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計劃帶回的382千克樣本,讓科學家發現了什麼?

2021-01-20 環球科學

在美國航空航天局詹森航天中心,保存著由「阿波羅」15號帶回地球的一塊月球巖石,它也是其中最大的一塊,編號15556。


1969年7月20日,美國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和巴茲·奧爾德林(Buzz Aldrin)離開「阿波羅」11號的登月艙,首次在月球表面留下人類的足跡。在1969-1972年間,NASA成功執行6次登月任務,不僅讓人類的活動範圍擴展至地球之外,還為天體領域的研究提供了無盡的寶藏。


阿波羅計劃中,太空人陸續從月球帶回了大量的巖石樣本,總重達382千克。而在過去的59年間,美國陸續向全世界145名來自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寄送了月球巖石的樣本。對這些樣本進行深入研究後,科學家的發現極具顛覆性,可能會完全改寫月球,甚至太陽系內行星的演化史。


撰文 | 埃裡克·賈文(Erica Jawin)

翻譯 | 彭昊 範焱

審校 | 李世傑



關於阿波羅計劃,最激動人心的在於人類第一次將自己的腳印留在了月球上。但在科學領域,它最大的貢獻在於來自月球的巖石,遠行的太空人收集了大量不同的樣品,把它們帶回了地球。採集的樣品共計382千克,包括巖石和月壤(在月球表面的一厚層物質,由破碎的巖石和塵埃組成),把這些樣品叫做寶藏一點也不為過。通過在實驗室中研究來自月球的樣品,我們確立了現代行星科學,這也為認識各類行星的地質演化過程提供了深刻的洞見。


瑞安·齊格勒(Ryan Zeigler)是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阿波羅計劃的樣品負責人。他表示,在過去50年間,NASA收到了3190份研究特殊月球樣品的申請,申請的科學家超過500名,至少來自15個國家。他還說,在幾十年裡,他們已經向外發放了50 000多份特殊的月球樣品,目前有145名不同領域的科學家正在研究8000多份月球樣品,這些領域涵蓋了天文學、生物學、化學、工程學、材料科學、醫學和地質學。


最重要的是,這些來自月球的巖石徹底改變了我們對三大問題的認識:月球表面的性質、月球的起源以及太陽系的演化。


管理員們將「阿波羅」15號樣品從不鏽鋼存儲櫃的氣閘中轉出。




在將登月艙和太空人送上月球之前,我們對這顆天然衛星的了解主要是基於猜測,因為僅僅停留在地球表面,嚴重限制了人們對月球的觀察。


前人的研究證明,遍布撞擊坑的月球表面應該非常古老,因為需要花費數十億年的時間才有可能形成如此眾多的撞擊坑。當我們抵達月球後,也證實了這一點。隨著月球的巖石樣本被帶回地球,地球化學家(如果專注研究地外行星的化學組分特徵,則稱為行星化學家)深入分析了樣本中的同位素組成(同位素會隨著固定時間衰變,科學家十分清楚這一點)。結果表明,來自月球的樣品要比大多數地球上的巖石更古老,年齡在30億到45億年之間。


隨後,行星科學家建立了一套非常有用的模型,足以影響與月球或其他行星有關的後繼研究。他們統計了「阿波羅」11號著陸點附近的撞擊坑數量,並用這個數據匹配對應地點的月巖年齡。完成匹配後,模型就能確定撞擊坑在月球表面形成的速率。從「阿波羅」號帶回來的樣品就像是地質學界的羅塞塔石碑,在撞擊坑數量和月球年齡之間建立了聯繫。現在,科學家可以不用抵達現場就能預估月球(甚至其他行星)上任何位置的年齡。


