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問世很多年,為我們做了什麼?

2020-12-01 SCI醫學科研

近期世界多款在研究COVID-19疫苗捷報頻傳,有些疫苗的有效性高達90%,疫苗對於人類而言,是保衛自身健康,應對病毒侵染的盾牌和利劍。如早已滅絕的天花病毒、幾近滅絕的脊髓炎灰質炎病毒野毒株,都是因為疫苗的出現而銷聲匿跡。人們對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信任度一直在上升。

但是,他們也對某些COVID-19疫苗的競賽可能引發更多的猶豫表示了擔憂。

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的Heidi Larson教授在今年的WIRED Health:Tech會議上發表講話時指出:「由於超不確定性以及對COVID的信任和不信任的整個環境疫苗,有些團體聚集在一起抵制即將到來的疫苗接種。

現在許多人可能想知道為什麼研究人員如此熱衷於疫苗-以及疫苗是否真的在公共衛生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人類與疾病鬥爭的歷史源遠流長,在這段歷史中,疫苗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幾個世紀以來,憑藉著疫苗的幫助,威脅我們生命的許多疾病得以預防或根治。在人類與傳染鬥智鬥勇的過程中,我國古代中醫早已總結出一些防禦傳染病的思想和經驗。如東晉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記載「療狂犬咬人方,乃殺所咬犬,取腦傅之,後不復發。」人們把「瘋狗」的腦漿敷在被咬者的傷口處,用來預防被咬者「發瘋」(患狂犬病)。

早在1500年代,中國和印度的醫生就開始接種天花病毒。

中國在1600年代的一些記載表明,醫生嘗試通過將天花患者皮疹上結的痂碾碎成粉末並通過一根銀管將其吹入患者的鼻子中來進行接種。

在歐洲,瑪麗·沃特利·蒙塔古夫人(Mary Wortley Montagu)於18世紀初引入並普及了針對天花的接種方法,這種方法被稱為「變色」。

Wortley Montagu夫人是英國駐奧斯曼帝國大使的妻子。從1716年至1718年,她在歐洲旅行到今天的伊斯坦堡君士坦丁堡,在那裡她學習了接種天花病毒的疫苗。

疫苗的有效性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君士坦丁堡遞交了自己的兒子接種天花病毒的疫苗,並繼續倡導她返回英國後接受該程序。

Wortley Montagu夫人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讚揚了這一程序:

「天花如此致命,在我們中間如此普遍,在這裡,移植技術的發明完全無害,這是奧斯曼帝國(Ottomans)賦予它的術語。每年秋天都有一群老婦做生意。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進行這項手術……沒有任何人在其中死亡的例子。您可能會相信我對實驗的安全性感到滿意。」

根除天花

之後,當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Edward Jenner)開始嘗試用不同的方式接種天花時,「疫苗」一詞開始流行。

在1796年,詹納發現暴露人少量的牛痘病毒的,所謂的「牛痘」或「疫苗病毒,」比他們暴露在天花病毒感染人更安全。牛痘病毒也可以有效預防天花。

因此,接種「疫苗病毒」最終成為我們今天使用的總稱:疫苗接種。

考慮到天花已經造成了數百年的災難性影響,這一發現對於全世界的公共醫療而言確實是一場革命。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天花稱為「人類已知的最具破壞力的疾病之一」,因為它在約3000年的時間裡在世界範圍內造成了數百萬人死亡。

得益於全球一致的疫苗接種計劃,天花於1980年被正式根除。當年的5月8日,第33屆世界衛生大會發表了歷史性聲明:「世界及其所有人民都已擺脫天花而獲得了自由。」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僅在20世紀,天花就終結了約3億人的生命。

麻疹、腮腺炎和風疹的聯合疫苗(MMR)可預防數百萬病例。

世衛組織和世界各地的國家衛生當局也邁出了步伐,以制止其他傳染病的威脅,其中許多傳染病通常在兒童中迅速傳播。

麻疹,腮腺炎和風疹(MMR)是人類中最具傳染性的三種疾病,如果不加檢查,有可能引起流行病。

雖然目前尚不清楚麻疹病毒何時確切開始傳播,但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病毒已經存在了數百年,直到20世紀一直造成數十萬次感染和數千人死亡。

第一種麻疹疫苗是1963年才引入的,1968年改進了版本。

根據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數據,得益於麻疹疫苗的使用,2000年至2018 年間,全球相關死亡人數減少了73%。在此期間,該疫苗預防了2300萬人的死亡。

