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發送 42000 顆衛星的星鏈計劃,被推測已發送的衛星已有 3% 失效

2020-11-27 愛範兒

計劃發送 42000 顆衛星的星鏈計劃,被推測已發送的衛星已有 3% 失效

人類可能是目前已知唯一可以向太空扔垃圾的物種,這句話並不「凡爾賽」,甚至還有著一絲無奈。

我們還遠遠做不到低成本發送生活垃圾到太空,上面這句話裡說的垃圾,指的是「廢棄或損壞的衛星及碎片」,它們越來越多,靜靜地圍繞著地球轉動,變成一張名副其實的「網」。

如果人類把眼光放向更遠的太空時代,可以這樣說,太空垃圾和生活垃圾問題同樣嚴重,區別只在於這些垃圾圍住的是城市,還是地球。

馬斯克的星鏈衛星,科學家說約 3% 失效了

SpaceX 的星鏈計劃自誕生之初就引起了超高關注,熱度一直不減,不僅因為這項計劃的「大膽」屬性,還因為它預計發射的衛星總數量達到了一個驚人的數字:42000 顆。

之所以要發射這麼多顆衛星,是因為星鏈計劃打算建立一個覆蓋全球的衛星網絡,為地球上的用戶提供寬帶服務,一定程度上解決邊遠地區和自然環境特殊區域的網絡問題 —— 在人煙稀少或人跡罕至的地方,建立時時需要人力維護的基站是不怎麼經濟的商業行為。

而根據歐洲航天局太空碎片辦公室(SDO)資料顯示,到 2020 年 2 月,地球軌道上大約有 5500 顆衛星。

也就是說,僅一個星鏈計劃發射的衛星總量,就是之前在軌衛星總數的 7 倍多

不管衛星這個詞聽起來多麼有科技感,說到底它仍然是一個大號的「電子產品」,還要經歷升空和變軌等多種考驗,出現故障是在所難免的事情。

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學中心的天文學家喬納森·麥克道爾對照了 SpaceX 和美國政府的數據後,推測目前已發射上天的 800 多顆星鏈衛星中,有大約 3% 可能已經失效,失效的衛星「可能已經解體或墜入大氣層燃燒」。

3% 的低故障率,為什麼還會引人擔憂?

天文學家喬納森·麥克道爾表示,3% 的故障率是一個正常的水平,而 Space X 認為故障率只有 1% 左右,也就是說,SpaceX 也認可故障存在並承認了故障已發生的事實。

如果按 3% 的故障率推算,42000 顆衛星中大約會有 1260 顆失效,如果按 1% 的故障率算,這個數字為 420 顆。

▲ 電影《機器人總動員》展示了被失效衛星包裹的地球

根據歐洲航天局太空碎片辦公室(SDO)資料顯示,到 2020 年 2 月,有大約 3200 顆失效衛星,而在此之後僅星鏈計劃一個項目的故障失效衛星,可能就達到了人類幾十年失效衛星總數的 12% – 38%。

目前世界各國都在籌建太空網際網路,即將發射的衛星數量呈幾何級上升。有科學家預測,未來計劃發射的衛星總數可能超過 10 萬顆,無論按按 3 % 還是 1% 的故障率算,失效衛星都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離開總數談發生率,都是……

太空那麼大,容不下失效衛星?

不少人覺得,衛星很小,太空很大,衛星對於太空來說連一顆沙子都算不上,失效了也就失效了。

但實際上失效的衛星就像一顆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給其它衛星帶來毀滅性的傷害。

▲ 太空中的高速碎屑殺傷力巨大. 圖片來源:《星際穿越》電影

這裡面涉及到幾個關鍵詞:軌道、碰撞和碎屑,當這三個因素聚在一起的時候,失效衛星就是個讓人頭大的問題。

1. 衛星軌道和頻率資源越來越稀缺

地球同步軌道位置十分稀缺,再加上衛星之間需要保持間隔避免無線電幹擾,「太空很大可以隨便塞衛星」並不能實現。

為了緩解軌道資源緊張,國際電聯會根據各個國家領土面積和人口等多重因素來分配衛星軌道位置,就像現在一線城市上車牌一樣,路只有那麼多,先上牌的人多了,後上牌的人競爭就會更加激烈。

