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算結果顯示,北上廣深表現亮眼,除此之外,一些城市也憑藉著突出的優勢脫穎而出。下文對北京、瀋陽、南京、合肥、成都進行分析。
北京領跑智慧城市發展潛力榜
在50城中,北京領跑智慧城市發展潛力榜。在政策、創新、企業、資本和ICT等其他各維度得分均較高,唯獨人才維度上得分較弱,這與其近年來人才流動趨勢有關。雖則如此,從城市的人才整體儲備量上看,北京依然是全國人才最大的蓄水池之一。
北京每百萬人擁有數位技術初創企業數量最多,達到124.84家,2014-2018年,新增數位技術企業數北京的數量最多,達到2710家,佔50城5年累計新增數位技術初創企業總數的33.82%。
網際網路科技上市企業數量最多的也是北京,達到108家,佔到了50城總量的三分之一。數位技術初創企業的融資維度上,北京依舊以絕對的優勢位列第一,超越580億元。北京能夠達到如此巨大的融資規模,與其當地部分企業的巨大融資有關,比如北京有小米(上市前融資)、今日頭條等企業。
瀋陽,老牌工業基地的創新升級
根據50城智慧城市發展潛力榜,瀋陽排名第十八。瀋陽在企業、人才、資本和創新上表現平平,但其優勢突出體現在政策支持力度高。在政策維度評測得分中,瀋陽超越北京、上海、廣州,位居第二名,堪稱黑馬。與同為東北的大連、哈爾濱、長春相比,瀋陽的表現較為優異。
瀋陽在近5年出臺了多項數位技術政策,政策制定緊跟主流趨勢,支持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
在絕大多數城市的戰略規劃不具有前瞻性,時間跨度上以3年或5年為主,缺乏明晰的短期規劃和具有可持續性的長期戰略的情況之下,瀋陽建立了超過10年期的智慧城市相關規劃,智慧城市政策遠近結合、持續發展。
《瀋陽市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划行動計劃(2018-2030年)》,以十三年作為行動周期,同時又將計劃拆解,出臺《瀋陽市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按照不同時間段提出不同的建設重點與目標。
南京、合肥——長三角的創新雙星
在50城智慧城市發展潛力榜,南京排名第六,合肥的成功躋身十強,這兩地在創新維度上得分都較高。
無論是數位技術專利的總量、每百萬人數位技術專利數或是每億元數位技術專利數上,兩地表現都強勁;甚至於從全國50城排名來看,南京和合肥的實力也不俗。
放眼長三角地區,雖然上海在數位技術專利申請總量上超過合肥、南京,但從每百萬人數位技術專利擁有量及每億元GDP專利生產量上看,則是南京、合肥更勝一籌。即使是從全國50城的排名來看,在數字專利總量上看,合肥在50城中排名第8名;南京在每百萬人數位技術專利擁有量上名位第3,合肥排名第4,而合肥則在每億元GDP專利生產量上名位第2位。可見兩地在創新上的實力。
南京在數位技術專利上,有別於長三角另外幾個城市的特徵在於,個人和院校研究機構的佔比更高,兩者專利佔比達54%以上,企業專利僅佔比為45.06%。合肥與南京相似,只是比例上不及南京。
成都,網際網路科技人才需求不輸北上深
作為最近幾年中西部崛起的城市代表,成都在智慧城市潛力榜上排名第七,不僅在GDP增速上位列全國前列,在網際網路/數字領域的發展也表現不弱。
突破公眾對北上廣深一線大城市的固有思維,成都以專利數量3629躋身第四名,成為此次創新專利領域的黑馬。成都的專利總量,在2017-2018兩年間達到1321件,較重慶與西安之和還多。
從擁有專利的主體結構上看,成都以企業為主,佔比超過75%,重慶、西安則以院校及機構為主。數位技術相關專利發明申請數量的差異,也反映在數位技術初創企業上。成都在數位技術創業活躍度上遠高於另外兩個城市,在每百萬人擁有的數位技術企業數量上,成都得分優於相鄰的重慶。
在網際網路科技企業招聘崗位數量上,北京、上海及深圳位列前三名,緊隨其後的城市分別為廣州、成都。
成都網際網路科技崗位招聘數超過1萬個,就此來看,成都這幾年在網際網路科技領域的崛起並非完全沒有基礎。源源不斷的人才輸入與旺盛的招聘需求,成為其網際網路科技崛起的重要支撐。
新京報記者 範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