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前傳感器的技術革命

2021-01-17 OFweek維科網

  波前傳感器(波前分析儀)是自適應光學系統最重要的組成部件之一,決定了自適應光學系統最終的調製結果。同時波前探測器在雷射、天文、顯微、眼科等複雜自適應光學系統的波前像差檢測,虹膜定位像差引導,大口徑高精度光學元器件檢測,平行光管/望遠鏡系統的檢測與裝調,紅外、近紅外探測,雷射光束性能、波前像差、M^2、強度的檢測,高精密光學元器件表面質量的檢測等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法國PHASICS公司研發團隊,突破傳統技術的壁壘,成功研發出了世界上解析度最高的四波剪切幹涉技術波前探測器。本文簡單介紹了波前傳感器的原理和典型應用,以及四波剪切幹涉技術原理,比較了剪切幹涉技術的波前分析儀與傳統哈特曼傳感器的特點。

  引言:

  波前傳感器(Wave Front Sensor),按照其技術發展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00年德國科學家哈特曼採用挖孔的光闌技術製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可以用於檢測波前的傳感器。第二階段,1971年R.K.Shack採用為透鏡陣列研發成功了精度更高的夏克-哈特曼波前分析儀。2000年法國Phasics研發團隊採用四波剪切幹涉技術成功研發了基於四波橫向剪切幹涉技術(4-Wave Lateral Shearing Interferometry),該波前探測器具有高解析度(400X300)、高動態範圍(500 um)、消色差、高靈敏度、高相對精度(2nm RMS)、無需校正、體積小、操作簡便等特點。上海昊量光電設備有限公司代理的法國phasics波前相差儀可以實時測量成像系統瞳面波前誤差,然後將這些測量數據轉換成自適光學系統的控制信號,並對成像系統的光學特性進行實時控制,實時校正入射光束波前變形,從而補償又大氣湍流引起的波前畸變,使物鏡得到接近衍射極限的目標像。

  四波剪切幹涉技術原理:

  剪切幹涉技術基本原理是將待檢測的雷射波前分成兩束,其中的一束相對於另一束橫向產生一些錯位,兩束錯位的光波各自保持完整的待測波前信息,相互疊合後,產生幹涉現象,CCD/CMOS相機會接收幹涉圖樣,進行相應的計算分析,從而利用傅立葉變換的相關計算,分析出待測波前的相位分布,以及強度分布等。基於幹涉條紋的疏密度敏感于波前的斜率,因此波前傳感器在探測波前的偏離範圍較傳統的哈特曼傳感器具有更大的優越性。

  波前傳感器的典型應用

  光在傳輸的過程中會經過不同的介質,不同的介質由於其構成物質的分布不均勻,從而導致光的波前產生各種各樣的變化,自適應系統便應運而生。作為自適應系統中重要的一環,波前傳感器的檢測精度,動態範圍等等因素,都制約著自適應系統最終的調製結果。由於剪切幹涉波前分析儀具有解析度高,探測精度高,探測速度快,操作簡便,可直接的三維顯示波前畸變的模式等優點,目前已經得到了廣泛的使用。

  1、自適應光學系統實時波前探測

  在自適應光學系統中利用Phasics波前傳感器檢測到精確的波前畸變信息,反饋給波前校正系統以補償待測波前的畸變,從而可有效的降低湍流應的影響,補償大氣湍流引起的光波相位擾動。

  2、雷射光束性能、波前像差、M^2、強度等的檢測

  雷射光束質量是雷射器的一個重要的技術指標參數,主要是指光束在傳播中橫截面的場強分布及變化,主要的參量包括:光束直徑,傳播模式,遠場發散角,光斑方向漂移等。研究波前相位的畸變是分析雷射裝置中腔鏡變形的主要依據,提高波前性能是提高光束質量的重要手段。

