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蜜桃
5歲的孩子能幹什麼?
是坐在幼兒園學習知識?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還是纏著父母的大腿,想去探索遠方的世界?
最近,來自四川成都的5歲男孩楊哲睿出名了!
他因為發現了恐龍足跡,而成為了國內年齡最小的恐龍足跡發現者。
據報導,楊哲睿的外公家在巴中通江。今年國慶節前夕,外公跟睿睿開玩笑說,通江老家有「怪腳印」。睿睿很好奇,就讓爸爸媽媽假期帶他回去看看。
回到了通江朝陽村,睿睿的外公和爸爸媽媽一起,帶著他來到了有「怪腳印」的地方。那個地方平時很少人去,地面長滿了雜草、苔蘚。他們一起清理,終於看到了那些大大的「怪腳印」,外公把這些腳印稱為「雞腳腳。」
但是睿睿卻告訴外公,這是獸腳類恐龍的腳印,並讓媽媽發照片給中國地質大學的刑立達副教授。
刑立達看到照片,覺得是恐龍的足跡。
隨後帶著團隊到實地進行了考察,證實了睿睿的發現。邢立達發微博說,「關鍵詞:五歲,發現恐龍足跡,還說出獸腳類……後繼有人了」,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其實,楊哲睿能發現恐龍足跡並不是偶然的。媽媽說他從小就喜歡看科普類的繪本故事,發現他對恐龍很感興趣,就給他報了刑立達線上的科普課程。
所以,當他到了實地看到腳印之後,才能作出判斷,並第一時間向老師求助確認。
消息一出,網友們都紛紛為睿睿的父母點讚。
「爸爸媽媽和外公特意陪著孩子去這個地方還幫忙清理打掃巖石,這樣尊重、保護孩子的求知慾的家長好棒呀。」
其實,每個孩子天生都有著敏銳的觀察力,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著好奇。如果孩子能得到父母的支持,那他會更容易獲得成功。
洛克說,幼小時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極微小,小到幾乎察覺不出,都有極重大極長久的影響。
所以,父母想要孩子長大後有出息,就要在這些小事上花心思、下功夫。
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昨晚帶孩子散步,聽到一對父子對話。
兒子問父親「月亮上是否有兔子」,父親很不耐煩地敷衍兒子「一天天腦子裡在想什麼呀,不好好學習!」
那一刻,我看不到小孩的臉,卻可以想見他的難過和沮喪。
父親不知道的是,孩子的好奇心,是一顆夢想的種子,在父母用愛支持的澆灌下,終究有一天會開出美麗的花。
在《少年說》第三季裡,有個初二的男生元聖勳,4歲時因為第一次坐飛機而愛上了飛行,立志要當一名飛行員。從那次以後,只要他看到頭頂有飛機飛過,都會抬頭仰望很久。
而他的爸爸都會摸著他的頭,告訴他這架飛機是什麼型號。他的爸爸並不是航天專業的人士,但是卻細心地呵護了一顆嚮往藍天的心。
正是有了爸爸的支持,元聖勳在小學6年級的時候找到了「組織」,他結交到了一群愛好飛行的朋友們,讓他有機會接觸到更多關於航空的知識。
元聖勳利用課餘的時間,到機場去拍飛機,還自己學習航天飛行的教材,用電腦飛行模擬器練習飛行,寫了滿滿一本的飛機筆記,就是要把每一次飛行做到完美和完全。
這一切,都是元聖勳自己去探索的。被保護和激發的好奇心,竟然會給孩子帶來如此大的內驅力。
有時候,想要孩子優秀,父母只需要在看到孩子的好奇心時,認可和保護而已。
在現場,主持人李銳想考考元聖勳。李銳描述了幾個飛機飛行的動作,元聖勳立刻就能答出這是「眼鏡蛇機動」,這是「落葉飛」,他還能回答出什麼是殲十的矢量發動驗證機。這讓大家都直呼「專業!」
看到孩子在臺上自信的表現和對飛行的熱愛,臺下的爸爸臉上一直掛著自豪的笑容,並對孩子說,會一直全力支持他。
孩子聽到爸爸的話,笑得非常的開心。在鏡頭裡,孩子眼裡有光,爸爸眼裡有愛。
蘇霍姆林斯基說,求知慾,好奇心——這是人的永恆的,不可改變的特性,哪裡沒有求知慾,哪裡便沒有學校。
在家庭這所學校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保護和引導孩子的好奇心,幫他們找到夢想,是父母需要做好的一件事情。
父母需要支持孩子
林語堂說,夢想無論怎樣模糊,總潛伏在咱們心底,使咱們的心境永遠得不到寧靜,直到這些夢想成為現實。
這句話放在網紅耿帥身上特別合適。
耿帥是保定的一個小夥子,因為拍攝一些自己創造發明的小視頻,在短視頻平臺挺火,抖音上有粉絲400多萬。
耿帥一條抖音視頻獲贊13萬+
如果是個富二代,喜歡就玩,開心就樂,倒也沒什麼。可他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
耿帥從小就對家裡的電器感興趣,經常偷偷地拆了家裡的鐘表和收音機,一旦被母親發現就是一頓訓斥。
