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人類載人航天技術發展的重大原因之一便是人類。冷戰之後,人類靠著早期成功率30%的無人探測器迅速徵服了太空,但載人卻困難重重。
阿波羅登月之前,幾十個月球無人探測器(9 個先驅者、5 個月球軌道計劃軌道器、9 個遊騎兵軌道器、7 個勘探者軌道器等)造價,加起來還沒有一次執行載人登月任務的阿波羅任務花錢多。
旅行者二號,是人類唯一遍訪了太陽系外圍行星的探測器,已經在太空中連續工作了42年,但它這麼多年的總花費還不到10億美元,甚至不夠給阿波羅飛船買一枚土星五號火箭。
不過,這麼多年過去了,人類還是人類,但無人太空飛行器已經不是當年所想像的了。
人工智慧的初醒
IBM 曾經在1960年的阿波羅登月中,為太空人和地面控制人員提供計算軟體解決方案和硬體實現方式。50多年後,IBM給國際空間站送去了一個人工智慧禮物CIMON。
他長著一張看起來並不智能、猶如健身球般的賣萌小臉。考慮到允許的體積重量,CIMON被迫做得小巧精緻、極其壓縮,重量僅為5千克多一些,為太空人省下足夠的空間。
CIMON機器人是IBM公司推出的人類第一位太空人交互式移動夥伴,是一種移動和自主輔助系統,由IBM和德國宇航中心、空中巴士公司強強聯合開發而來。他能幫助太空人進行科學實驗,是太空人的百科全書,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他是高度人工智慧技術的集成,有文字、語音和圖像實時捕捉融合處理能力,能與太空人暢談人生。CIMON 懂幽默、會談心、情商高,能情緒識別。在智能算法支持下,他跟每個太空人都談得來,幫他們疏解壓力,提高工作效率。在太空人必須睡覺休息時,他還能24小時不間斷工作,時刻監測著國際空間站的異常,實現早期預警。
CIMON只是初代的航天用人工智慧機器人,未來迭代空間太大了。但這並不意味著國際空間站就不需要人了,一旦發生緊急情況,人類的行動能力要遠超機器人,他們能靈活應對那些並沒有出現在知識資料庫的情況。因而,現在航天領域人工智慧機器人的應用,更多地在往人機結合、人機同行的方向發展,人工智慧成為人類航天的最好幫手。
舉個典型的例子,如果空間站裡有可以工作的機器人,人類在空間站裡面、甚至地球上可以直接利用人腦交互技術三班倒指揮它們幹活。不用任何顧忌地出艙行走、從事各種危險的維修甚至搶救工作,且它們可以從來不用休息,整體成本極低。
這些人工智慧機器人的參與,將會大大降低對太空人工作的需求,尤其是針對一些內容單調重複、比較危險的工作內容,提升載人航天整體效率。
未來很遠,和鈦靈AI市場一起徵途
隨著人類航天探索的難度越來越高,現在的任務一旦載人,就會變得更貴。火星無人探測60年,發射過幾十個軌道器/著陸器/火星車,但就算把它們加一起的預算再提高10倍,還不足以送個人抵達火星表面再活著回來。為保證人類100%的生存概率,成本的激增變得不可思議。
但時代也給了人類一個新的解決方案: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當年,阿波羅飛船的所有計算能力都比不過今天一個高級計算器,和智慧型手機、電腦等更是相距甚遠。而人工智慧,則會將一切更往前推進一步,這些機器人和背後的先進智能算法,能成為人類航天探索的急先鋒。
從總體上看,它們工作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工作時間更長,能克服絕大部分人類血肉之軀無法適應的障礙。
人工智慧的未來無限輝煌。致力於AI創新應用的深圳時空引力科技有限公司(簡稱Gravitylink),秉承「開放·合作·生態·共享」的理念,打造一站式AI算法交易平臺——鈦靈AI市場。整合國際領先人工智慧產業鏈優質硬體和算法模型資源,實現AI資源的可調度,讓人工智慧變得觸手可及。再往後發展下去,鈦靈AI市場還會繼續迭代進步,賦予百億終端AI靈魂,幫助更多人徵途星辰大海。
以上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