白質由胺基酸組成,所以同義突變不影響其所編譯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 美國報告新的新冠病毒變異株,同時存在三種基因突變
    據Live Science網站報導,1月13日美國研究人員宣布俄亥俄州發現了兩種新冠病毒突變株,它們似乎均起源於美國。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威斯納醫學中心分子病理學部門副主席Dan Jones介紹,其中一個突變株稱為「哥倫布毒株」,它有三種基因突變,在此前的新冠病毒當中沒有同時出現過。 研究人員在俄亥俄州哥倫布市2020年12月底到2021年1月初的三周時間內的標本中發現了該突變株,它已成為了哥倫布主要流行的病毒之一。
  • 詳述新冠|突變是病毒的「天性」,這會成為疫苗「剋星」嗎?
    當地時間2020年12月31日晚,世衛組織(WHO)正式通報了新冠病毒自出現以來的主要變異情況,包括四種變體。其中提到,2020年12月14日,英國向世衛組織報告了一種被命名為VOC 202012/01的新冠病毒變體,最初出現在英格蘭東南部。初步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該變體具有更強的傳播力,但其導致的疾病嚴重程度(以住院時間和28天死亡率評估)及再感染情況並沒有變化,大多數診斷工具不受影響。
  • 許多地方流行的新冠病毒已不同於原始病毒…
    病毒一直在變!變異一直在發生。研究人員表示,新冠病毒正在進行微小的改變,以相對可預測的、穩定的速率進行,每月大約變化一到兩次。英國新冠肺炎基因組科學項目經理伊萬·哈裡森(Ewan Harrison)說:「病毒會在其生命周期中自然變異,新型冠狀病毒也不例外。」
  • 新冠病毒源頭找到了?
    並且比新冠暴發初期傳播的病毒類型更具傳染性。科學家寫道,該新菌株早在今年二月就在歐洲出現,是世界疫情傳播的主要菌種。報告稱,無論新毒株出現在何處,其感染人數都比早期從中國武漢出現的毒株要多得多,並且在數周之內,它是某些國家中唯一流行的毒株。該報告警告說,除了傳播得更快之外,可能使得治癒後的患者二次感染。
  • 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 理論上能應對病毒突變
    原標題:細胞納米海綿或有助抑制新冠病毒感染來源:科技日報美國一研究小組6月17日在《納米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研究出一種利用細胞納米海綿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策略。動物實驗表明,這種策略不僅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感染性,而且從理論上講,在病毒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仍會起作用。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加班加點地尋找新冠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是通過刺突蛋白與人類細胞表面的ACE2和CD147兩種蛋白結合來感染人類細胞的,阻止這種相互作用就會阻止病毒感染細胞,所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成為了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