在月球上收集的樣品中,最古老的樣品基本與月球本身的年齡相似,大約為45億年。由於地球上存在板塊構造,會使地殼不斷循環,所以地球上大多數巖石的年齡都遠遠小於40億年,而月球卻不存在板塊構造活動。因此我們可以管中窺豹,通過月球看到太陽系早期的古老巖石,甚至是地球早期的巖石。在今年三月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分析了從「阿波羅」14號帶回來的角礫巖樣品,發現其中一塊可能根本就不屬於月球。相反,這可能是第一塊地球隕石,在40億年前從地球飛出,意外降落在到了月球表面。經過數十億年後,太空人艾倫·謝潑德(Alan Shepard)撿起了它,又把它重新帶回了家。




在阿波羅計劃以前,科學家對月球的形成過程爭論不休,當然,爭論的焦點也包括其他行星的衛星是如何形成的。也許是地球捕獲了另一顆靠得太近的星體;也許在形成的初期地球的轉速太高,有一小塊被甩了出去,與主體分離;也許地球與月球是同時形成的,都誕生於產生太陽系中所有行星的「原行星盤」(protoplanetary disk)。然而,在阿波羅計劃之後,我們有了完全不同的認識。


「阿波羅」15號帶回的樣品15415,被稱作「起源石」,它幫助科學家們提出了關於月球起源的重要理論。


目前,在描述月球起源的理論中,最受歡迎的一種被稱為大碰撞假說。這種假說基於阿波羅計劃期間收集到的證據,認為大約在45億年前,一顆與火星差不多大的行星體撞擊了地球,導致自身碎裂並使部分地殼和地幔被噴射到太空中。這顆假想中的行星被稱為「忒伊亞」(Theia)。最終,被噴射的物質和忒伊亞的殘餘物混合在一起,聚合成了一顆星體,在冷卻後形成了今天的月球。


除了大量來自「阿波羅」號巖石樣品的證據以外,還有很多月表試驗也支持這種猜想。具體包括:


鐵:月球缺鐵的現象非常嚴重。當時阿波羅計劃曾在月表部署過行星物理試驗。結果表明,與其他類地行星相比,月球的內核體積非常小,僅佔總半徑的25%。這也暗示了月球內核缺少鐵質。或許,在大碰撞發生時地球已經形成了鐵質的內核,僅給月球留下了很少量的鐵。


乾燥:來自月球的樣品非常乾燥,幾乎所有揮發分都被剔除掉了。揮發分是指易於揮發的低沸點元素或分子,比如水、二氧化碳、氮和氫。為了解釋這種現象,有科學家認為是大碰撞時產生了巨大的能量和熱量,將月球上的揮發分帶走了。


巖漿洋:來自月球的樣品讓科學家提出了大量具有影響力的假說,巖漿洋假說就是其中之一,這個假說認為月球早期曾被巖漿海洋覆蓋。「阿波羅」11號樣品表明,月球高地(表面明亮的高地勢地區,相對於表面黑暗並且向下沉的月海地區)含有大量斜長石礦物,可能形成於一片大型的巖石熔融體。因為在熔融體冷卻的過程中,斜長石較輕,能夠漂浮在頂部。月表探測器還在其他地區發現了這類巖石,因此這類巖石可能在月球高地非常普遍。這或許說明,當時的巖漿層覆蓋了月球表面的大部分區域,甚至有可能完全覆蓋。


不過,一種新證據的出現使大碰撞假說變得更複雜了,這種證據同樣來自「阿波羅」號採集的樣品,它表明月球上多種同位素的組分十分特別。在2001和2012年,研究者使用了一種叫做「雷射氟化」(laser fluorination)的方法,發現鈦和氧的同位素組分在地球和月球中幾乎是相同的。假如月球只是忒伊亞和地球的混合物,它為什麼擁有和地球相同的同位素組成?新的證據激發了新的想法,行星科學家西蒙·洛克(Simon Lock)和莎拉·斯圖爾特(Sarah Stewart)就在本期的另一篇文章《月球起源:在巖石蒸汽中重生》中講述了他們提出的「合星」模型。