失效衛星也會佔用軌道,浪費了寶貴的資源。據北京日報報導,中國的北鬥衛星之所以「搶在最後四小時發射升空」,也是因為軌道和頻率資源因素。

這是因為 2000 年 4 月 18 日國際電聯批准了中國申報的導航衛星頻率和軌道,「北鬥」二號衛星導航系統進入了國際電聯的頻率總表,正式取得了合法地位。不過,根據國際規則,如果不在登記後的 7 年裡,即 2007 年 4 月 17 日之前使用,該頻率就過期了。

2. 失效衛星更容易導致碰撞

成功發射且正常服役的衛星受信號控制,可以變軌、避讓、調節角度,而失效衛星再也不受人控制,基本就是「隨緣」飄在太空中,還會因為地球攝動(一種因受其它天體的吸引或其他因素的影響在軌道上產生的偏差)而偏離軌道。

很多失效衛星是被遺棄的狀態,再也沒有人關心它們,也不知道它們究竟繞著地球轉到哪裡了,這大大增加了新發射的衛星和失效衛星碰撞發生的風險。

比如 2009 年 12 月,中國發射的長徵四號火箭的第三級和前蘇聯 1989 年 2 月發射的廢棄衛星,在南極上空 991 公裡處差點高速相撞,兩者最接近時,距離可能只有 12 米。

3. 碰撞後的碎屑重複導致上述兩個問題

發生碰撞後會,失效衛星會產生大量的碎屑,大部分碎屑會分散在失效衛星的軌道裡繼續繞著地球轉,既佔用軌道資源,又會增加碰撞的概率,小部分碎屑會散射出去飄蕩在太空裡。據科學家推測,目前毫米級以上的碎屑可能數以億計。

這些碎屑威力有多大呢?

在高 300 – 450 公裡的近地軌道上時,太空碎屑的運行速度可能達到每秒 7 – 8 公裡。當它們在 36000 公裡高度的地球靜止軌道上時,速度則高達每秒 3 公裡。

如果兩個每秒 7 公裡飛行速度的物體在太空相撞,10 釐米左右的碎屑可能破壞整個太空飛行器或衛星,1 釐米左右的碎屑可能擊穿太空艙,即使是地球上毫不起眼的 1 毫米左右的碎屑,都可能造成傷害。

一塊 10 克重的太空垃圾撞上衛星,相當於兩輛 100 km/h 的小汽車相互碰撞,衛星可能在 1.5 秒內被打穿或直接擊毀,還會直接威脅到航天員的生命安全。

國際空間站就是衛星碎屑的「活靶子」,2016 年 4 月,國際空間站上的對地觀景臺玻璃出現了一個直徑 7 毫米的裂紋,正是被一塊小碎屑擊中產生的。

解決失效衛星,大部分靠天

失效衛星潛在隱患這麼大,怎麼解決呢?

答案是:大部分靠天。

1. 遺棄法

回收風險大,成本高,失效衛星最終的命運就是孤零零地繼續圍繞著地球轉動。人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衛星自己逐漸分解,或者慢慢墜入大氣層燃燒殆盡,周期一般較長,可能需要幾十年。

