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會成為人類航天探索的急先鋒嗎?

2020-09-03 鈦靈創新


限制人類載人航天技術發展的重大原因之一便是人類。冷戰之後,人類靠著早期成功率30%的無人探測器迅速徵服了太空,但載人卻困難重重。

阿波羅登月之前,幾十個月球無人探測器(9 個先驅者、5 個月球軌道計劃軌道器、9 個遊騎兵軌道器、7 個勘探者軌道器等)造價,加起來還沒有一次執行載人登月任務的阿波羅任務花錢多。

旅行者二號,是人類唯一遍訪了太陽系外圍行星的探測器,已經在太空中連續工作了42年,但它這麼多年的總花費還不到10億美元,甚至不夠給阿波羅飛船買一枚土星五號火箭。

不過,這麼多年過去了,人類還是人類,但無人太空飛行器已經不是當年所想像的了。

人工智慧的初醒

IBM 曾經在1960年的阿波羅登月中,為太空人和地面控制人員提供計算軟體解決方案和硬體實現方式。50多年後,IBM給國際空間站送去了一個人工智慧禮物CIMON。

他長著一張看起來並不智能、猶如健身球般的賣萌小臉。考慮到允許的體積重量,CIMON被迫做得小巧精緻、極其壓縮,重量僅為5千克多一些,為太空人省下足夠的空間。

CIMON機器人是IBM公司推出的人類第一位太空人交互式移動夥伴,是一種移動和自主輔助系統,由IBM和德國宇航中心、空中巴士公司強強聯合開發而來。他能幫助太空人進行科學實驗,是太空人的百科全書,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他是高度人工智慧技術的集成,有文字、語音和圖像實時捕捉融合處理能力,能與太空人暢談人生。CIMON 懂幽默、會談心、情商高,能情緒識別。在智能算法支持下,他跟每個太空人都談得來,幫他們疏解壓力,提高工作效率。在太空人必須睡覺休息時,他還能24小時不間斷工作,時刻監測著國際空間站的異常,實現早期預警。

CIMON只是初代的航天用人工智慧機器人,未來迭代空間太大了。但這並不意味著國際空間站就不需要人了,一旦發生緊急情況,人類的行動能力要遠超機器人,他們能靈活應對那些並沒有出現在知識資料庫的情況。因而,現在航天領域人工智慧機器人的應用,更多地在往人機結合、人機同行的方向發展,人工智慧成為人類航天的最好幫手。

舉個典型的例子,如果空間站裡有可以工作的機器人,人類在空間站裡面、甚至地球上可以直接利用人腦交互技術三班倒指揮它們幹活。不用任何顧忌地出艙行走、從事各種危險的維修甚至搶救工作,且它們可以從來不用休息,整體成本極低。

這些人工智慧機器人的參與,將會大大降低對太空人工作的需求,尤其是針對一些內容單調重複、比較危險的工作內容,提升載人航天整體效率。

未來很遠,和鈦靈AI市場一起徵途

隨著人類航天探索的難度越來越高,現在的任務一旦載人,就會變得更貴。火星無人探測60年,發射過幾十個軌道器/著陸器/火星車,但就算把它們加一起的預算再提高10倍,還不足以送個人抵達火星表面再活著回來。為保證人類100%的生存概率,成本的激增變得不可思議。

但時代也給了人類一個新的解決方案: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當年,阿波羅飛船的所有計算能力都比不過今天一個高級計算器,和智慧型手機、電腦等更是相距甚遠。而人工智慧,則會將一切更往前推進一步,這些機器人和背後的先進智能算法,能成為人類航天探索的急先鋒。

從總體上看,它們工作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工作時間更長,能克服絕大部分人類血肉之軀無法適應的障礙。

人工智慧的未來無限輝煌。致力於AI創新應用的深圳時空引力科技有限公司(簡稱Gravitylink),秉承「開放·合作·生態·共享」的理念,打造一站式AI算法交易平臺——鈦靈AI市場。整合國際領先人工智慧產業鏈優質硬體和算法模型資源,實現AI資源的可調度,讓人工智慧變得觸手可及。再往後發展下去,鈦靈AI市場還會繼續迭代進步,賦予百億終端AI靈魂,幫助更多人徵途星辰大海。

