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今年「五一」南沙推出「黃金周吃黃金魚」活動以來,區內養殖戶和漁民在金鼓魚、黃眉頭、黃腳立等3種「特產魚」的銷量猛增!記者上周跟隨餐桌上的美味,找到了「黃金魚」的源頭,了解這些「黃金魚」的故事。
餐桌上的「黃金魚」。
早晨4點,天還未亮,梁大叔和夥計們就穿上雨靴和防水服,開始準備下塘撒網。「今年本來金鼓魚的收貨價不高,幸好銷量有保證。」在萬頃沙十四湧承包了百畝魚塘的梁大叔告訴記者,去年金鼓魚的收購價是34元一斤左右,今年只有28元一斤。「這都是跟著市場走,農民和養殖戶都有『大小年』,去年有得賺,今年就養多,結果就會賠錢。」梁大叔告訴記者,一般要4兩以上的魚才能「上桌」,而這往往需要一年以上的飼養時間,因此金鼓魚的飼養成本在魚類中較高。
收網後挑選個頭大的金鼓魚出售。
剛捕撈上來的金鼓魚。
幸運的是,今年南沙推出的特色活動讓金鼓魚有了名氣,梁大叔每天都可以賣出上百斤金鼓魚,不愁銷量。走上餐桌的金鼓魚因為「一魚幾味」的特點收穫了不少粉絲,吃魚肚魚鰭,甘苦;魚肉甘香,嫩滑香甜;魚皮甘甜;魚膽還可以泡酒吃……加上南沙農莊的秘制方法,金鼓魚的身價可以達到68元一斤。
黃眉頭則更加金貴,由於一定要生長在鹹淡水交界和離水即死不易保鮮的特點,光是收購價就要達到100元一斤左右,即使在南沙這個珠江出海口,有著天然的鹹淡水交界環境,黃眉頭的數量也是越來越少,個頭也變得越來越小。「以前一斤黃眉頭要有8條才能算大,現在一斤12條就可以賣到很高的價錢。」
收網時,漁民捕捉到一條黃眉頭,樂開了花。
在十九湧海鮮交易市場,漁民將新鮮打撈回來的黃眉頭出售。
常年在海上打撈黃眉頭的漁民九叔告訴記者,出海打撈黃眉頭是一件極考驗運氣的事情,有時候追趕到了鹹淡水交界處,輕輕鬆鬆可以撈到一窩黃眉頭,有時一天也遍尋不到。但是,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生長環境,這道只有在南沙才能嘗到的魚有特殊的嫩滑和鮮美,毫無一般魚肉的腥味,成為了南沙「特供」。(記者羅瑞嫻 攝影李夏同)
來源:e南沙
相關文章推薦:
更多資訊,請點擊下方的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