研究月球得出的結論同樣也可以引申到其他行星體。其中最重要的也許是關於太陽系演變的尼斯模型(在法國尼斯提出,因此得名)。根據這個模型,太陽系外側的巨行星在形成初期原本十分靠近彼此。幾億年後,它們的軌道變得很不穩定,以至於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迅速向外擴散,遷移到了現在的軌道位置。它們離太陽的距離也變得更遠了。巨大的行星在遷移到現在的位置後,變得更靠近太陽系外側的柯伊伯帶,於是它們把這片區域的物質向內拉,使隕石與太陽系內的行星和衛星發生撞擊,並在整個太陽系中引發混亂。


這個模型聽起來可能有些牽強,但它優雅地解釋了一系列我們在宇宙中觀察到的現象。例如,通過給「阿波羅」號的樣品定年、分析撞擊坑的細節,科學家發現了一系列重要的現象。在月球形成7億年時,太陽系內行星被隕石撞擊的災難性事件抵達了巔峰,這次事件也被稱為「後期重轟炸」(late heavy bombardment)。最初,科學家無法找到簡單的解釋,很難說明為什麼撞擊會在這一時期迎來高峰。尼斯模型卻能解決這個問題,它預測的混亂撞擊期恰好就發生在這個時期。


除了告訴我們太陽系的演化史,來自月球的樣品還可以幫助科學家研究行星表面的化學變化。「太空風化」(Space weathering)是指在沒有大氣層的情況下,天體經歷物理和化學風化的過程。仔細分析來自阿波羅計劃的月壤樣品後,科學家發現月壤是由膠結物(agglutinates)、熔融玻璃以及微型顆粒衝擊形成的礦物碎屑組成的。隨著時間推移,膠結物可以佔成熟月壤成分的60%到70%。有一種微型金屬鐵球也是太空風化的產物,被稱為納米鐵。它可以聚集在月壤的外層,使表面變得暗淡。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有很多因素可以造成太空風化,其中包括太陽輻射、溫度的巨幅波動,以及微型隕石的不斷轟擊。




現在,月球研究又迎來了激動人心的時刻。就在今年,美國儲藏的所有月球樣品都將公開,其中一些樣品自50年前被採集回來後就一直沒有啟封過。當年,阿波羅計劃艱難地帶回了從月球採集到的巖石樣本,NASA特意決定留下一部分保持密封,等待科學技術超越阿波羅時代後再進一步研究。


今年三月,阿波羅新一代樣品分析項目(ANGSA)選出了9個研究小組,並給他們分配了來自「阿波羅」15號、16號和17號採集到的樣品,此前這些樣品一直處於真空密封的狀態。研究「新」的月球樣品或許是一次全新的機遇,讓我們有機會發現更加根本理論,進一步認識地球這顆天然衛星的形成和演變。


在「阿波羅」15、16和17任務期間收集的5塊個樣品。


儘管目前我們已經從阿波羅號帶回的樣品和月表試驗中獲取了很多信息,但新開封的樣品仍然會為我們提供難得的信息,當然,我們也迫切地需要更多的樣品。例如,我們還沒有來自月球遠端、極地區域,或者月球深部的樣品。我個人有兩塊樣品特別想要,一塊是來自月球南極艾肯盆地的樣品,另一塊則是極地隕石坑中的冰塊。南極艾肯盆地是月球上公認的最大撞擊盆地,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撞擊盆地之一,盆地內部可能包含來自下月殼甚至月幔的物質。研究南極艾肯盆地有助於我們認識這類巨型的盆地,並理解它們是如何影響行星體的表面和內部結構的。如果未來能將極地的冰塊樣品帶回地球,不僅可以告訴我們這些水的來源和年齡,或許還能讓我們弄清地球上的水是從哪裡來的。


