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華為企業BG全球智慧城市業務部總裁鄭志彬:建設古羅馬式智慧...

2020-11-23 雷鋒網

雷鋒網按:7 月 12 日-7 月 14 日,2019 第四屆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峰會(CCF-GAIR 2019)於深圳正式召開。峰會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雷鋒網、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承辦,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協辦,得到了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指導,是國內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學術界、工業界及投資界三大領域的頂級交流博覽盛會,旨在打造國內人工智慧領域極具實力的跨界交流合作平臺。

歷次技術的更新迭代都一步步貼近人們對智慧城市的構想,當人工智慧、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擺上臺桌,智慧城市開始二次進化。

華為企業BG全球智慧城市業務部總裁 鄭志彬

在7月14日舉辦的智慧城市分論壇上,華為企業BG全球智慧城市業務部總裁鄭志彬博士發表了《城市數字平臺,引領智慧城市發展新趨勢》的主題分享,華為提出了1+1+N的智慧城市建設思路,即一個數字平臺+一個智慧大腦+N個應用。

以下為鄭志彬的主題演講內容,雷鋒網作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與整理:

為何發展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發展會成為未來數字經濟的核心載體。

鄭志彬表示,我們需要一個載體來發展數字經濟。城市對GDP的發展貢獻最大,其中70%的GDP來自城市本身。

到2050年時,全球將會有90多億人生活在城市裡,中國預計會有75-8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我們看到全球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如何讓數字經濟引領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智慧城市在其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建立現代化產業發展體系,促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發展,推動信息技術集成應用。

這些智慧城市的建設內容,從根本上講就是數字經濟。智慧城市的核心價值是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建設智慧城市是大勢所趨。 

華為1+1+N建設思路:城市數字平臺

經過多年的實踐,華為提出一個理念:1+1+N。華為希望在智慧城市的數字空間中構建一個城市數字平臺,同時,綜合不同行業的數據和能力,構建所有智慧應用的中樞,這個中樞就是智慧大腦。

N指的是各個應用,基於華為提供的新的平臺、新的數字基礎設施構建豐富多彩的智慧應用。

華為希望通過中樞大腦真正把割裂的各行各業的數據和應用有機的整合到一起,可以展示出數據匯聚和融合的價值,並展示協調指揮的作用。

現場鄭志彬重點介紹了城市數字平臺,華為希望重新定義智慧城市的數字基礎設施。數字基礎設施能力原來在不同的行業中單獨建設,相互之間是孤立的,建設成本很高。華為研究的就是如何把所有的基礎能力整合在一起,通過行業使能平臺的中間架構,把各種基礎能力以服務的模式提供給智慧應用使用。

原來做一個智慧應用需要企業自己建大數據平臺、視頻共享平臺、融合通信服務平臺等,未來在一個城市裡只需要建設一個統一的基礎設施。

「和我們今天看到的物理世界一樣,你把馬路設施修建完備,馬路上面有綠化有林蔭道,下面有發達的地下管網。我們希望把這些土壤、基礎設施建好。當你建一個新的住宅樓或者新的醫院時就可以共享和使用這些設施」。鄭志彬介紹。

他指出,華為的數字平臺不單純追求自身的軟硬體的功能和性能有多強大,而是通過把New ICT基礎設施能力整合在一起,能夠讓運行在平臺上的應用更加強大,只有應用的增值才能體現基礎設施的價值。

鄭志彬現場以一款環保執法應用舉例,原來做一個項目500萬,企業需要自己構建獨立的架構、建雲、建數據支撐平臺,建視頻監控平臺,在汙染源建視頻監控點。但如果這個城市有公共的數字平臺,同樣是500萬的投資,它可以基於平臺的人工智慧和視頻分析能力做預警預報,一張統一呈現的GIS三維地圖可以看到每個突發事件發生的地點和現場的情況,同時可以使用視頻採集、數據上報等各種手段,實現多維取證。不需要所有人到現場,在平臺的支撐下,在後端就可以實現多部門的聯合執法。

華為數字平臺的價值並不是體現其平臺本身的強大,而是服務於政府行業的所有應用,使應用系統變得更加強大。

「我們用一個比喻可以形象的說明數字平臺的價值:在沒有華為數字平臺時,政府對一個智慧應用投入一定的成本,做出來的是一臺『奧拓』,而使用了華為的數字平臺之後,藉助數字平臺的能力,用同樣的成本可以打造出一臺『奧迪』。」