第一種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於1948年出現,儘管它只能產生針對該病毒的短暫免疫力。一種改進的疫苗出現在1967年,至今仍在使用。

根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的說法,「流行性腮腺炎是疫苗接種前時期軍人暴發的常見原因,[流行性腮腺炎]是無菌性腦膜炎和感音神經性耳聾的最常見原因之一。兒童耳聽神經受損。」

僅在美國,在1967年開始全國疫苗接種計劃之前,每年至少出現186,000例腮腺炎病例。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報告說:「自從[1989年開始採用[兩劑MMR]疫苗接種計劃以來,美國流行性腮腺炎病例減少了99%以上,多數年份僅報導了幾百例。」

第一種風疹疫苗於1969年問世,它是由對麻疹和腮腺炎疫苗有所改進的同一位研究人員開發的:美國微生物學家莫裡斯·希勒曼(Maurice Hilleman)。1979年推出了更安全,更有效的風疹疫苗。

得益於持續的國家疫苗接種計劃,2016年美洲消除了風疹和先天性風疹綜合症。

英國還於2015年消滅了風疹,並於2016年消滅了麻疹。其他國家仍在努力消除這些病毒。

目前,兒童可以接種MMR疫苗,該疫苗可預防所有這三種病毒性疾病。醫療保健提供者分兩次服用,一次在12-15個月大,另一次在4-6歲。

疫苗的不可思議的影響

另一種對世界健康產生重大影響的疫苗是DTP或DTaP疫苗。它可以預防白喉,破傷風和百日咳(百日咳),兒童可以五劑疫苗接種。

白喉會導致呼吸困難,心力衰竭和癱瘓,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會導致死亡。

在疾病導致兒童數百萬死亡之後,白喉疫苗於1920年代首次問世。據報導,僅在1921年,該疾病的病毒白喉棒狀桿菌就造成了206,000例白喉病例和15,520例相關死亡。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稱,由於廣泛的疫苗接種,全球病例已降至最低,白喉在美國幾乎「聞所未聞」 。

破傷風(又稱鎖緊頜)通常會引起痙攣和下頜肌肉收緊,這可能會導致進一步的健康問題。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觀察到,自從1940年代兒童免疫破傷風普及以來,病例數一直穩定下降。

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報告稱:「近年來,死亡病例比率從30%下降到大約10%,並補充說:「 2009年報告的歷史最低水平是18例(每10萬例0.01例)。」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博德特氏菌引起的,它可以引起各個年齡段的人的嚴重症狀。主要症狀是咳嗽,可能導致呼吸困難。

該病至少在16世紀就存在,在美國,在1940年代開始廣泛免疫之前,每年出現200,000例病例。

從那以後,由於接種疫苗,據報導發病率下降了80%以上。

最終,流感疫苗年復一年地預防了數百例嚴重疾病。根據CDC的最新數據,在2018-2019年間,流感疫苗「預防了估計的58,000例與流感相關的住院」。

流感疫苗還預防了患有慢性病的人的嚴重症狀和事件,這些慢性病例如心臟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說法,「我們現在擁有預防超過20種威脅生命的疾病的疫苗」,以幫助維護每個人的健康權。

研究人員一直在努力增加這一數字,讓每個人免受病痛的侵擾,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