以上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會成為殺人機器人嗎
    人工智慧會成為殺人機器人嗎 軍事科技與防務動 發表於 2020-03-26 11:15:38 還記得科幻電影《終結者2》裡天網對人類的倒戈,以及《復仇者聯盟2》裡人工智慧機器人奧創對人類展開的毀滅計劃嗎
  • 人工智慧會取代人工翻譯嗎
    自1956年DARTMOUTH學會上首次提出人工智慧的概念,到如今物聯網、大數據、阿爾法狗戰勝柯潔、雲計算……人工智慧發展得如火如荼,成為21世紀新的風口,影響著千千萬萬的行業。在語言領域,科大訊飛、谷歌翻譯逐漸成熟,據TechWeb消息,近期Google翻譯悄然升級了其翻譯內核,系統使用了當前最先進的訓練技術,因而提升了機器翻譯水平,將翻譯誤差再度降低了55%-85%。
  • 人工智慧會毀滅人類嗎?關於錯誤的思想之糾正!
    人類應該停止負面想像,人工智慧之所以被創造,其作用就是用來服務人類,聽從人類的指令做事所以人類就刻畫出來了暴力外星人的形象,這些都能反映出人類的愚蠢與無知有些人說未來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的地位,甚至毀滅人類,這是徹頭徹尾的危言聳聽與胡說八道,在專業學者的眼中,所講的都是現實的東西,在那些相信陰謀論人的眼中,他們都是幻想,他們不是非專業人士,只能在大腦中編造虛幻的故事,因為他們從不追求真實,這就相當於「民間科學家」簡稱民科。
  • 人工智慧會有意識嗎?| 五部探索人工智慧哲學的影視作品
    作者:Philip Goff編譯:詹妮花原文來自企鵝蘭登英國官網每年,人工系統複製人類認知的能力都有非凡的發展。人工系統正在駕駛汽車,預測選舉,並在有史以來最複雜的遊戲中擊敗人類。有很多關於技術的文章,但是這些技術創新意味著什麼呢?這些系統能思考嗎?怎樣才能使一個人工智慧有意識呢?
  • 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的藝術創造力嗎
    原標題: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的藝術創造力嗎   在過去兩年的人工智慧的風潮下,人們除了目睹小冰作的畫,欣賞了小冰寫的詩,聽到了谷歌開發的人工智慧機器人Magenta創作的歌曲……藝術,這塊傳統上被認為是人類智慧金字塔尖的領域也要被AI(人工智慧)佔領了嗎?
  • 人工智慧會反噬藝術嗎?
    在很多科幻電影裡,人類與人工智慧之間衝突對戰經常上演。從《黑客帝國》裡的矩陣程序到《機械姬》裡的伊娃,再到HBO神作《西部世界》中覺醒的人工智慧們,它們高深莫測,並且演化的越來越高級。在當今的科技領域中,不少專家也都認為,人工智慧會反噬人類,人類發展人工智慧,將會踏上不歸路。
  • 人類不斷探索宇宙,是要放棄地球嗎?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時間超過五百萬年,但那要追尋到人類的遠祖南方古猿了,但要追尋到人類開始誕生智慧的話,人類僅僅只有30-50萬年的歷史,甚至再追尋到人類開始創造文明的話,人類甚至只有幾千年的歷史。在這幾千年中,人類文明飛速發展,最主要體現在人類所使用的工具上,這些工具也讓人類在自然界中佔據了主導地位。
  • 人工智慧會統治人類嗎?
    作者:劉明河近期,警惕人工智慧的文章和報導越來越多,甚至有人宣稱「隨著計算機運算能力增強,強人工智慧將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出現,給人類文明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這些看似有理有據的觀點深入人心,很多人甚至心生恐懼,擔憂起了自己的未來。人工智慧真的會對人類產生如此大的威脅嗎?
  • 康師傅宣布成為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 將探索方便麵與航天食品的對接
    新京報快訊(記者夏丹)今日(11月9日),康師傅在25周年之際與中國航天基金會籤約,正式對外宣布康師傅已成為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助力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並將參考航天食品的標準,嘗試探索方便麵與航天食品對接的可行性。
  • 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嗎?終結者中的AI統治地球會成為現實嗎?
    自1956年,「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縮寫為AI)」一詞首次在達特茅斯會議上被提出後,它便一發不可收拾的成為人類一直研究的重大課題,同時也成為眾多科幻作品熱衷的話題。
  • 中國已經成為太空探索的「頭部玩家」?2020後航天任務將迎來爆發