智慧大腦:能看、能用、能思考

除了數字平臺之外,華為也在為城市打造智慧大腦,我們希望智慧大腦能看、能用、能思考,成為真正服務於智慧城市總體目標的中樞。智慧大腦是不斷前進的城市博物館,它首先是一個展示中心,同時它還可以監測事件和城市運行的態勢,支撐政府決策,在發生事故時,各級部門可以進行指揮調度。並且還能提供很多創新創業的服務。

智慧大腦具備「六個一」:

  • 第一個「一」,是城市的「天眼」,結構清晰、分類清楚的展示城市經濟發展情況、環境汙染情況、交通情況、老百姓民生服務的情況。

  • 第二個「一」,是城市的「帷幄」,有了這些數據我們可以做原來行業不能做的決策。這裡有一個深圳的例子,深圳市政府每年會投入很多資金支持企業的發展,但是不知道投入的這些錢對企業發展的支持效果如何,這些企業需要錢還是需要更好的政策?我們有一個評估,我們整合各個行業的數據後可以幫助政府評估,最後告訴政府哪些企業因為資金的投入給他帶來更好的發展,哪些企業基本是靠政府的錢吃飯,本身不具備盈利能力,哪些企業實際上需要的不是錢,更需要政策的支持。

  • 第三個「一」,是城市的中樞。城市每天有各種各樣的事件,作為大腦中樞的核心功能是當發生事件後如何協調你的手腳、眼、嘴等能力去解決問題。現在城市大腦也一樣,我們希望發生事件後可以有效的整合各行各業的資源真正實現立體聯動,解決這些事件和問題。

  • 第四個「一」,市長、委辦局主管、基層執法人員都需要一個屏,來進行操作和聯動。智慧大腦既有大屏,也有中屏和手機屏,我們希望濃縮的數據可以在這些屏幕上展示,幫助我們進行管理調度和指揮決策。

  • 第五個「一」,是創新創業平臺,如何把這個平臺的能力開放出來?如何通過一套開發環境支撐這個城市,尤其是支持很多中小企業創新創業。我們正在和深圳政府討論這個話題,政府願意拿出一定的資金,探討如何通過共享和開放資源,讓很多中小企業參與其中,真正為這個城市的發展服務。

  • 第六個「一」,是產業孵化中心,各地政府現在對數字經濟的發展都非常重視。傳統經濟有很多障礙,難以快速增長。新經濟是什麼?就是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各類經濟的發展。智慧城市是產業孵化中心,通過建設智慧城市培養城市沃土,把生態聚合起來,讓生態共同為智慧城市的發展發揮力量。

鄭志彬總結到,這是華為倡導的「1+1+N」,行業廠商提供的智慧應用就是大家共同為城市服務的「N」。

會後雷鋒網就智慧城市話題進一步專訪鄭志彬,內容整理如下:

雷鋒網:華為企業BG2018年營收破百億美金,已經進入2.0階段,如何看待智慧城市在華為企業業務2.0階段的變化?

鄭志彬:智慧城市在華為企業業務2.0的時代將要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未來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盒子,而是真正把各種各樣的生態整合到一起。

華為企業業務在1.0階段就提出了平臺+生態的概念,在1.0階段,我們更多的是探索業務模式、做樣板點。到了2.0時代,平臺+生態真正要發揮作用了,要把原來我們提出的戰略變成現實,才會帶來華為未來高速的發展。

在智慧城市的應用裡面,1+1+N,N是我們的生態,也是未來城市中核心的生態。現在華為的數字平臺和很多應用是相互耦合開發的,在我們共同面向客戶的時候就不是簡單的盒子,而是既有盒子這種基礎設施的支撐,同時也有面向客戶服務的應用和業務。

雷鋒網:一個城市需要幾個數字平臺?

鄭志彬:從大維度來看,在政府主導建設的一些行業,我們建立統一的數字平臺,像修公路一樣,會有一條主幹道,主幹道一定要配有各種的水管、線纜、燃氣管等等。現在各個城市已經具備了數字平臺或者說主幹道的建設條件。

但城市發展會有很多分支,同樣,數字平臺未來的擴展也會有很多分支。主幹道是政府建設和使用的業務,輔路就可能是政府面向社區服務的業務。政府新的業務、新的功能發展起來之後,數字平臺也會不斷地擴充。數字平臺是可以延伸的,因為它本身就是基礎設施。

雷鋒網:這個數字平臺包括主幹道和輔路等等,都是由華為的數字平臺衍生出來的東西,未來的智慧城市會不會是不同的平臺+生態之間的競爭?