無論是通過載人飛行還是機器人,都有可能在未來實現這份關於月球樣品的願望清單。至於哪種方案更好,行星科學家還沒有達成共識。具體來說,部分科學家認為機器人比載人任務更便宜、更安全,也更有可持續性。而另一方則認為,人類比機器人聰明,能挑選出更多種類、更具地質學意義的樣品,阿波羅計劃帶回的樣品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阿波羅計劃代表了一項獨特的成就,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太陽系的看法。在慶祝人類實現這項偉大的飛躍50周年之際,我們也要意識到,從1972年12月14日執行完阿波羅17號的任務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踏上另一顆行星了。作為一名深受這項使命啟發的科學家,我希望努力地創造出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阿波羅時刻:看到人類再次登上月球,利用聰明才智、持之以恆的信念以及好奇心,探索一切未知。



本文作者:埃裡克·賈文是美國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博士後研究員、地質學家。

本文審校:李世傑,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隕石學與行星起源演化研究。


《環球科學》8月新刊即將上市

現已開啟預售

點擊圖片閱讀原文

進入購買頁面

相關焦點

  • 美國曾6次登月挖回382千克月壤,為何還想要嫦娥五號挖回來的?
    根據資料顯示,在1961年-1972年這10多年裡,NASA通過阿波羅計劃進行了6次載人登陸,先後將12名太空人送上了月球,並且帶回了約382千克的月球巖石和土壤。既然他們自己已經有了那麼多的月球樣本,為何還想要嫦娥五號帶回來的月球樣本呢?難道382千克的土壤還不夠用嗎?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阿波羅計劃帶回來的土壤是發揮了它的價值的。在過去幾十年裡,科學家們通過對這些月球土壤的研究,讓人類前所未有地了解了月球的基本知識。除此以外,在研究太陽系的其他秘密時,這些樣本也提供了非常多的參考數據。
  • 若把月球樣本成功帶回地球好似跳一場「深空芭蕾舞」?嫦娥五號厲害...
    美國6次載人登月 帶回超380千克月巖月壤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先後成功進行了6次載人登月,帶回約382千克的月球巖石和土壤樣本。美國太空人:那邊有兩塊巖石,在我拿到那塊巖石前,先把這塊放到你包裡。蘇聯則先後進行過三次月球無人採樣,共採集到約335克樣本。
  • 同樣是月球取樣,為何阿波羅號帶回380千克,嫦娥五號只有2千克?
    同樣是月球取樣,為何阿波羅號帶回380千克,嫦娥五號只有2千克?沒有想到的是嫦娥5號取的樣本只有2千克而已,在50多年前美國阿波羅飛船從月球上獲得了380千克的樣品。50年前後為何兩國取回的月球樣品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呢?難道是因為嫦娥5號的技術不足嗎?
  • 美阿波羅計劃帶回的月壤到底是不是真的?嫦娥五號來證明!
    迄今為止從月球取得樣本的國家只有兩個,一個是美國,另一個是前蘇聯,當然美國帶回來的量是最大的,6次登月總共帶回來382千克月巖,而前蘇聯則是無人登月,三次採樣總共帶回326克的月巖標本!這次嫦娥5號將從月球帶回2千克月巖,地點是在月球風暴洋北部的呂姆克火山,和美國人在月面撿石頭不一樣,嫦娥五號將在月面以下約2米的地下採樣!美國人都快帶回半噸月巖了,為什麼還索要嫦娥五號的月巖?
