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到底是哪國人?瑞士、德國還是美國?獲諾獎時他這樣解釋

2020-08-21 時光不語靜候花開

相信所有的人都知道愛因斯坦,也常常會在一些場合講起他,但很多人在講愛因斯坦的時候往往會被一個問題困擾,他到底是哪國人?

有人說他是猶太人,有人說他是德國人,有人說他是瑞士人、有人說他是美國人。在權威的網站上,是這樣顯示的。



這個答案顯然更有趣,一個人怎麼會有這麼多的國籍呢?他的國籍身份是如何一步步變更的呢?

出生在德意志的邦國符騰堡王國

1879年,3月14日,烏爾姆的一個猶太人家庭迎來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愛因斯坦。烏爾姆是符騰堡王國的小城,而符騰堡是德意志西南部的一個邦國。由於家庭出身的原因,在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後,被許多人譽為:最著名的四個猶太人之一,另外三人分別是畢卡索、耶穌和馬克思;



所以人們對於愛因斯坦是德國猶太人的印象特別深刻。


1894年,愛因斯坦父親在慕尼黑的工廠經營出現問題難以為繼,做出了全家移居義大利的決定,父親、母親帶著妹妹去了義大利,但把愛因斯坦留下來了,為了讓他完成高中的學業。

放棄國籍,做了5年沒有國籍的人

由於父母不在身邊,愛因斯坦在學習上的負面情緒越來越多,而當時德國的教育偏向軍國主義,愛因斯坦沒有完成父親的囑託,在高二的時候選擇退學,孤身一人離開慕尼黑去了米蘭。

根據愛因斯坦的申請,符騰堡王國政府出具了他放棄符騰堡王國國籍的證明,這意味著,愛因斯坦同時放棄了德意志的國籍。



1896年10月,愛因斯坦離開米蘭,去了瑞士聯邦理工學院讀書,之後的5年時間裡,愛因斯坦是一個沒有國籍的人,直到1901年,愛因斯坦取得了瑞士的國籍。從22歲直到去世,瑞士一直為愛因斯坦保留了國籍。

獲諾貝爾獎,瑞士德國為國籍起爭執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量子論」解決了光電效應問題取得了蘇黎世大學的博士學位,此後的幾年,愛因斯坦發表了諸多論文,提出了新的物理學定律,成為物理學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而他的崛起也引起了德國的注意。

他們看中了愛因斯坦這個年輕科學家的潛力和聲望,派了兩位學者去邀請愛因斯坦回國。愛因斯坦被安定的生活環境、良好的工作條件、充裕的研究時間打動,決定返回德國。1913年7月10日,在普魯士皇家科學院學部會議上,愛因斯坦以44票對2票的優勢榮膺科學院院士。1914年4月,愛因斯坦定居柏林。



1921年,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按照要求,在授獎的儀式上,獲獎人員要由所在國家的代表陪同;如果獲獎人不能親自領獎,可以讓所在國的代表代領。德方拿出證據證明,1920年7月1日,愛因斯坦曾向德國憲法宣誓,他在柏林科學院任職即為「間接的國家官員」,因而屬於德國公民。瑞方則稱,愛因斯坦1901年就已加入瑞士國籍。

就在雙方爭執不下之際,愛因斯坦適時對國籍問題特別作出了兩點澄清:

一是在加入柏林科學院時,他曾經聲明「不要改變我的國籍」;

二是不反對「獲得德國公民權」的說法。

兩頭兼顧,矛盾得到了解決。



永不回德國,加入美國國籍

1933年,1月希特勒上位德國總理;