    據了解,實現人類到達火星,是我國太空計劃中最為長遠的目標之一。然而,在事實上,火星探測計劃只是我國眾多太空探索計劃中的一項。經過了50年的追趕,中國的深空探索任務將會在2020年後迎來一個爆發期。那麼,我國在2020年後將會進行哪些太空探索任務呢?
  • 探索火星,中國航天再次震撼全球,美國:他們進步太快了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目前正在準備向這顆古老的紅色星球表面發射他們航天史上的第九艘太空探測器。然而,與以往不同的是,在這次火星探索的窗口期內不再只有美國一家獨大。自2018年以來,中國發射的火箭數量比世界任何其他國家都要多,並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太空計劃第二大支出國,要知道中國在這一領域的可持續性投入已經超過了10年。
  • 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嗎?
    人工智慧那麼就讓我們來好好想一想,為什麼很多人會相信人工智慧最終會取代人類呢?首先我們先來搞懂什麼是人工智慧,顧名思義,人工智慧最終的目的便是為了模仿人類思考,而阿爾法狗便是最好的例子,大部分都會問,人工智慧不就是下圍棋下過了柯潔嗎,在其他方面它還是一竅不通,這有什麼可恐怖之說?原因來自於圍棋,下過圍棋的人都知道,圍棋的變化太多了
  • 太空商業化:由商業利益驅動的未來太空探索,將走得更遠
    上個世紀60-70年代,美蘇爭霸上升到外太空層面,雙方在爭奪太空霸權上互不退讓,不遺餘力地投入財力物力,很快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太空探索活動,1961年,太空人加加林進入太空,這是人類第一次乘坐太空飛行器進入地球大氣層的外層空間;接著,1969年,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這兩次太空探索活動對人類後來的太空活動影響深遠
  • 人工智慧會使現有機構更強大,而不是更明智
    對於當下最可能顛覆未來的技術——人工智慧,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當然也有大量研究,很多研究是關於人工智慧和社會之間有關社會倫理或人際關係層面的關係的,嘗試將技術與人文相融合,探索如何才能真正創建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
  • 人工智慧會最終毀滅人類嗎
    甚至有美國學者認為,人工智慧超過人類的時間點——「奇點」已經逼近,很可能就在幾十年後。這一切真的會發生嗎?還是正在發生之中?科技巨頭擔憂人工智慧失控據多家美國媒體報導,在最近一次網絡答問活動中,蓋茨被提問如何看待人工智慧的潛在危害,他表示,這確實是值得擔心的問題。
  • 航天與太空探索史上的5個難忘的時刻
    自從這些壯舉首次完成以來,人類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在太空飛行和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這裡,我們探索航天史上五個最重要、最難忘的時刻。1.太空第一顆衛星1957年發射的Sputnik不僅標誌著蘇聯在一個新的領域的技術領導,而且標誌著蘇聯大型飛彈開發和生產的能力和程度。
  • 《急先鋒》北京上海兩地首映獲贊 楊洋艾倫打戲獲認可
    大哥表示:「我們希望《急先鋒》能讓大家在影院和家人一起度過一個闔家歡樂的節日,也希望《急先鋒》能給不平凡的你們帶來勇往直前戰勝一切的信心,謝謝大家,節日快樂!」場面大,動作猛,演員也是一個比一個拼,由成龍大哥帶隊的「急先鋒」成員——楊洋、艾倫、母其彌雅跟大哥一起成為全片的「武力擔當」,乾淨利落的身手不時引得觀眾驚嘆。此外,初次登上大銀幕的徐若晗和朱正廷的表現也給觀眾帶來不少驚喜。而最大的驚喜莫過於這一隊人居然個個自帶笑點,全場爆笑多達十幾次,可以說是影院復工以來現場觀影效果最為熱烈的一部電影。
  • NASA太空梭任務大回顧,網友:讓人類的太空探索成為可能
    (任務代碼STS-1),開啟了人類太空飛行的新紀元,太空人約翰·楊(John Young)和鮑勃·克裡彭(Bob Crippen)參加了人類首次太空梭的飛行任務。1983年6月: NASA太空人薩莉·裡德(Sally Ride)成為了第一位進入太空的美國女性,而在過去的幾十年之中,美國宇航局(NASA)太空人的名額都是按比例分配給男性的,直到2013年,NASA才迎來了由男女各一半所組成的太空人團隊。1983年8月: NASA太空人蓋伊·布盧福德(Guy Bluford)成為了太空中第一位非洲裔美國人。
  • 霍金:人工智慧會超越人類嗎?
    人類受到緩慢的生物進化的限制,無法競爭,將會被超越。在未來,AI可以發展自身的意志,那是一種與我們相衝突的意志。其他人相信人類可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控制技術的速度,讓AI實現解決許多世界問題的潛力。對此,我還不是這麼確定,雖然眾所周知,關於人類,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