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亮點丨2D還是3D?癌症研究模型選擇需慎重

2020-11-25 網易新聞

撰文 | 鹹姐

癌症是一種多階段的遺傳和表觀遺傳疾病,病因複雜,涉及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變、下調、過表達和缺失等多方面【1】。癌症基因組學的發展已經確認了數千個可能的癌症驅動基因(driver gene),這些基因的突變可以促進腫瘤的發生。一個典型的腫瘤包含2到8個這樣的「驅動基因」突變,剩下的突變則是不提供選擇性生長優勢的「乘客」,驅動基因調節著腫瘤的細胞命運、細胞存活和基因組維持等重要的細胞過程【2】,更好地理解這些基因發揮作用的機制是基礎癌症研究中最緊迫的需求之一。

現有的用於研究癌症生物學特性的體內和體外模型都被時間證明是有效的,但是每種模型又有其局限性,例如基因工程小鼠模型雖然考慮到了腫瘤生長及其微環境,但是受到可量化性、時間和成本的限制【3】;基於異種移植的模型則在規模上受到限制,而且在體外很難操作;體外二維單層細胞培養(2D細胞培養)常用於對腫瘤生長和藥物敏感性等的基因組水平的研究,但其缺乏疾病的很多特徵,包括缺氧【4】、細胞相互接觸改變【5】和代謝重編程【6】等,而體外類器官模型(即3D細胞培養)可以緩解這些擔憂,但是其可量化性存在缺陷。如何選擇癌症研究的模型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開發高通量和精確的模型來研究驅動基因的功能是目前一個主要的挑戰。

近日,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Michael C. Bassik教授團隊的一項研究就為我們在選擇癌症研究模型時提供了一些警示與啟示,這項研究在線發表於Nature雜誌,題為「CRISPR screens in cancer spheroids identify 3D growth-specific vulnerabilities」該研究設計了一個可量化的3D肺癌模型,並通過全基因組CRISPR篩選發現2D肺癌細胞培養與3D肺癌模型之間存在的基因差異,尤其是突變基因的差異巨大,指出3D模型可以更準確的再現體內腫瘤的表型,從而建立了一套在3D球狀癌症模型中執行CRISPR篩選以揭示癌症特性的通用策略。

目前在2D單層細胞培養中進行的CRISPR篩選已經產生了大量的信息,但是卻往往不能複製腫瘤生物學的關鍵方面,因此,本文的研究人員首先利用肺腺癌細胞系H23(存在KRASG12C突變),通過優化接種密度和甲基纖維素濃度,開發了一個可量化的3D肺癌球狀模型;然後利用全基因組CRISPR結合KRASG12C抑制劑ARS-853分別對2D培養和3D培養的肺癌細胞進行篩選(圖1)。分析結果顯示,全基因組CRISPR篩選下,3D培養細胞更多地呈現生長加快的表型,而2D培養的細胞則大多表現為生長抑制。同時,致癌基因和腫瘤抑制因子的表型在2D培養的細胞中均表現為生長抑制;但在3D培養的細胞中的表現差異明顯,腫瘤抑制因子的敲除使得細胞生長變快。

此外,通路富集分析也在兩者間出現明顯差別,3D培養細胞以癌症特異性通路(如p53和Ras通路)富集為主,而2D培養細胞富集的通路則普遍涉及重要細胞功能,如DNA複製。由此表明3D培養能更準確地獲得癌症相關基因及通路的特徵。進一步地分析發現,這些在2D和3D培養條件下具有敏感性差異的基因大部分富集在肺癌突變基因中,由此也提示利用3D癌症模型對具有不同效應的基因進行分析,將有可能增強識別癌症驅動基因的能力。

圖1 H23細胞中CRISPR篩選流程圖

與此同時,若將3D培養細胞的表型與相對應的2D培養細胞的表型進行標準化(3D/2D),上述這些效應將變得更加明顯。究其原因可能有二個:第一,利用2D培養細胞的表型將3D培養細胞的表型進行標準化,可以最小化對兩者細胞生長都至關重要的核心必需基因在其他方面的主導作用,從而更好地揭示腫瘤特異性基因;第二,如之前研究所假設的,3D球狀培養可能可以更好地模擬體內腫瘤。而本文進一步的實驗分析也表明,來自3D培養細胞篩選出的基因表型與小鼠異種移植模型的基因表型的相關性,明顯高於其與來自2D培養細胞中篩選出的基因表型的相關性。當然,比較其他肺癌細胞系的不同培養模型也能得出類似的結果。