相關焦點

  • 波前傳感器的技術革命-----四波剪切幹涉技術
    本文簡單介紹了波前傳感器的原理和典型應用,以及四波剪切幹涉技術原理,比較了剪切幹涉技術的波前分析儀與傳統哈特曼傳感器的特點。 引 言:波前傳感器(Wave Front Sensor),按照其技術發展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00年德國科學家哈特曼採用挖孔的光闌技術製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可以用於檢測波前的傳感器。
  • 實時測量大氣湍流引起的波前失真 ▏波前傳感器
    法國ALPAO的WFS-VIS &WFS-SWIR是兩款基於Shack-Hartmann原理的波前傳感器,主要用於實時測量大氣湍流引起的波前失真
  • 波前分析儀的技術革命!
    四波剪切幹涉技術原理:  剪切幹涉技術基本原理是將待檢測的雷射波前分成兩束,其中的一束相對於另一束橫向產生一些錯位,兩束錯位的光波各自保持完整的待測波前信息,相互疊合後,產生幹涉現象,CCD/CMOS相機會接收幹涉圖樣,進行相應的計算分析,從而利用傅立葉變換的相關計算,分析出待測波前的相位分布,以及強度分布等。
  • 大視場太陽自適應光學技術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天文聯合基金重點項目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饒長輝研究團隊成功研製國內首套地表層自適應光學(Ground Layer
  • 自適應光學技術助力地球同步軌道星地相干光通信試驗
    近日,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第八研究室雷射通信團隊成功將自適應光學技術應用於地球長期以來,星地鏈路存在的大氣湍流效應造成信號光束波前畸變、光斑彌散、抖動,影響地面信號光能量接收,特別是使相干雷射通信的單模光纖接收尤為困難。
  • 量子力學是物理學的一場革命,例如光的行為像是擴散和連續的波!
    物理學需要一場革命。革命的第一個重大突破性進展是「量子」概念的提出。1900年12月14日,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在德國物理學會的一次研討會上展示了他的研究成果,而這個日子也被廣泛認為是量子理論的誕生之日。當時傳統的觀點認為,與其他形式的能量類似,熱輻射在空間中以波的形式進行傳播。問題在於,波理論無法解釋某些發熱物體的能量輻射現象。
  • 波的幹涉分析
    這種現象叫做波的幹涉。波的幹涉所形成的圖樣叫做幹涉圖樣。一、波的獨立傳播原理---各波源所激發的波可以在同一介質中獨立地傳播,波的幹涉它們相遇後再分開,其傳播情況(頻率、波長、傳播方向、周期等)與未遇時相同,互不幹擾,就好像沒有和其它波相遇一樣;二、位移矢量疊加原理---在它們重疊的區域裡,介質的質點同時參與這幾列波引起的振動,質點的位移等於這幾列波單獨傳播時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 文小剛:量子革命是最不可思議的物理革命—新聞—科學網
    「每一次的大統一,都可認為是物理學的新革命。而每一次新革命都為我們打開了新世界,許多基本概念和看問題的方式會發生變化,隨之描寫世界的語言、數學工具也會發生改變。」 歷史上的物理學革命,充分說明了這一觀點。
  • 氫元素:新能源技術革命的希望?
    共價鍵中,兩個原子共享一個電子,這兩個電子的波函數交疊。而氫鍵中,既有庫倫作用力,又有部分共價鍵的作用。氫鍵不僅能在分子內形成,還能在分子間形成。例如,水分子間的主要結合力就是氫鍵。氫鍵的結構靈活,鍵長鍵角都是可以變化的,如果具備氫鍵形成的條件,固液氣中都會儘可能多地形成氫鍵。儘管氫原子本身量子力學可解、氫鍵的概念已被提出了超過100年,如今關於理解氫鍵的科研工作還在繼續。
  • 李志民:關於第三次技術革命
    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新科學技術革命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為代表,還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這次科技革命被稱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技術革命的主要標誌是電子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的發明,主要包括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革命兩個階段。
  • 科技革命與經濟周期的耦合
    科技革命與經濟周期的耦合關係,發生在世界經濟和國家經濟兩個層次上。在世界經濟層次上,大致有兩個模型可以用來解釋它們的關係:創新周期與經濟長波周期的關係、技術—經濟範式的更迭。在國家經濟層次上,大致可從三個方面來認識它,包括發展浪潮的四階段模型、反經濟周期政策和危機管理政策等。1.
  • 戴錦華:新技術革命正在製造結構性棄民
    身體概念的凸顯和發展要追溯到六十年代▲第二波女性主義(Second-wave feminism)是女性主義者的一場社會運動,最早開始於 1960 年代初的美國,最終波及至整個西方世界和其他地區。從另一個維度來說,其實我們仍然在那場技術革命的過程中,它事實上在六十年代形成了更大的轉折點,標誌就是數碼技術和生物工程。六十年代,技術革命已經經歷了拐點,所有重要的變化在那時已經發生,只不過最早的時候它們更多地服務於冷戰中的軍工產業。這樣的變化發生以後,人類被迫面對一個新的命題,準確地說是發達國家和地區開始面對被名之以「後人類」的問題。
  • 聲表面波(SAW)技術傳感器
    本文來自:傳感技術由傳感器技術編輯整理
  • 薛其坤:第二次量子技術革命真的來了
    在9月22日2020創新之源大會上,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在主題演講中深度剖析了未來的量子技術。他認為,第二次量子技術革命真的來了。薛其坤介紹,資訊時代的關鍵核心技術,如電晶體、雷射、硬碟、GPS等,都是通過人事量子規律發展起來的,是量子物理的被動應用。
  • 超濾技術是飲用水深度處理的一場革命
    「超濾給飲用水帶來的革命一百年後的今天,我相信超濾給飲用水深度處理帶來的革命,可以和它相媲美的。」中荷水務投資集團副總裁王同春充滿信心地說。4月1日下午,在2008城市水業戰略論壇中,他以「超濾膜組合工藝技術及其大規模飲用水處理應用案例」為主題進行了發言。王同春博士將超濾和一百年前的砂濾技術進行了對比,他認為超濾以及它的組合工藝對飲用水深度處理來說,會帶來一場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