  • 美阿波羅計劃帶回的月壤到底是不是真的?嫦娥五號來證明
    迄今為止從月球取得樣本的國家只有兩個,一個是美國,另一個是前蘇聯,當然美國帶回來的量是最大的,6次登月總共帶回來382千克月巖,而前蘇聯則是無人登月,三次採樣總共帶回326克的月巖標本!這次嫦娥5號將從月球帶回2千克月巖,地點是在月球風暴洋北部的呂姆克火山
  • 嫦娥五號帶回的2千克樣品,有怎樣的價值?
    北京天文館收藏的0.5克月球巖石樣本,由阿波羅17號飛船於1972年從月球採集。圖/北京天文館新京報訊(記者 倪偉)12月17日凌晨,歷時23天,嫦娥五號探測器將兩千克月球樣品帶回地球。這趟旅程困難重重、充滿風險,嫦娥五號執行的多個任務都是中國首次嘗試。拼命帶回的這2千克樣品將會帶來什麼研究成果,會產生怎樣的深遠影響?
  • 若把月球樣本成功帶回地球好似跳一場「深空芭蕾舞」?嫦娥五號厲害了
    美國6次載人登月 帶回超380千克月巖月壤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先後成功進行了6次載人登月,帶回約382千克的月球巖石和土壤樣本。蘇聯則先後進行過三次月球無人採樣,共採集到約335克樣本。藉助這些月球樣品,科學家們勾勒出月球早期的歷史,發現月球和地球擁有共同的「起源」,證實月球是地球與小型星體快速相撞後形成。
  • 美國阿波羅曾帶回樣本,為啥還要我們分享
    為什麼還要我們分享大家也知道,在嫦娥五號探測器去月球取樣之前,我們人類早在上世紀60-70年代就已經取回了一些樣本,如美國的阿波羅載人登月飛船、蘇聯的月球24號探測器等都曾經帶回一些樣本,其中阿波羅飛船帶回的樣本多達300多公斤。既然NASA曾經帶回月球樣本,為什麼現在還想我們分享呢?難道當年阿波羅登月帶回的樣本是「假」的?還是說當年本身就沒登月?
  • 「嫦娥」帶回2kg月壤,美國50年前卻帶回382kg,怎麼做到的?
    不過也有國外媒體對此不以為然,認為嫦娥5號帶回來的區區2kg「月球土」根本不值得一提,反觀美國的阿波羅計劃前後6次降落月球表面,帶回來的月球土和巖石標本總重量達到382kg,兩者對比之下2kg「月球土」實在有些小巫見大巫。對此,有人或許會奇怪,美國在50年前的技術為何能夠帶回382kg「月球土石」,而我國如今的航天科技卻只能帶回2kg,美國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 中國嫦娥只帶回2kg月壤,美國50年前阿波羅計劃,為何能帶回382kg
    那麼好奇的網友們又提出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嫦娥五號只帶回來2KG的土壤,為什麼美國在50年前就能帶回382KG月壤呢? 由美國所主導的阿波羅計劃前後共計有六次降落在了月球的表面,並從月球累計帶回土壤、巖石標本達到382KG。和這樣的數據進行對比過之後,咱們嫦娥帶回的2KG月球土壤就顯得有那麼些「摳摳搜搜」了。
  • 時隔44年,將再次帶回月球樣本
    在此次任務中,嫦娥五號將採集約2千克的月球巖石、土壤樣本返回地球。這將是44年之後,人類再一次將月球樣本帶回地球。嫦娥五號將如何完成探月「繞落回」三部曲的最終章?此次採集的樣本有望改寫我們對月球的哪些認知?
  • 阿波羅計劃登月成功後發現了什麼?對於歷史有何意義?
    當然,也有許多人認可阿波羅計劃真實存在,但卻相信在阿波羅計劃中,太空人帶回了許多科幻主義色彩的東西,比如三眼女屍,外星科技等等。阿波羅11號返回地球時,帶回了22公斤月球土壤樣本,這給研究月球提供了材料,僅在6個月後,《科學》雜誌上就有近150篇論文是關於這些月球樣本的研究。在阿波羅11號之後的載人登月計劃中,也都會帶回來不同地區的月球樣本,並留下不同探測儀器。
  • 如果採集的樣本和阿波羅的不一樣,說明什麼