既然具有很強的3D/2D表型的基因會因肺癌突變而富集,那麼是否可以從中找到新的治療靶點呢?答案是肯定的。在2D培養模型中不存在差異,但是在3D培養模型中存在明顯表型的基因——羧肽酶D(CPD)(圖2),是金屬羧酸肽酶家族中特徵相對不明顯的一員,它能從多肽中裂解C末端精氨酸和賴氨酸。實驗表明,CPD的表達與肺癌患者的預後相關,而CPD的缺失可以有效地抑制腫瘤的生長,並且其缺失表現出與KRASG12C抑制劑ARS-853明顯的聯合致死效果,尤其是在3D培養中。進一步實驗證實,CPD的這種作用是通過調節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受體(IGF1R)實現的,它可以從IGF1R的α鏈上去除對其受體活性至關重要的C-末端RKRR基序,從而影響IGF1R的成熟與功能。由此也表明IGF1R的表達和/或依賴性以及KRAS的突變可能作為肺癌靶向CPD和KRASG12C聯合治療的生物標誌物。

圖2不同培養模型中引起表型的基因

綜上所述,能夠系統地、大規模地確定腫瘤為響應獨特的環境而生長和生存所必需的基因,將有助於改進藥物靶點識別模型以及更好地了解癌症的生長。而本文很好地展示了一種在3D球體細胞培養中進行的基因組級別的CRISPR篩選的強大策略,揭示了與2D單層細胞培養相比,3D培養中細胞的表型更接近癌基因和腫瘤抑制因子的預期結果,並且與腫瘤異種抑制中的表型更一致。同時,通過CPD基因的功能研究告訴我們,精確的腫瘤功能缺失表型的體外模型可能對治療策略的個性化很重要,選對研究模型將是腫瘤研究的第一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99-x

製版人:Kira

參考文獻

1. Loeb LA,Loeb KR, Anderson JP (2003) Multiple mutations and cancer.Proc Natl Acad SciUSA100: 776–781.

2. VogelsteinB, Papadopoulos N, Velculescu VE et al (2013). Cancer genome landscapes.Science. 339(6127):1546-58.

3. Winters, I.P., Murray, C. W. & Winslow, M. M. Towards quantitative and multiplexed invivo functional cancer genomics.Nat. Rev. Genet. 19, 741–755 (2018).

4. Kim, J. W.,Ho, W. J. & Wu, B. M. The role of the 3D environment in hypoxia-induceddrug and apoptosis resistance.Anticancer Res. 31, 3237–3245 (2011).

5. Loessner, D.et al. Bioengineered 3D platform to explore cell–ECM interactions and drugresistance of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cells.Biomaterials31, 8494–8506(2010).