2.「火化」法

設計衛星之初,部分衛星預留了一部分電量和燃料,等待衛星瀕臨失效的時候,點燃所剩無幾的燃料,把衛星推向大氣層燃燒。

▲ 星鏈計劃官網介紹,衛星壽命終止時,會利用機載推進系統進行離軌

不過,衛星是一個精密化設計的儀器,內部空間寸土寸金,看似簡單的「留後門」操作,可能會帶來成本上升或風險增大等問題,所以有很多衛星是沒有這個設計的。

3. 太空葬

有些衛星屬於中高軌道衛星,離地球大氣層太遠,最終被推向的不是大氣層,而是太空。

不過由於一般衛星預留的燃料很少,不足以讓失效衛星飛向太空深處,僅僅是飛向不重要或用不著的太空軌道,仍然會圍繞著地球。

4. 主動清理

2016 年 6 月 25 日中國「長徵七號」成功發射,一臺名為「遨龍一號」的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一同進入太空,被譽為「太空清道夫」,可以用機械臂抓取衛星和太空碎片,帶入大氣層燒毀。

除了用機械臂抓取,還有噴射網捕獲失效衛星,雷射射擊失效衛星等方法。可以這樣說,「保守療法」仍佔多數,主動治療手段也越來越多。

前進!前進!前進!

俄國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說過:「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能永遠生活在搖籃裡。」

隨著社會進步,人類享受著地球搖籃保護時,也面臨著部分資源短缺的境地,生產力和生產水平的提升總是受限於人類文明的發展客觀進程,不斷催生不可調和的資源矛盾,最終走向經濟危機甚至戰爭。

如果我們能進一步探索和開發太空資源,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或解決這種「地球病」。發射衛星是人類真正走入太空的第一步,無數個紀元以後,必將被新人類載入史冊。

只是當人類真正打算移民到太空另一顆星球時,如果那些漂浮在地球上空的成千上萬顆的失效衛星,變成了人類徵戰太空的最大絆腳石,那就太黑色幽默了。

無論是探索太空,還是清理太空垃圾,我們的選擇只有一個:前進,前進,前進!