    為什麼還要我們分享 大家也知道,在嫦娥五號探測器去月球取樣之前,我們人類早在上世紀60-70年代就已經取回了一些樣本,如美國的阿波羅載人登月飛船、蘇聯的月球24號探測器等都曾經帶回一些樣本,其中阿波羅飛船帶回的樣本多達300多公斤。既然NASA曾經帶回月球樣本,為什麼現在還想我們分享呢?難道當年阿波羅登月帶回的樣本是「假」的?還是說當年本身就沒登月?
  • 嫦娥五號奔月在即,計劃帶回2千克月球樣本,或將改寫月球歷史
    它從月球豐饒海取回了一塊101克的小樣本。從阿波羅11號到17號,帶回的月壤和月巖樣品總計約381.7千克。科學家通過對月球樣品的分析發現,月壤中含有大量微小的橘紅色玻璃形式顆粒,這些顆粒一般富含鋁、硫和鋅,是在月幔部分融化過程中形成於月球表面下約300千米深處,後因火山活動而被噴射到月球表面。月壤和月巖中氧化鐵含量很高,從中可製取水和氧,未來可利用月面物質支持月球基地的運行,並為登月飛行器補充燃料。
  • 他們不是有382公斤了嗎?
    與嫦娥1-4號探測器不同的是,嫦娥5號將在月球上採集巖石樣本和土壤樣本,通俗點講,也就是在月球上挖點小石子和土,然後帶然後帶回地球用以相關的科研。按照預定計劃,嫦娥五號將會在12月15號帶著2公斤的月壤返回地球。
  • 嫦娥五號計劃帶回2千克左右月壤
    此前發射的嫦娥一號到四號探測器,都留在了太空或月球上,如今第一次,嫦娥將回家,並帶回2千克左右月壤樣品。   ▶從月表2米深度之下取土   2004年,我國探月工程立項實施,確定了「繞、落、回」三期戰略規劃。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任務,已圓滿完成前兩步,嫦娥五號將實現探月工程第三步戰略目標。   這意味著,嫦娥五號將是探月三期的收官之作。
  • 50年的計劃總算要實現了!火星樣本返回計劃讓科學家熱血沸騰!
    眾所周知,阿波羅任務的偉大成就之一就是帶回了數百公斤的月球巖石。而在地球上,地質學家們從地球上的幾個不同地點採集到了月球樣本,但是阿波羅帶回來的樣本價值相當於他們一生發現的總和,由此可知,直接挖掘行星樣本的價值將是無法估量的,它可以讓我們更加快速地揭開某個星球的過去神秘線索。
  • 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有啥用,為啥要部分存放在湖南?
    嫦娥五號本次的任務目標是帶回約兩千克月壤。而帶回來的月壤部分將會保存在湖南。那麼,月壤到底有什麼用?它跟地球土壤有什麼不一樣嗎?為什麼要存放在湖南?25日,記者採訪了湖南省地質博物館展陳部部長俞天石。「月壤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幫助科學家分析月表結構、物理特性、物質組成,深化對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的研究,也將為人類認識、開採月球資源探索路徑。」
  • 塵封50年的月球秘密,NASA解鎖阿波羅17號帶回的月球樣本
    於是NASA再次制定了2024重返月球計劃,此計劃力爭在5年內實現再次載人登月。不僅僅如此,為了刷存在感,美國還公布了一份封閉了50年之久的關於月球的秘密。其實所謂的秘密就是一份封存了近50年的月球樣本,NASA稱這份編號為73002的月球樣本是此前由阿波羅17號上的太空人從月球上收集帶回的珍貴樣本,裡面放置的是月球50年前的巖石和土壤。
  • 輝煌的阿波羅計劃,不止一次登上月球,這一切會是騙局?
    美國政府從1961年開始傾全國之力,力圖將太空人送上月球,劃時代的阿波羅計劃開始實施。這項歷時十餘年的浩大工程總耗資255億美元,高峰時期,參加工程的有2萬家企業,200多所大學,80多個科研機構,總人數超過3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