6. Dang, C. V.& Semenza, G. L. Oncogenic alterations of metabolism.Trends Biochem. Sci.24, 68–72 (199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Nature雜誌1月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不知不覺,1月即將結束了,在即將過去的1月裡Nature雜誌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閱讀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一起學習。這可能為開發治療幾種癌症的療法提供新的選擇。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早期的癌症產生期間,當一種常見的腫瘤抑制基因SMAD4被剔除時,一種相鄰的代謝酶基因ME2(編碼蘋果酸酶2)也會被清除,這提示著蘋果酸酶抑制劑可能用作一種新的治療方法。
  • 高精度3d重建是一個雙機融合模型
    而對於高精度地圖來說,一般包括2d地圖和3d地圖。2d地圖主要包括雷射雷達+imu等,而3d地圖是利用紅外+3d雷射雷達,高精度地圖主要是磁慣量傳感器的作用。雷射雷達用於高精度的一維地圖,通過雷射雷達獲取地面點雲;毫米波雷達用於高精度的3d地圖,將車輛的雷射雷達數據經過衍射、slam等多種方法得到的地圖數據與點雲進行匹配,求得運動模型,計算運動軌跡,一般用於自動駕駛。
  • Nature雜誌12月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然而,在此之前,NLRC3在抵抗癌症發展中發揮的作用是未知的。【7】Nature:體重超重影響DNA甲基化doi:10.1038/nature20784在假期你增加的額外體重將不僅出現在你的臀部,而且也會影響你的DNA。這是德國亥姆霍茲慕尼黑中心合作的一項大規模國際研究的結果。
  • 深度學習新應用:在PyTorch中用單個2D圖像創建3D模型
    它們各有優缺點,所以數據表徵的選擇直接影響了使用它們的方法。柵格化形式(體素網格):可以直接應用 CNN每個藍色的盒子表示單個體素,大部分體素都是空的。體素是體積像素(volumetric pixel)的簡稱,它直接將空間網格像素拓展為體積網格體素。
  • 癌症研究探秘:癌症如何進化?
    腫瘤進展的多步模型暗示我們,癌症本質上是一種單克隆的壞東西,可通過及時的外科治療加以清除,或採用化療將其擊退。但這種便於醫學生理解的過於簡單化的模型,近年來已受到質疑,因為針對腫瘤組織的遺傳學研究顯示,腫瘤比我們原先認為的更有活力和更具有異質性。【2】盛行的癌變理論是錯的?癌症是新進化的寄生物種癌症患者可能覺得體內有外來生物或者寄生物在生長,剝奪他們的健康和活力。
  • 【盤點】近期Nature十大研究亮點
    doi: 10.1038/nature14963 原文:Endosymbiotic origin and differential loss of eukaryotic genes 2.癌症中細胞壓力和自噬過程之間的聯繫已有的研究表明,包括胰腺導管腺癌(PDA)在內的各種不同癌症,其癌症細胞的生存都依賴於高水平的自噬過程
  • Nature雜誌9月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9月份即將結束,本月Nature雜誌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一起學習。【2】去除β-澱粉樣蛋白新前景doi | 10.1038/nature19323在Aducanumab作用下,澱粉樣蛋白斑塊減少,如示例基線與治療54周後的澱粉樣蛋白PET圖像所示。
  • 基於HTML5 的 WebGL 3D 版俄羅斯方塊
    gameDM = new ht.DataModel(); g2d = new ht.graph.GraphView(gameDM); g2d.addToDOM();開始遊戲模型的創建第一步,先讓我們為遊戲創建一個框體,為遊戲限定範圍。
  • PNAS:原生動物可以作為癌症起源研究的模型
    儘管針對癌症的研究已經進行了很多年,而且對於部分癌症在早期也有了針對性的治療方法,因為缺少相應的模式系統,以及不同癌症起源的複製性,導致我們對於癌症起源的機制還很不清晰。來自中國中山大學、英國索爾福德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聯合課題組認為,單細胞寄生蟲(布氏錐蟲和剛地弓形蟲)與癌細胞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可以使用它們作為模式生物來研究癌症的起源。
  • Nature1月份不得不看的10大亮點研究
    1月份即將結束,小編盤點了這個月來Nature系列雜誌的10大亮點研究。【2】對BET抑制劑產生抗藥性的根源Nature   2016年1月21日以BRD4等 「bromodomain chromatin readers」 為目標的BET抑制劑正在作為癌症的潛在治療藥物被加以研究利用。在這項研究中,Kornelia Polyak及同事研究了乳腺癌細胞系和異種移植小鼠模型對BET抑制劑的反應。