相關焦點

  • 計劃發送 42000 顆衛星的星鏈計劃,可能已有 3% 失效變成太空垃圾
    01 馬斯克的星鏈衛星,科學家說約 3% 失效了 SpaceX 的星鏈計劃自誕生之初就引起了超高關注,熱度一直不減,不僅因為這項計劃的「大膽」屬性,還因為它預計發射的衛星總數量達到了一個驚人的數字:42000 顆。
  • 計劃發送42000顆衛星的星鏈計劃 可能已有3%失效變成太空垃圾
    馬斯克的星鏈衛星,科學家說約3%失效了SpaceX的星鏈計劃自誕生之初就引起了超高關注,熱度一直不減,不僅因為這項計劃的大膽屬性,還因為它預計發射的衛星總數量達到了一個驚人的數字:42000顆。▲圖片來自:NASA(Unsplash)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學中心的天文學家喬納森·麥克道爾對照了SpaceX和美國政府的數據後,推測目前已發射上天的800多顆星鏈衛星中,有大約3%可能已經失效,失效的衛星「可能已經解體或墜入大氣層燃燒」。3%的低故障率,為什麼還會引人擔憂?
  • 馬斯克的星鏈衛星,科學家說約 3% 失效了
    :42000 顆。800 多顆星鏈衛星中,有大約 3% 可能已經失效,失效的衛星「可能已經解體或墜入大氣層燃燒」。如果按 3% 的故障率推算,42000 顆衛星中大約會有 1260 顆失效,如果按 1% 的故障率算,這個數字為 420 顆。
  • SpaceX「星鏈」衛星已有3%報廢成太空垃圾
    鞭牛士 10月17日消息,據網易科技消息,日前,哈佛大學-史密森尼天體物理學中心天文學家喬納森·麥克道威爾(Jonathan McDowell)表示,在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為打造「星鏈>」衛星網際網路而發射升空的衛星中,只有97%的衛星推進器還在起作用。
  • SpaceX星鏈計劃帶來天文學災難:42000顆虛假星光 近地軌道擁堵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鋼鐵俠」的原型埃隆·馬斯克提出了「星鏈計劃」,通過發射12000顆衛星到近地軌道由三層構成的衛星網絡,這三層分別位於距離地面340千米(7500顆)、550千米(1584顆)和1150千米(2825顆)的軌道上。
  • 一次發射60枚衛星!馬斯克「星鏈」計劃會顛覆5G嗎?
    2020年4月22日,馬斯克旗下SpaceX公司發射獵鷹9號火箭(Falcon 9),成功將計劃以來第七批60顆衛星送上太空。星鏈(Starlink)發射衛星總數已達到422顆,而計劃最終要發射42000顆。
  • 美國SpaceX已部署近600顆「星鏈」衛星 卻存在五大局限
    到目前為止,通過10次發射, Spacex已經實現成功部署總共595顆「星鏈」衛星(其中2顆失效),成為全球最大的商業衛星網絡擁有者,據估計將在2020年末期為美國和加拿大客戶提供在軌應用服務,2021年再將服務區域擴大到全球其他地區。星鏈計劃作為低軌衛星星座,最終目標是形成一個低成本、全覆蓋的天基全球通訊系統,也計劃向科研組織和軍方提供衛星服務。
  • SpaceX星鏈:首批60顆衛星,3顆失聯,5顆計劃墜毀
    美國SpaceX發射的首批星鏈網際網路衛星,已經在太空工作了較長時間,目前60顆衛星中,只有3顆失聯,其餘衛星都在正常工作。首批60顆衛星在發射成功後,全部衛星都可以正常通信,然而在衛星繞地球飛行時,3顆衛星的信號中斷,最終徹底失去聯繫,這3顆衛星會不斷受到地球重力影響,最終墜回地球。
  • 地球總共才幾千顆衛星,為什麼馬斯克spaceX星鏈計劃能有4萬多顆
    從1957年,前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上天以來,全球發射的人造衛星總計大約6600顆,而馬斯克SpaceX公司的星鏈計劃將達到42000顆,是近60年來的人造衛星數量總和的7倍。那麼,什麼是星鏈計劃?有什麼用途?對中國航天及5G會有什麼影響呢?
  • 馬斯克用42000顆衛星打造的是網際網路還是太空包圍網?
    馬斯克和「星鏈計劃」便是其中之一。它設想向距離地面781公裡的低軌道發射66顆通信衛星組成網絡,使行動電話可以打到全球的任何一個角落。由於這個計劃過於超前,在總共發射了77顆衛星之後,「銥星」計劃宣告破產。
  • 星鏈:42000顆被送上太空的小型衛星是否會釀成太空版的「911」?
    ,並且下一步的計劃是在未來的十年裡,繼續發射四萬多顆衛星,組成星鏈衛星網,雄心勃勃的聲稱要為全世界每個角落都覆蓋網絡,這就是馬斯克的「星鏈計劃」。誠然,這些計劃成功實施後,一定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各個方面有所影響——無論是更加便捷的網際網路服務(或是更高的資費?)?還是對天氣變化和大氣洋流的監測,亦或是對定位服務的更加精準,這些都還是未知數,也有天文學界對於星鏈衛星影響天文觀測的質疑和斥責,在眾多支持、質疑和爭議的亂象背後,一個更加可怕的威脅引發了廣泛關注——來自黑客的勒索。