鄭志彬:未來我們希望看到的更多不是競爭,而是合作。但是一定會有一個主幹平臺存在,未來其他的小平臺如何與主幹平臺進行配合,所以華為打造了一個使能平臺,使能各種平臺和應用,它的價值就是不僅僅整合華為的平臺,也能夠把其他的平臺和能力整合進來。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您覺得未來會有幾家大平臺長期並存麼?

鄭志彬:會有。但是真正面向未來發展的數字平臺,目前來看,跟建馬路一樣,我會經常舉例子,古希臘和古羅馬建設城市的理念完全不一樣,古希臘會把劇場、神殿等建築修建得非常漂亮。但是古羅馬不僅僅修建了羅馬式的平整大道,還把馬路下面的為城市服務的一些水管、水道等基礎設施修建好。

因為在建設大劇院和會場時,這些基礎設施和服務很重要。不同的建設思路帶來不同的後果,古羅馬時代沒有發生大瘟疫、大災難,但是希臘因為一場瘟疫,基本上把這個城市都毀滅了,就是因為希臘沒有把城市基礎設施考慮的很周全。

從目前來看,華為正在打造的數字平臺是獨一無二的,業界沒有哪家在做同樣的平臺,可能是因為其他廠商沒有這種基礎能力。

雷鋒網:智慧城市仍然存在一些質疑的觀點,華為與智慧城市採購方如何解釋,智慧城市不是一個概念的炒作,不是走信息化的舊路?

鄭志彬:智慧城市是做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如果要去說的話,很多人的概念會雷同,我們一直認為信息化建設,應該以業務為主,智慧城市的建設本源還是城市,數位技術是為城市的發展服務的。

當然了,現在有一點跟以前不一樣,數位技術就像血液一樣融入到整個城市發展的身體裡面,不可分離,所以智慧城市一定不是簡單的信息化建設。

雷鋒網:從政府角度,打動政府的智慧城市智慧在哪裡?

鄭志彬:善政惠民興業,真正要讓整個政府能夠感知到數位技術帶來的價值,比如「最多跑一次」,老百姓去政務服務中心辦事情,以前都是需要跑很多部門,現在跑一次就可以了,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把後臺的數據整合了,把流程也打通了,並進行了流程再造,讓老百姓辦事更方便。

如果僅僅使用傳統手段,沒有信息技術的幫助是很難實現上述這些目標的,當然也需要傳統的管理手段支撐。所以進入數位化時代之後,信息技術就成為一種通用技術,這種通用技術就像血液一樣,真正融入到各種各樣的政府業務服務、城市應用服務之中。

雷鋒網:華為的智慧城市案例有很多,有經濟不發達,信息化基礎很差的城市,也有經濟發達,有很好的信息化基礎的城市,華為傾向於選擇經濟發達的還是不發達的城市?

鄭志彬:選擇不關鍵,因為智慧城市是大勢所趨,無論是經濟發達還是經濟不發達的城市都需要去建設,實際上我們更加看重和城市一把手的理念達成一致。一把手認識到智慧城市的重要意義,願意通過發展數位技術來進行智慧城市建設,就能夠推動整個城市的發展,

從我們的實踐經驗來看,成功的智慧城市建設是政府有主觀的建設意願,也願意投入資源,再加上有強有力的執行團隊和我們一起合作。因為智慧城市一定不是企業的事情,一定是政府部門主導、企業配合,共同建設的。目前華為智慧城市的成功案例中既有一線發達城市,也有三四線的城市。

雷鋒網:近期法院宣判了一件1.75 億元智慧城市項目,武漢智慧生態狀告智慧城市建設方,要求退還 3507 萬元、停止合同履行並且得到了支持,業界反響很大,華為怎麼看待這件事?

鄭志彬:智慧城市不是信息化的項目,第一別把智慧城市做成一個信息化建設項目。第二不要弄一些新的技術來忽悠政府,但不去落地。

智慧城市的建設一定不要偏離城市發展的本源,不要變成孤立的信息體系,所以我們去做智慧城市的規劃設計的時候,一定是從整個城市未來發展的視角來考慮,再考慮與智慧城市的建設如何匹配,考慮智慧城市建設如何成為城市未來發展的動力。

相關文章:

平安智慧城市聯席總經理胡瑋:城市演進將迎來第三次「科技推力」 | CCF-GAIR 2019

萬字長文,14位產學研領袖,帶你看懂【智慧城市】新風向 | CCF-GAIR 2019

騰訊政務雲副總裁、數字廣東 CEO 王新輝:數字政府助力建設智慧城市 | CCF-GAIR 2019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華為客戶榮膺2020全球智慧城市大會三項城市大獎和三項入圍獎...
    其中,上海榮獲「全球智慧城市大獎」,深圳以科技賦能城市精細治理榮獲「全球使能技術大獎」,佛山市南海區榮獲中國區「經濟大獎」;天津泰達、鄭州鄭東新區、黃山市分別入圍中國區「包容及共享城市大獎」、「創新理念大獎」及「治理與服務大獎」。多項殊榮齊發,不僅彰顯了組委會對獲獎城市的認可,也充分體現了業界對華為在智慧城市建設領域的肯定。
  • 華為鄭志彬:如何打造城市智能生命體?|CCF-GAIR 2020
    CCF-GAIR 2020的「智慧城市新基建專場」,來自學術界、產業界6位大咖從智慧城市頂層設計、城市有機生命體的建設、城市大腦、數字政府、數字孿生、物流機器人在智慧社區中的無人配送等應用和技術,深度的剖析了智慧城市建設的現狀與趨勢、共同探討新基建浪潮下的智慧城市建設新思路。
  • 聚焦城市更新與治理創新 鄭永年:城市發展應注重頂層設計
    在21日的「城市更新與治理創新」平行論壇中,華為企業BG全球智慧城市業務部總裁鄭志彬指出,原來強調智慧城市要「打破孤島」,而實際上「打破孤島」是不對的,因為不可能。此外,談及智慧城市的要素,他還提到,要從雲的融合走向數的融合,把數據融合起來發揮價值。   談及中國城市的發展,香港中文大學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表示,世界城市的發展趨勢,是城市越來越大,但其安全性令人擔憂。他建議,中國的城市發展,不僅要在微觀層面使城市變得更好,同時也要加上頂層設計。
  • 雷鋒網​AIoT+智慧城市峰會將於深圳召開;百度騰訊智慧城市項目...
    深圳市寶安區委書記姚任,區長郭子平,區領導王立德、蔡英權,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雲總裁邱躍鵬,騰訊公司黨委副書記、公共政策部總經理沈丹,騰訊雲副總裁王景田,騰訊公司企業微信產品部副總經理盧青偉參加了籤約儀式。
  • 華為,全球智慧金融的「擺渡人」
    ,華為擁有數十年的金融行業服務經驗,長期服務於全球60多個國家的1600家金融機構,其中包括了全球100強銀行中的45家。在華為全聯接2020期間,華為聯合領先的金融方案供應商長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長亮科技),隆重發布面向全球的無接觸極速貸一體機解決方案。
  • 軟體企業社會責任獎和第七屆城市信息化50強城市發布
    、新北區區長喬俊傑、常州國家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新北區常務副區長王宇偉、常州國家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完利梅、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安暉、中國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百人會常務副會長、軟通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尹洪濤、中國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百人會副會長、華為全球智慧城市總架構師鄭志彬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軟體和信息服務業企業共近400人出席了大會。
  • 鄭州智慧島攜手華為以城市生命體理念踐行未來城市創新
    2019年3月,智慧島大數據試驗區管理委員會將「智慧城市」理念延伸,提出了「八個一流」的建設標準,攜手華為著力打造基於現實、面向未來的「智慧島·未來城市全景實驗室」。——「腦」知全局,提升現代化治理水平智慧島城市大腦IOC中心匯聚政府、企業、公民、網際網路及物聯網等近5億條數據信息,基於AI能力,建設了「四島共建、產業發展、全景實驗室、數字孿生、全域交通、智慧樓宇、生態環保」七大主題業務,對全島日常運營進行「一體化」分析和智能化管理。
  • 華為廣州城市峰會2020創新數據基礎設施高峰論壇:共談數字經濟機遇...
    2020年12月2日,「智數廣州 · 進而有為」華為廣州城市峰會2020成功召開。其中,創新數據基礎設施高峰論壇匯聚了來自各個城市和行業的建設者、專家、和企業大咖,深度探討數據價值,何把握新基建的機遇,推動基礎設施與政企數位化建設提出多重解決方案。華為數據存儲與機器視覺中國區總裁康曉宇出席會議並首先致辭。他指出,新基建至少包括新動能、高要素、新服務三個方面。
  • 11月30日:將北京建設成全球新型智慧城市;騰訊雲開發日調用超 7 億次
    ·趨勢洞察北京市經信局:將北京建設成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標杆城市近日,北京市經信局發布《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智慧城市發展行動綱要(公眾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到2025年,將北京建設成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標杆城市。
  • 華為周建軍:「5機」協同 助力智慧灣區建設
