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明進題注常包帕:
總註:這組苗裝的傳說與題注,以前曾給花垣視窗發過,此是作些文圖調整。
苗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富鬥爭生存史、居住最分散民族的典型代表。苗族服飾文化與自身民族緊密關聯,不單體現在穿著方面,而且常以人文教育傳說的形式,給苗族群眾生活進行倫理道德的啟迪,服務於苗族的生存發展,組成苗族獨特的服飾文化認同,成為意識崇尚及上層建築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使苗族及苗族服飾在當今文明社會仍佔有重要地位。
由於苗族遠古就出現了巫、史、卜、賨、醫的分工,社會意識的組成是立體多向的運動形態。特別是苗族的司史「巴江嘟」,在升華為司事歷史觀念、道德禮儀的同時,各地都有司事具體的人文倫理教育的尊老,善於以具體的事象傳說,告誡苗民子嗣行事為人。他們注意結合服飾領域的素材對民眾施教,形成大量服飾文化富有哲理的生動故事。
分註:湘西及其花垣又屬於「五溪」地區的腹地。這裡的服飾文化神秘厚重,人們雖能看到其中的很多表象,但不一定知道它的根源。正如這方水土在《史記》就有記載,可是各水系、地名具體居於何處?至今也無法查考。然而「五溪」中的武溪和酉溪源頭,都是花垣這裡的「蓮臺山」山脈,自然就是這麼有趣:一脈發兩溪。我們知道,濮人的後裔南蠻喜歡戴帕子,湘西的苗家姑娘、老年男子,至今還愛戴色彩式樣眾多的頭帕,不像古代中原人講究戴帽子,其「謎底」就在於自身的歷史時尚。
就是到民國以後,人們走進這個地區,都會見到男子和婦女頭上戴的帕子,有紅的、有花的、有青的、有黑的,色彩絢麗。式樣高低平扁、古怪離奇。歸納起來,有紅圈帕、花桶帕、青桶帕、黑臺層帕、白臺層帕。奇特的有黑人字帕、花人字帕、白人字帕、幹欄人字帕。最離奇的是花、黑重桶帕,它內層是苗族婦女自己織的斑布桶帕,戴得高高的,活像一隻花水桶!加上外面又套一層黑絲帕,有如一隻大黑水桶內套一隻花水桶!兩頭還露出「斑布」花紋來。這種帕子中間空心,可放十來斤花生,也可裝千顆板慄!就像朝鮮姑娘頭上頂著個頂罐一樣高。她們走路也要硬著頸項,支持著桶帕的平衡,不致過大擺幅,確保身子正常行跑。
龍炳文講述常包帕:
外人看到苗女頭帕的特殊裝飾,難免暗自嘆息她們太落後,責怪這些怪帕難看、累贅。為什麼她們不願戴市場出售的時髦便捷女帽?硬要活活地戴帕受「罪」呢?而當我們仔細觀察,深入研究她們的心理狀態,以及形成這種心理狀態的特殊歷史條件,我們也就不會這樣淺薄地去責怪她們,甚至會同情她們,敬佩她們的民族氣節!
從現在的老年男子、婦女頭帕可以看出,這裡組成民族的氏族成份多。譬如戴紅帕的,代表他們是濮人的後裔六蠻。他們最早養蠶抽絲,最早開採使用硃砂,是個尚紅的族群。後來由於歷代封建王朝把硃砂掠奪去了,禁止他們用硃砂染布、染帕,逼得他們不得不戴黑絲帕,只有「巴代」仍保持戴紅帕的習俗。對這部分人,明、清以來的漢籍稱做「紅苗」。
而戴花帕的,代表他們是濮人後裔六蠻中的鑿齒民。他們的祖先僚人,是我國首先紡織蜀布和花斑布,也是最早從事染色業的民族。這部分人,在明、清的漢籍裡稱做「花苗」。
戴青帕的,說明他們是熊鬻後裔九夷的子孫,是我國最早發現蘭靛和首先運用蘭靛從事染色的鼻祖,也是中國蠟染的首創氏族。這些人,明、清朝代的漢籍稱做「青苗」。
一些戴黑帕的,是北上中原與華人結合的濮人後裔盤瓠蠻。正因他們北上與帝嚳聯姻,成為歷代封建王朝徵伐濮人後裔的馬前卒,以化香葉和黑質土做染色,是黑色染色業的首創氏族。他們是濮人後裔中的貴族,濮語稱做「熊怪」,意思是「官宦世家」。這部分人在湘西苗族地區,明、清以來的漢籍稱做「黑苗」。
還有戴白帕的,代表他們是楚人(漢史稱太昊)後裔,是濮人後裔中最早北上的一支。他們首先利用野生纖維作衣裳的氏族,馴化社樹種植出了薴麻,並首先紡織出麻布,人們才開始穿到麻布衣。這部分人在黃河流域稱人夷,留在長江流域稱苴人或賨人。他們後又遷徙回湘西,苗語稱為「仡軻」,今用漢字姓麻,便是這一宗族的主要支系。原來他們以戴白帕紀念祖先為榮,明、清的漢籍稱做「白苗」。
培植出麻發明麻布是苗族生活重要的歷史貢獻,如今在湘西苗族中,一般年長的父、母或父母去世的後人,都堅持要戴白帕。這已超出了「白苗」單一支族的自我敬祖觀念,形成苗族全族尊宗敬祖的高尚意志。有關湘西苗家喪事行孝時的「披麻戴孝」就更不用說了。
這些濮人後裔和三苗後裔結合,組成了苗蠻集團,退居長江流域,最後到達湘西。解放初共產黨在這裡領導人民建立湘西苗族自治州,造就了這個五花十色的氏族,開啟了以吳、龍、廖、石、麻「五宗六族」為主體的湘西苗族新的生活。所以這裡苗族婦女、男士所戴不同種類的頭帕,它的謎底是頭帕記錄湘西、特別是湘西花垣民族的氏族組成史。數千百年來,苗族沒有忘記自己祖先對人類的貢獻,把祖先的功勞都戴在頭上,向人們宣告她們是有光輝歷史的民族。經歷了千百年的艱苦歷程,沒有被歷代封建王朝所屈服而拋棄她們的頭帕,沒有拋棄她們祖先的「功勞」。苗族頭帕——這是多麼富有歷史意義和高尚氣節表現啊!
花垣苗族之所以不願拋棄頭帕,當然還有其他原因,其中重要的是有實用價值。頭帕不但耐用,還能裝飾出各式各樣出奇的帕式來,美化了生活,增加飾趣,有它各自獨特的美觀。頭帕還特別起到保護頭腦,增加溫暖的作用。再說女人們習慣編發、髽髻,帕子裹住了頭髮的髮辮,既固定了頭帕不易脫落,也保護了頭髮。此外,在特定的環境下,帕子還可以武器,當「繩索」,供爬樹爬巖作「引繩」之用; 可以用來捆東西,也可以作越澗跳溪的「摔繩」。傳說苗蠻集團從洞庭湖遷徙到湘西、上花垣的時候,頭帕就曾經起到「引繩」的作用,幫助祖先爬巖上山,匯聚到這裡開闢新天地,也是人們捨不得丟掉帕子的原因之一。如今這裡的姑娘一滿「童限」,媽媽就要教她養蠶、抽絲、織布、繡花、做衣裳、戴頭帕,同時也要向姑娘講述這些戴帕的根源。
(龍炳文整理 麻明進校注)
來源:苗疆拾趣
·END·
監製/角角
主編/瑪瑪
編輯/唐老鴨 李艾家 石群方
審核/青葉膽 殤心
更多資訊
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