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目前,有多個省市中小學學生寒假放假時間已經出臺,學生的期末考試也已迫在眉睫。可是,在這緊張地複習過程中,有些初三學生對於地理學科的複習訓練感到很苦惱,尤其是在答題方法上存在困惑。
其實,在日常複習過程中,我也發現了這樣個現象: 學生們做地理試題的時候,前一問,他們還做得比較順手,但是到了下一問,就會思維受阻,不知道這如何下手。也有同學就此問題問過我,為什麼明看起來會做的題目,卻不知道在哪裡下手?
要說這樣的情況這並不奇怪,因為我們學習地理知識,往往是將知識點獨立起來學,缺少綜合、聯繫的思維,這也就決定了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能夠儘快地聯想到別的知識點,不能夠舉一反三。
例如,我問:為什麼亞馬孫河流域成為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大多數同學能夠想到是由緯度決定的,然而,大氣環流、地形結構、洋流影響等因素則往往被同學們忽略。這其中的盲點也就是,不能將所學的知識全面地加以整合聯繫。
想要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間建立起聯繫,首先必須問「為什麼?」這樣才會養成由果推因的良好地理思維習慣。
例如:世界雨極是印度的乞拉朋齊,那麼,為什麼乞拉朋齊會成為世界的雨極呢?結合地圖,根據乞拉朋齊所處的地理位置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齊位於喜馬拉雅山的迎風坡,這裡有大量的地形雨,這樣,氣候便和地形、位置相互聯繫起來了。
我上初中時,有一位男同學地理學得非常棒,每次他的答案總是很全面、周到。懷著求取真經的虔誠,我去問他原因,這個男同學說道:
其實, 我學的和大家學的都是一樣的東西,只是我看問題的時候,是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綜合性分析,而大家看問題往往是得出一點就已經很滿足了,認為自己已經把握住了答案的要點。
實際上,卻不是這個樣子的。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多思考,多聯繫,見的問題多了,思考的角度也多了……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加以練習:
1、有計劃地做一批綜合性典型訓練題。
地理習題,既有單獨針對某一知識點的,也有一些融 合眾多知識點的綜合練習題。要想提升自己的綜合分析能力,就要從多做綜合性訓練題人手。
比如:我們問中國四大工業基地,你就要想為什麼這些地區能成為工業基地,而不是其他地方?這些地方相較於其它地區,有哪些自然優勢、經.優勢……問得多了,想得多了,每個知識點也就融會貫通了。
2、多注意老師或網上的典型例題分析。
一位成績優秀的學生, 在給別的學生們做經驗報告的時候,曾經提到過這樣-點:他很喜歡搜集一些網絡 上的典型例題,做得多了,思路也就開闊了,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幫了自己的大忙。
愛好地理學習,或者是有志學好地理這科目的同學, 不妨也借鑑這種方法試-一下。很多網上或老師給出的典型例題,常常是很新穎、'豐富,並且有趣的。多去嘗試做一下,對我們開拓地理思維是大有益處的。
初三同學,看明白了嗎?解答地理試題,要學會「綜合、聯繫」,解答試題才會更全面。
(作者:柳一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