相關焦點

  • 疫苗問世很多年,為我們做了什麼?
    Wortley Montagu夫人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讚揚了這一程序:  「天花如此致命,在我們中間如此普遍,在這裡,移植技術的發明完全無害,這是奧斯曼帝國(Ottomans)賦予它的術語。每年秋天都有一群老婦做生意。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進行這項手術……沒有任何人在其中死亡的例子。您可能會相信我對實驗的安全性感到滿意。」
  • 美國科學家稱愛滋病疫苗可能在2021年問世
    據俄羅斯衛星網12月3日報導,科學家們樂觀地認為,一種針對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即愛滋病)的疫苗可能在2021年問世。目前有三種可能的愛滋病毒疫苗——HVTN 702、Imbokodo和Mosaico——正進入最後的試驗階段。
  • 新冠疫苗即將問世:希望?挑戰?
    英國《經濟學人》周刊11月14日一期發表題為《題:新款新冠肺炎疫苗大有希望 副題:但不要低估讓眾人接種的挑戰》的文章,文章認為儘管新冠疫苗即將問世,但未來幾個月仍很艱難。全文摘編如下:從麻疹病毒1954年被成功分離,到麻疹疫苗獲批,其間過去了9年。
  • 美國公共衛生部:愛滋病疫苗進入最後試驗階段,預計2021年問世!
    三種不同疫苗的試驗即將進入最後階段,可能會在2021年之前問世,這促使專家們對未來保持「樂觀」態度。 兩項試驗的主持人,舊金山公共衛生部Bridge HIV研究計劃主任Susan Buchbinder博士說,這也許是「我們所經歷過的最樂觀的時刻之一」。 她說,即使是部分有效的疫苗也將是「巨大的突破」,並且「確實有能力改變這一流行病的軌跡」。
  • 隨著疫苗的問世,它有望成為第一個可以全面消除的癌症
    我國約有新發病例13萬/年,高峰年齡為40-60歲,宮頸癌的發病年齡呈年輕化趨勢。 好多女性談「癌」色變,一旦得知自己有可能是「癌前病變」時,更是花容失色,膽戰心驚,整天渾渾噩噩的不知所措,本期節目我們就來談談:遠離宮頸癌,讓女性更健康。
  • 新冠疫苗問世不是終極解決方案,首批疫苗有望解決哪些問題?
    而這可能會影響我們實現「回到疫情前」這一目標。目前比較公認的首要原則是優先為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人群,以及感染風險高或維持社會基本運轉、影響廣泛的人群(比如一線醫護人員、教師等群體)提供疫苗。考慮到疫苗效果、免疫效果持續時間、疫苗覆蓋率等種種因素,新冠疫苗問世後的作用,可能至少不是立竿見影的群體免疫。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更綜合考慮疫苗的應用。
  • 全球搶購「疫苗瓶」!小玻璃瓶成新冠疫苗問世一大瓶頸
    全球搶購「疫苗瓶」!小玻璃瓶成新冠疫苗問世一大瓶頸 時間:2020年11月30日 07:10:34&nbsp中財網   原標題:緊缺!全球搶購「疫苗瓶」!小玻璃瓶成新冠疫苗問世一大「瓶頸」!疫苗運輸也迎大考,「世紀使命」怎麼破局?  隨著多國製藥公司研發的新冠疫苗進入後期試驗階段,各國開始準備接種計劃。不過疫苗研發成功只是萬裡長徵第一步,一劑疫苗,從實驗室到最終的人體接種,還將歷經重重挑戰。即便解決了研發、大批量生產的問題,與之息息相關的上下遊產業鏈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 贈書 | 疫苗問世:一場科學競爭和無畏的疫苗「小白鼠」
    今天,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疫苗的問世,文末還有福利哦~在傳奇人物路易·巴斯德領導的法國科學家,與較為年輕的科赫帶領的德國科學團隊之間,曾有一場白熱化的競爭。科赫和貝林領導下的德國科研團隊率先使用抗毒素和被動免疫療法,而法國人則致力於研發新一代的主動免疫療法——用我們更加熟悉的詞來說就是疫苗。最後,國家民族感情上的對立加上不同的語言、各異的科學理念,反而促使雙方都為全世界和後世的福祉做出了各自的貢獻。
  • 美媒:新冠病毒關鍵分子結構圖問世 為疫苗研發鋪平道路
    參考消息網2月22日報導美媒稱,全世界的研究人員都在競相研發潛在的疫苗和藥物來對抗新型冠狀病毒。新研究結果顯示,目前一組研究人員已經弄清這種病毒用以入侵人類細胞的一種關鍵蛋白質的分子結構,從而可能為疫苗的研發開啟了大門。
  • 新冠疫情:疫苗問世在望 六大問題有答案
    美國輝瑞集團董事zhang長布爾拉博士(Dr Albert Bourla)表示,新疫苗問世是人類終結這次全球疫情危機努力「急需的一次突破」。BioNTech創始人之一,撒辛教授(Prof Ugur Sahin)形容疫苗是一個「裡程碑」。
  • 塑料能為新冠疫苗做什麼?