  • 星鏈計劃又出新消息,第十四次發射任務完成,星鏈計劃又進一步
    馬斯克的這個星鏈計劃從提出到現在已經發射了將近800顆的衛星了,星鏈計劃的範圍一再擴大,為了提高覆蓋範圍計劃至少發射12000顆衛星,甚至馬斯克的野心不止於此他已經申請並獲得了42000顆衛星發射的資格了。
  • 馬斯克的星鏈衛星已成太空垃圾,國家探索太空已受限
    近日,馬斯克旗下Spacex的星鏈計劃被天文學家投訴,原因是巨大的發射量造成太空垃圾巨增,倘若這些失效的衛星擠佔了軌道,那麼對其他國家探索太空會有很大阻礙,對於整個地球來說也會有極大的危機。1.故障的衛星何去何從據顯示,Spacex計劃製造1.2萬顆衛星,從而在太空和地球之間搭建星鏈,用於為全球網際網路服務。而在這龐大的衛星數量背後,如今卻被曝出存在著3%的故障率。雖然McDowell教授表示3%的故障率不是很高,但如果故障率一直得不到完善和有效的解決,那麼這對於整個太空來說,也即將成為極大的安全隱患。
  • 26顆衛星報廢,星鏈損失慘重,重振美航天靠他?
    SpaceX「星鏈」衛星已有3%報廢成太空垃圾也就是說,SpaceX的星鏈網絡中大約有3%的衛星似乎已經失效,它們太空中隨意漂浮,或許會威脅其他在軌衛星或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到目前為止,SpaceX已經發射了大約775顆「星鏈」網際網路衛星,整個衛星網絡計劃最終發射42000顆衛星。
  • 馬斯克的「星鏈」衛星為什麼會墜毀?
    Starlink-32就是一顆衛星,只不過在焚燒之前它就已經解體,因此我們看到的是四個亮點。在Starlink-32墜毀之前,也有多顆星鏈衛星脫離軌道,並且至今已經有多達31顆星鏈衛星墜入大氣層。這些衛星中的絕大多數都是2019年發射,從這個角度說「集體進入大氣層」也對。
  • SpaceX的「星鏈」正在失效,馬斯克真的不打算管管?
    從2015年1月對外公布計劃,到2019年5月23日「獵鷹9號」火箭成功將首批60顆星鏈衛星送入太空,可以說一直很受關注。「失效」是指這些星鏈衛星不再受到地面指令控制、也無法變軌。3%的故障率其實不算高,但SpaceX的衛星基數龐大,如果不處理會出大問題。
  • SpaceX衛星已經有3%發生了故障,影響太空安全
    馬斯克的SpaceX正計劃將數萬顆小衛星發射到地球軌道之中,可以實現覆蓋整個地球表面,同時價格便宜的高速網際網路,這個計劃被稱作星鏈計劃(starlink)。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的天文學家喬納森•麥克道威爾收集的數據顯示,到目前為止,這些衛星中的3%,也就是大約23顆可能已經發生了故障。23顆可能目前為止還不算多,但星鏈計劃所需的衛星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量。
  • SpaceX計劃發射1584顆低軌衛星 距地高度僅550公裡
    「星鏈」目前計劃打造1584顆低軌衛星組成的星座,距地高度550公裡,比原定計劃的軌道要低500多公裡。星鏈是SpaceX推出的一項構建低地球軌道衛星群計劃,提供覆蓋全球的高速網際網路接入服務。目前,其計劃在距離地球表面僅550公裡的軌道上放置1,584顆衛星,約佔該公司計劃發射的4,409顆衛星的三分之一。相比之下,許多通信衛星運行軌道的離地高度是其兩倍以上,而同步軌道衛星離地高度是星鏈的20倍以上(約36,000英裡)。
  • 失聯50年的衛星突然「復活」,還向地球發送信號,是誰在操控?
    失聯50年的衛星突然「復活」,還向地球發送信號,是誰在操控它呢?奇怪信號引起各大無線電愛好者的關注,根據信息確認之後發現這條信號正是美國1965年發射升空的名叫LES1的衛星,它是由MIT製造,但是由於一個電路的錯誤導致它無法脫離圓形軌道,最終在1967年停止「生命活動」,從此和地球失去聯繫。
  • SpaceX今日將進行新一輪星鏈衛星發射任務 將第16批Starlink衛星送...
    SpaceX 今日(當地時間 11 月 22 日星期日)將進行新一輪的星鏈衛星發射任務,將第 16 批 Starlink 衛星送入軌道。   計劃於美東部時間晚上 9:56 (北京時間上午 10:56)在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的 40 號航天發射場 (SLC-40)發射 60 顆 「星鏈」衛星,目前推測成行的概率為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