長大後,耿帥也出去打過工,因為對手工創造念念不忘,於是選擇回村弄起了他喜歡的東西。
但是,無論是母親還是村裡人,對他無一不是嘲笑和反對。他為了說服母親,特意為她發明了不鏽鋼錢包和不鏽鋼掃帚,母親卻直言「不是沒用,是真沒用。」
著名心理學家菲爾貝恩說過:「孩子受到父母不好的對待的時候,為了維持父母是好的這種意向,會傾向於認為自己是不好的」。
「沒用」這個標籤,從小就貼在耿帥身上,直到今天。
有一回,耿帥發明了一枚不鏽鋼錢包,錢包摺疊起來重得像秤砣,那是送給母親的,這樣她的錢包就「再也不會磨爛了」。
有人看了這視頻,覺得很有趣,笑著跟耿帥母親談論,但她覺得這是嘲笑,回家罵了耿帥一頓:「錢包不會磨爛了,褲子呢?每天不務正業,就是個當小工的命,以後給別人提鞋都不配。」
別看短視頻裡他一本正經的沙雕,感覺性格挺開朗的,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他是個不善言辭,甚至是有些不自信的人,極度渴望被鼓勵。
所以他很在乎網友們的評價,有人喜歡他,就很高興,哪怕被網友笑他的發明是「無用良品」,看到能博得大家一笑,他也覺得挺滿足。
不被家人支持的夢想,儘管實現了,始終帶著缺失和遺憾。也許耿帥最希望刷到的一條好評,是來自媽媽的「你有用」。
鼓勵孩子的夢想
說起夢想,很多人會認為孩子的夢想總是不太靠譜的。
馬雲在一次演講上說,有父母問他,孩子夢想很多,怎麼辦?馬雲說,有夢想總比沒有夢想好。
對啊,孩子的夢想也許會不切實際,但是,在父母的鼓勵、引導之下,夢想有可能成為理想,而理想通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
眾所周知,阿姆斯特朗是登月第一人。這個偉大的理想,也許只是他兒時一個不切實際的夢想。
6歲那年,阿姆斯特朗天真地對媽媽說,「我要到月球上去。」媽媽說,「好啊,只是你別忘了從月球上回來,回家吃晚飯。」
看似一句玩笑話,對阿姆斯特朗來說卻是極大的鼓勵。面對兒子的異想天開,媽媽沒有嘲笑和打擊,而是給了他一個希望。
當他漸漸長大,為了實現這個夢想,而變得有目標、有計劃、有行動的時候,夢想就變成他願意為之奮鬥的崇高理想了。
33年後,當他從月球返回地球時,記者問:「此時此刻你最想說的話是什麼?」阿姆斯特朗說:「我想對媽媽說,兒子從月球回來了,我會準時回家吃晚飯。」
愛因斯坦說,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它的努力和判斷的方向。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個著名的跟蹤調查,對象是一群出身、智力、學歷都差不多的年輕人。
這群人中,27%的人沒有理想和生活目標;60%的人有點想法,目標模糊;10%的人有目標和短期規劃;3%的人有明確的理想和清晰的長期規劃。
25年後,那3%的人幾乎都成為了行業領袖、社會精英;10%的人大部分成為了中產階層;60%的人,幾乎生活在社會中下層;而那27%的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
所以,你還會覺得孩子的夢想都遙不可及嗎?5歲的楊哲睿在父母鼓勵式的教育下,是有可能成為研究恐龍的科學家的。
父母該如何支持孩子
前幾天,閨蜜找我傾訴。兒子四年級,中秋節家庭聚會,長輩們問孩子長大後想當什麼,孩子說想打遊戲當主播。閨蜜說當時差點被氣暈。
為了安慰閨蜜,我告訴她,曾有人對95後的孩子做過職業調查,超過50%的孩子都想當網紅。
「那我該怎麼辦?不想打擊他,但是也不能支持他這個夢想吧?」閨蜜苦惱地說。
其實,面對孩子與家長相差甚遠的目標和理想,家長不妨這樣做。
父母先要肯定孩子。有夢想的孩子,是有上進心和追求的表現,這是好事。
父母要幫助孩子分析,夢想背後需要付出什麼努力。
我特意約了閨蜜帶孩子出來見面。
我問他:「我很好奇你為什麼想當遊戲主播?」孩子說:「因為遊戲主播打遊戲都很厲害,還能賺很多錢。」「那你知道怎樣才能當遊戲主播嗎?」我繼續問。孩子就開始思考並回答說:「要遊戲打得好才行。」「那遊戲打得好,需要具備什麼要求呀?」「懂得戰術、懂得合作、還要反應快。」孩子回答道。
在這樣引導和陪伴下,孩子長大後,一定能有自己清晰準確地判斷和選擇。
當孩子想嘗試一項新活動時,比起否定和阻攔,父母不妨給一點相信和鼓勵;
當孩子感到孤單無助時,比起冷酷的嘲笑和指責,父母不妨給一些陪伴和聆聽;
當孩子大膽說出他當夢想時,比起懷疑和否定,父母不妨給一些支持和引導。
海倫凱勒說,只要朝著陽光,便不會看到陰影。父母要做孩子心裡的一道光,用支持的雙手,託舉起孩子的夢想,當孩子奮力起飛的那一刻,就已經是一種成功。
本文作者:蜜桃,80後二胎媽媽。在孩子們的引導下,走進了親子教育領域,立志做一名成長型的媽媽,培養成長型的孩子。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