  • 3D列印複雜「腫瘤-血管-骨」癌症轉移模型研究癌細胞轉移機制
    癌症轉移是癌症治療的關鍵挑戰,目前尚缺乏合適的體外癌症模型來研究癌症轉移背後的生物學機制。研究癌症轉移背後的生物學機制是癌症治療的關鍵。癌症轉移的過程往往很難直接在患者體內進行研究,目前已經開發了一些體外癌症模型。其中,動物模型受到包括與人體組織環境和免疫系統缺乏相似性、批次差異性、異種移植複雜性等限制;傳統的2D培養模型不能準確地重構癌症微環境的特徵;3D培養模型雖然能夠體外呈現癌細胞的異質生長、抗藥性和轉移行為,但通常無法同時重構出多種器官的生理微環境。
  • 速度與激情8是3d還是2d的揭曉 IMAX效果讓人看得目瞪口呆
    電影《速度與激情8》正在全國熱映,這麼燃爆的電影當然需要更好的觀影方式,令網友好奇的是《速度與激情8》是3d還是2d呢?一起來了解下吧。   據悉,動作大片《速度與激情8》以2D、3D、IMAX 3D、中國巨幕制式正在全國上映。
  • Nature七月代謝研究亮點
    而本研究則發現IP3可通過第二信使以外的方式調節腸道修復。腸道微生物產生的IP3可直接激活腸上皮細胞中的HDAC3促進腸上皮細胞增殖。Comm.六月七月代謝亮點)大部分細胞都主要依賴氧化磷酸化產生能量,在此過程中,線粒體需要消耗大量氧氣。因此氧氣對需氧細胞的生存與代謝都至關重要。當氧氣濃度較低時,細胞會啟動一系列反應來適應缺氧狀態,以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2019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和醫學獎頒發給了William G.
  • 【盤點】乳腺癌研究亮點速覽
    他們利用小鼠模型發現Pik3ca H1047R突變在基底細胞中以生理水平表達,能夠誘導形成luminal ER+PR+腫瘤,而利用另外一種小鼠模型發現,該突變在luminal細胞中表達也會誘導形成luminal ER+PR+腫瘤或基底樣ER-PR-腫瘤。這表明Pik3ca H1047R突變的出現能夠改變單能祖細胞的細胞命運。
  • Nature Med:諾華新研究應用PDX模型進行抗癌藥物高通量篩選
    2015年11月16日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諾華生物醫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medicine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建立了大量PDX動物模型用於抗癌小分子化合物篩選,這項研究表明PDX模型在藥物的臨床前評估以及臨床效果預測方面具有非常好的應用前景
  • 11-12月Nature雜誌不得不看的重磅級亮點研究
    本文中,小編對11-12月份Nature雜誌上發表的亮點研究進行整理,與大家一起學習! 【1】Nature:一種新型篩查算法或能將COVID-19的檢測成本降低20倍!
  • 12月Nature雜誌不得不看的重磅級亮點研究
    時間總是匆匆易逝,轉眼間12月份即將結束,在即將過去的12月裡,Nature雜誌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相關文章進行了整理,與大家一起學習。在體外條件下增殖血液幹細胞往往能極大地改善血液癌症(比如白血病)和多種遺傳性血液疾病的治療選擇。研究者Hanna Mikkola博士表示,儘管我們已經對血液幹細胞的生物學特性研究了很多年,但如今依然面臨著很多關鍵的挑戰,即如何在實驗室條件下促進人類血液幹細胞自我更新,如今我們不得不通過研究來克服這些問題了。
  • Nature子刊:水凝膠分區微生物、共培養物、按需生產並保存藥物
    有趣的是,也可以通過凍幹保存載有微生物的水凝膠,以乾燥狀態保存,然後在以後的時間重新水化,按需生產化學和藥物(圖1)。此外,在共培養系統中,微生物的空間劃分可以精確控制菌群的組成和動態,而不需要基因編碼的共生關係。
  • Nature:癌症幹細胞抗輻射研究
    專題:Nature報導史丹福大學幹細胞生物學和再生醫學研究所,放射腫瘤治療研究中心,兒科幹細胞移植分部,霍華休斯醫學研究所生物工程系等處的研究人員找出了癌症幹細胞中活性氧簇水平與抗輻射性的內在關聯,相關成果公布在最新一期的Nature上。
  • 12月29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4】潛在的癌症轉移機制doi | 10.1038/nature20785癌症轉移的原因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在兩篇互有關聯的論文中,Christoph Klein、Julio Aguirre-Ghiso和同事發現,在小鼠模型中,早在腫瘤發生早期,從原發腫瘤播散的細胞能轉移到遠位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