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特別行政區即將迎來回歸20周年紀念日。在澳門同胞對於祖國內地的情感是什麼樣的?20年的時光,澳門發生了哪些巨大的變化?在澳門繁榮發展、澳門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背後,是澳門特區政府的「澳人治澳」的責任感和中央政府的智慧,是澳門同胞背靠祖國的底氣和自信。
觀察者網專訪了澳門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葉桂平教授,在葉校長的「澳門故事」中,我們讀到了澳門人濃濃的愛國情懷和澳門20年發展的點點滴滴,更看到了「一國兩制」在澳門的成功經驗對於香港的借鑑意義。
【採訪/觀察者網 戴蘇越】
觀察者網:葉老師您好,首先我們想聽一聽您的「澳門故事」,在您小時候的印象裡,祖國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葉桂平:我是5歲從福建到澳門,在澳門生活了幾十年,我剛到澳門的時候是80年。
那個時候我記得每次回家鄉,就深深感覺到內地和澳門的差距,那時候很多家鄉人跑到澳門確實有原因的,物質真的是太匱乏了。我們當年回家鄉行李都很多,都要從澳門買好多衣服、奶粉什麼的回去送給家鄉的親人。那個時候內地給大家的印象還是非常落後的。
特別是我們澳門人也經常看香港的無線電視或者亞洲電視,在香港人的那裡,他們經常把內地人描繪成衣著很不講究、邋遢、隨地吐痰的形象,然後經常說內地經濟很糟糕,農村都很窮,什麼都吃不起這些亂七八糟的。
觀察者網:在這種情況下,80年代末中國和葡萄牙籤署聲明,澳門人知道馬上在99年就要回歸祖國了,那個時候大家是一個什麼樣的心態?會不會像香港當年那樣有種恐慌的情緒或者不願意和「窮親戚」合併?
葉桂平:當時澳門相對比香港好很多,一方面是我們澳門人明確地看到了內地的發展,感覺到了這種形勢,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們澳門經濟很不好的情況下,反而感覺內地發展得越來越好。
更重要的是那個時候我們澳門人經歷過好幾次內地對我們很無私的幫助,感受到內地同胞對我們港澳同胞的支持。
八十年代的澳門街頭(圖片來源:網絡)
比如說,記得小時候還是澳葡政府時期,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們去珠海,拱北市場是沒有電的,賣菜的,賣肉的,都是點著蠟燭在賣東西,為什麼?因為缺電。反倒我們澳門從來沒受過影響。而我們的電是哪來的?都是內地供的。
還有90年代,那個時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們澳門因為毗鄰海邊,有時候海水會倒灌,一旦海水倒灌我們的自來水就會變鹹。那個時候中央一了解到這個情況,馬上就從貴州的水庫裡面調水來壓鹹,使得我們自來水鹹味很快就得到了緩解。
這是我們澳門人非常感恩的,總感覺中央對我們澳門是這樣的一個狀態:當我們澳門遇到什麼困難的時候,寧願犧牲自己,都把好東西都給我們。所以當年還沒有回歸的時候,我們澳門人心裏面就覺得還是咱們內地好,中央政府比澳葡政府好。
觀察者網:您現在能不能回憶起20年前澳門回歸的時候,您在做什麼?當時有沒有什麼事情讓您印象比較深刻?
葉桂平:20年前剛好是99年那會兒,我正在北大念研究生,因為在北大念書的澳門學生也不多,我們就自發聚在一塊慶祝。再加上學校港澳臺辦的老師和我們一起看電視直播,我們那個時候特別感動,感覺回歸是一項無比光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