    為交流5G技術加持下大灣區創新建設、探討大灣區5G政策、規劃、產業發展、應用、安全,搭建公共服務平臺的模式及5G行業應用,多位專家學者及5G生態建設者圍繞「5G引領灣區未來」主題,結合實際應用案例進行了觀點碰撞。作為5G領域的重要參與者和建設者,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國區副總裁、廣東代表處代表周建軍發表了《「5機「協同,共創智慧大灣區》的主題演講。
  • 智慧城市標準化建設勢在必行!
    ,都有大企業參與的影子,最近GE、IBM等也在美國推動這方面的研究,而我國則多是以大學標準化……        在全球智慧城市領域中,我國並不是很弱。
  • 「楓橋經驗」基因+華為科技智慧
    諸暨牽手華為後,雙方將在數智安防產業發展、智慧城市場景建設、社會治理模式創新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我們以機器視覺作為重要的產業戰略投入方向,在5G+AI+機器視覺+雲計算等多種先進技術加持下,加速智能攝像機等技術普及和發展。希望通過此次合作,為諸暨提供具有全球領先技術水平、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平臺,推動當地智能製造、軟體開發、數智安防、人工智慧等產業的快速發展。」
  • 軟通智慧2020中國智慧城市十大行業應用榜上有名
    近日,第二屆中國智慧城市科學發展大會暨第四屆中國智慧城市頒獎禮在北京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華為中國區智慧城市執行總裁林明、軟通智慧數字政府事業本部總經理鍾瑞峰等嘉賓出席會議。
  • 重新定義園區:華為要讓園區變成智能有機體
    作為城市的基本單元,園區看似不起眼,卻猶如一個小型社會,是城市發展和人們生活與工作的重要載體。在筆者看來,園區的社會功能齊全,其數位化建設雖不像智慧城市那樣宏偉和龐大,但做好園區的數位化和智能化,其價值和意義不亞於其他行業的數位化轉型,甚至可以從點帶面,帶動整個智能社會向前發展。
  • 建設智慧城市的十大反思
    在企業與政府機構中高層官員與基層員工看到的問題與機會是不一樣的,同樣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城市領導與工程建設者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樣,未經訓練的基層人員無法理解高層領導關注的問題。 3.2 智慧城市與全球社會經濟的重組 在交通通信不發達時代,經濟發展被局限於小範圍之中,全球交通與通信大發展之後,城市經濟已迅速加入到區域經濟、全國經濟、全球經濟的大重組之中。交通與通信技術的大發展降低了社會經濟重組的成本,產生了許多合作的新機會,任何城市都不能無視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
  • 中國鐵建地產集團與華為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根據戰略協議,雙方同意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共同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充分發揮雙方在行業內的資源、技術優勢,共同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地產行業市場的深度融合,形成智慧城市建設聯盟,在TOD綜合開發、產業導入、運營服務等數位化、智慧化建設領域深度合作,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生活。同時,雙方還將在聯合創新與標準制定、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推進行業國產化等層面深化合作。
  • 聯想的「智慧城市群落」
    國內正掀起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浪潮。近日,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智慧城市發展行動綱要(徵集意見稿)開啟了向社會徵求意見的階段,未來五年北京將建成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標杆城市。而就在前不久,2020年全球智慧城市大會中國賽區在上海拉開帷幕,上海、深圳、成都等城市在會上「百花爭豔」、相互借鑑、共同促進,給眾多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機會。華為、阿里、浪潮等巨頭紛紛發力。而就在這個月,人們眼中那個專注PC的聯想,又悄無聲息地將智慧城市的觸角探到一個戰略位置——河北省的省會石家莊。
  • 「建築界」打造城市1毫秒時延圈,F5G全光網構築智慧城市信息的基礎...
    華為企業傳送接入領域總裁金志國分享了全國多個智慧城市建設的經驗,並提出F5G全光網是智慧城市的信息基礎設施,與水、電、氣、路等傳統基礎設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武漢,2020年11月12日] 今日,第六屆武漢國際光谷論壇(WIOF2020)在武漢光谷科技會展中心召開。
  • 中國水科院與華為籤署創新發展戰略合作協議
    中國水科院院長匡尚富,副院長王建華,水資源所名譽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華為公司副總裁數字政府業務部總裁楊瑞凱,華為公司數字政府業務部副總裁兼解決方案部部長蔣毅,華為公司ICT新機會孵化副院長汪小剛和華為公司數字政府業務部副總裁兼水利水務業務部部長劉勝軍代表雙方籤約。  匡尚富表示,華為是中國民營企業的脊梁,在全球信息與通信技術(ICT)解決方案方面發揮著旗幟和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