2月希特勒的衝鋒隊衝進愛因斯坦在柏林的住宅,將房間洗劫一空,愛因斯坦的別墅也被收歸國有,他本人則因此時正好在美國講學而逃過一劫。

3月,愛因斯坦在美國發表「不回德國」的聲明;他把德國外交部籤發的護照放在德國大使面前,正式聲明放棄德國國籍。從此再也不曾踏上德國的土地。

之後便定居美國專注於科學的研究,1940年,宣布加入美國國籍並同時保留了瑞士國籍。



1955年,愛因斯坦在睡夢中離世,一位名叫託馬斯·哈維的醫生借解剖愛因斯坦遺體的機會,背著愛因斯坦的家人「悄悄」地取走了愛因斯坦的大腦和眼球。

他死後並沒有舉行任何喪禮,也不築墳墓,不立紀念碑,遺體便依照遺囑被火化了,骨灰撒在永遠保密的地方,目的是不會令埋葬他的地方成為聖地。

在愛因斯坦去世四個月之後,第99號元素被命名為「鑀」(Einsteinium),以紀念愛因斯坦的貢獻

諾貝爾獎得主維格納曾說:「我們所有人,都在愛因斯坦的庇蔭之下...」



他的偉大不言而喻。

愛因斯坦已經離開,但他的事跡和精神不會磨滅,讀一個名人傳記,了解他的一生,增加自己的知識面和人生閱歷,讓他的精神支撐著我們的前行。最後給大家推薦一套名人傳記



全8冊,包括了《愛因斯坦傳》、愛迪生、居裡夫人、牛頓、海倫凱勒、比爾蓋茨、達文西、貝多芬,8個名人的傳記。


定位人群是小學生和中學生,文字生動有趣,青少年讀者閱讀名人傳記,不僅可以豐富歷史、文學知識,還能激發人的志氣,培養健康的人格,增強克服困難與挫折的勇氣,增長應事接物的智慧,提高寫作水平。