    塑料與新冠疫苗雖然目前仍處於早期階段,但本周有關COVID-19疫苗進展的消息已成為一線曙光。現在,讓我們把這束光照耀到塑料對推進疫苗廣泛使用可能發揮的作用上。我們的姊妹刊《聚氨酯技術國際版》有這樣一則報導:德國Mecotec公司推出了一種移動式運輸容器,可維持疫苗準備分發後所需的極端低溫,以保證疫苗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的安全。
  • 阿斯利康疫苗成功引發「免疫應答」年底前問世可能性上升
    英國製藥巨頭阿斯利康周一稱,其與牛津大學共同研發中的AZD1222新冠疫苗已對老年人和年輕人產生了類似的「強大免疫應答」,這使得疫苗年底前問世的可能性進一步上升。尤其是,試驗表明疫苗可在老年人體內誘導產生抗體和T細胞兩種形式的免疫反應,這一感染新冠病毒的最高風險人群有望在疫苗問世後,獲得更有效的保護。阿斯利康表示,老年人對疫苗的不良反應也較低。
  • 疫苗:我們離完善的疫苗還有多遠?
    如果把完善的疫苗定義為安全、有效和長期保護,這就相當於是在問三個問題:當前研發的疫苗安全不安全?能不能100%預防新冠?幾個月後病毒突變了,疫苗還管用嗎?問題一:當前研發的疫苗安全不安全?其實,不要說新冠疫苗,任何疫苗都做不到100%預防。比如流感疫苗,在大規模統計中,注射後大約可以降低40%-50%患流感的概率。所以有些人即便注射了,那年冬天還是會得流感。
  • 國產HPV疫苗和進口疫苗相比有什麼優勢?
    HPV疫苗作為「世界上第一支可以預防癌症」的疫苗受到大家的廣泛關注。2020年1月,我國首個國產HPV疫苗於日前獲批上市,4月,國產HPV疫苗正式上市,5月可預約接種。整個事件流程歷經18年,我國成為了繼美國、英國之後的世界第三個實現HPV疫苗自主供應的國家。
  • 一文讀懂,新冠疫苗到底還要多久才能問世
    減毒活疫苗,將野馬馴化為坐騎這種疫苗我們並不陌生,預防脊髓灰質炎的糖丸就是一種減毒活疫苗。顧名思義,活疫苗指的是疫苗用了活性的病毒,不過經過了改造,毒性減弱,通常沒有致病性。而且如果載體是能感染人的病毒,比如麻疹、流感、腺病毒,都可能因為接種者本來就有抗體,影響疫苗的保護效果。腺病毒載體是最常用的病毒載體之一。本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生以後,國內外以腺病毒為載體開發針對性疫苗的研究團隊很多,如強生旗下楊森製藥,國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康希諾團隊、廣東省科技廳、浙江省科技廳、清華大學團隊、天津大學團隊等。
  • 新冠疫苗問世仍有諸多挑戰,「最後一公裡」是因為...
    新冠疫苗問世仍有諸多挑戰,「最後一公裡」是因為...>在美國馬塞諸塞州,馬克和他的團隊正在加緊為疫苗廠商生產乾冰。國際航空運輸協會執行長朱尼亞克稱其為全球航空貨運業的「世紀使命」,據國際航協估算,如果按照全球75億人每人一劑新冠疫苗來算,需要8000架次滿載的波音747貨機立即行動起來,才能滿足運力。另外,一些國家的基礎設施、衛生水平等也比較落後,如何保證疫苗的安全運輸和接種也是一個難題。
  • 我國自主研發的愛滋疫苗或將問世 招募百名志願者
    研究使用的愛滋病疫苗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聯合研製。據悉,這也是世界上首個開展II期臨床試驗的複製型病毒載體愛滋病疫苗。此次臨床試驗,佑安醫院計劃招募104名志願者,浙大一院計劃招募56名志願者,試驗周期根據個人情況最短為88周,最長為112周。試驗獲得的信息將助於愛滋病疫苗的研發,使處於愛滋病威脅下的人群受益。
  • 分析:SARS疫苗困在哪裡
    「但是我努力要做,不能沒錢就不做了,因為這是個有意義的課題。」黃文林說,「SARS能否再來,以什麼樣的方式來,何時何地,有多大範圍,它的流行規律,都是未知數,我們如果能夠把疫苗搞出來,對人類對社會發展都是大的貢獻。」
  • 疫苗:我們如何製造它們?它們如何工作?為什麼我們需要它們?
    另一個重要的裡程碑是流感疫苗的開發。流行性感冒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但其病因尚不明了,即使在1918年的大流行期間,全世界大約有1億人喪生,但人們是否死於細菌或其他病原體尚不清楚。1933年,這種病毒導致了我們現在所稱的類似流感的症狀,不久之後,又研製出了第一種流感疫苗。
  • SP Lyostar3凍幹機,一起為疫苗研發做貢獻!
    2020年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我們正常的生活腳步,如果說口罩是我們短期內的關注焦點,疫苗則是防身的長期希望。抗病毒藥物或疫苗研究與其他疾病藥物一樣,研發並不難,但是需要長時間、高投入,也面臨各種各樣預料得到和預料不到的技術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