8冊89元,給孩子或者自己一個知識禮物,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到底是哪國人?瑞士、德國還是美國?獲諾獎時他這樣解釋
    相信所有的人都知道愛因斯坦,也常常會在一些場合講起他,但很多人在講愛因斯坦的時候往往會被一個問題困擾,他到底是哪國人?有人說他是猶太人,有人說他是德國人,有人說他是瑞士人、有人說他是美國人。在權威的網站上,是這樣顯示的。這個答案顯然更有趣,一個人怎麼會有這麼多的國籍呢?
  • 德國這家研究所為何今年兩獲諾獎:尊重科學才能繼續進步
    接到諾獎委員會的電話時,這位68歲的教授正在開視頻會議。當電話中傳來「這是斯德哥爾摩」時,完全沒有想到的他甚至激動地流下了眼淚。因為八年前,我已經獲得了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的克拉福德獎。該獎旨在對諾貝爾獎遺漏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予以獎勵。因此,我想也就這樣了。另外,在過去的幾年中,物理學中的天體物理學獲得了三次諾獎。
  • 不讓談相對論的諾貝爾物理學頒獎大會——中國的朋友愛因斯坦與諾...
    在199年期間,愛因斯坦可能是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最出名的一位科學家。鮮為人知的是,愛因斯坦又是獲得諾貝爾獎的名人背後故事最多的人。碰巧的是,愛因斯坦是在中國上海得知他獲得諾獎的消息。愛因斯坦是為數不多曾幫助過中國的外國著名科學家,能算是中國人的朋友了。
  • 【科普知識】諾獎密碼:鈔票上的「科學圖騰」
    他們之間有一種神奇聯繫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美國科學家James Peebles、瑞士科學家Michel Mayor 、Didier Queloz獲獎。
  •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奇蹟年」,又獲諾獎! (轉載)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奇蹟年」,又獲諾獎!(轉載)個人分類:雜感|系統分類:科研筆記| 諾獎德國科學家和美國科學家Reinhard Genzel、Andrea Ghez因「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物體」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 中國人的朋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歷史故事
    愛因斯坦的這四篇文章闡發的科學理論,放在當時,哪一篇都可以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了。加上1915年發布的廣義相對論論文,頒發五次諾獎給愛因斯坦都當之無愧。雖然歷史上有多人獲得兩次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但是瑞典諾貝爾獎委員會,只是青睞了愛因斯坦一次。
  • 相對論為啥沒獲諾獎?來看看愛因斯坦和諾貝爾獎的「恩怨」
    無論是他生前還是身後,都有許多人對諾獎委員會沒有因相對論而給愛因斯坦頒獎耿耿於懷,甚至被視為諾貝爾獎的遺憾。對愛因斯坦本人來說,諾獎委員會對相對論的態度也是令他不快的。這明確說明,等相對論被「確認」後,諾獎委員會願意再次考慮給愛因斯坦授獎。無論是愛因斯坦於1922年獲獎前還是獲獎後,都有很多人因為相對論而提名他,但都被諾獎委員會一次又一次地否定了。
  • 世界追上了居裡夫人和她女兒|物理諾獎
    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是美國女物理學家Andrea Ghez(季姿)。1965年出生的季姿教授,幼年曾因觀看美國登月而希望做太空人。在麻省理工學院讀大學期間先修數學後轉物理。1992年獲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她在今天得知自己成為第四位女性物理諾獎得主感到非常高興,希望能夠激勵年輕人加入自然科學研究。自然科學著名科學家中,女性還是偏少。
  • 物理諾獎?天文諾獎
    「領獎照」圖源:瑞典皇家科學院No.1 四年三獲就在昨天,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了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三位獲得者。這次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頒獎決定可謂又一次「打臉」了物理諾獎在凝聚態-天體物理-粒子物理-光學中循環的不成文的規定,也同時使得之前的大量預測紛紛翻車。掐指一算,近四年內物理諾獎有三次都頒給了天文領域的發現,也難怪大家紛紛高呼物理諾獎改名天文諾獎。接下來就跟著牧夫一起揭開今年天文諾獎的真面紗吧。
  • 三名科學家因黑洞相關研究獲諾獎
    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因證明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果而獲獎;德國科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和美國科學家安德烈婭·蓋茲因在銀河系中央發現超大質量天體而獲獎。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首先向因新冠疫情而無法現場報導的媒體表示歉意,並解釋這一延遲是因為與獲獎者聯繫。隨後他公布了獲獎者名單及主要成就。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新聞公報中說,彭羅斯使用巧妙的數學方法證明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果。
  • 國人何時再獲諾獎:一個沉默的話題
    科學網作者:李明陽  諾獎中的和平獎、文學獎,由於多多少少涉及了一些政治因素,或者評價標準比較模糊,其公正性、權威性存在些許爭議。其他四個獎項,尤其是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化學學科的諾獎提名,通常都沒有多大爭議。
  • 霍金的離世讓他錯過了2020年諾獎?其實他離諾獎還差一點
    再一個就是美國和德國的兩位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於羅傑·彭羅斯分享了這次諾獎的獎金。,那麼霍金如果活著,他也應該會獲得這次諾獎,讓其人生更加完美,畢竟霍金生前還沒有獲諾獎的經歷,所以很多人為霍金感到惋惜。
  • 黑洞研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獎為何連年垂青天文學?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位物理學家,英國數學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因「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有力預言」的發現獲得該獎項的一半;諾貝爾獎的另一半授予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天文學家安德烈亞·蓋茲(Andrea Ghez),以表彰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緻密天體的發現
  • 新聞背後|諾獎「神奇天體」的至暗奧秘
    賴因哈德·根策爾1952年生於德國巴特洪堡,1978年獲德國波恩大學博士學位,是德國慕尼黑馬克斯·普朗克太空物理學研究所所長、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安德烈婭·蓋茲1965年出生於美國紐約,1992年畢業於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獲博士學位,現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
  • 愛因斯坦數學不好?諾貝爾獎官方曬其成績單
    1896年就讀於瑞士阿勞市高中時的成績單。但每年諾獎頒布時,類似的傳言總會被人翻出來炒作一番,以此博眼球賺流量。愛因斯坦出生於德國烏爾姆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00年畢業於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入瑞士國籍。
  • 諾獎得主根策爾:尊重科學才能不斷進步
    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榮獲了202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接到諾獎委員會的電話時,這位68歲的教授正在開視頻會議。當電話中傳來「這是斯德哥爾摩」時,完全沒有想到的他甚至激動地流下了眼淚。沒有期待所以更加驚喜接受媒體採訪時,根策爾解釋說:「我並沒有(對諾獎有所期待)。因為8年前,我已經獲得了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的克拉福德獎。該獎旨在對諾貝爾獎遺漏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予以獎勵。因此,我想也就這樣了。
  • 14年前,中國奧數少年擊敗德國天才,現今1人獲諾獎,1人成和尚
    14年前,中國奧數少年擊敗德國天才,現今1人獲諾獎,1人成和尚 1959年7月,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首次在羅馬尼亞舉辦,最初這種數學競賽是匈牙利數學界為紀念數理學家厄特沃什·羅蘭而組織,後發展到了全球參與競賽,每年都會舉辦。
  • 2020,諾獎將至
    一般而言,從出成果到獲諾獎需要20年以上的時間,甚至更長。「因此,我覺得新冠病毒研究可能會有重大成果,也不排除新冠疫情對諾獎提名人潛意識有影響,但畢竟時間太短,無法檢驗相關成果的開創性和影響力,新冠病毒研究成果近期獲獎的可能性不大。」郭鐵成說。
  • 楊振寧能再獲諾獎?
    因為狹義相對論並不是一個愛因斯坦一人獨佔的,因為光速不變有麥克斯韋和麥可遜-莫雷實驗為其背書,而狹義相對性原理則有洛侖茲和龐加萊已經預先做了大量的工作,因此當愛因斯坦拋棄以太推出相對論後,他自己也覺得即使沒有他愛因斯坦,最晚5年後也會有人推出狹義相對論,只不過這人可能是洛侖茲也可能是龐加萊。
  • 愛因斯坦相對論影響很大,為何沒有獲得諾獎?難道是名過其實?
    大家對於愛因斯坦最初的印象就是上小學時,走廊裡張貼的各種名人頭像,一般排在第一位都是頭髮蓬亂雜亂無章,看起來特別滄桑但是有智慧感的頭像,那就是愛因斯坦。說起愛因斯坦,最被大家熟知的是他的高智商,以及著名的相對論,但是大部分人只知其名不知其具體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