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克「月巖」現身天文館(圖)

2021-01-08 搜狐網
    昨天來北京天文館參觀的大人孩子趕巧了——繼2004年12月天文館新館的4D影院、3D影院、sgi數字劇場、太陽廳對外開放後,又有14個小型展區設備布展調試完畢。「快樂探尋宇宙奧秘」天文展覽昨天正式接待觀眾。

  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在展覽開幕當天,將一黃豆粒大小、極其珍貴的月球巖石交由館長放進展櫃,立時引來一群「小豆丁兒」好奇的目光。

  損耗半克月巖增強「奔月」信心

  「爺爺,這小石頭上閃閃發光的(小金點)是金子嗎?」天文館小天體展區裡,當文新街小學四年級學生劉方策把一個展品託架遞給歐陽自遠院士的時候,他還不知道那個鑲嵌在託架上、得透過放大鏡才能看清楚的「小石頭」究竟是什麼。「這可比金子珍貴千萬倍,這是月亮上的巖石。」歐陽院士回答說。對這塊月巖,老院士感情很深。

  1978年美國總統卡特的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訪華時送給我國領導人一件禮物——僅有1克重的月球巖石樣品。這塊巖石被澆鑄在一塊有機玻璃內。真的是月巖嗎?是什麼時候採集的?這些情況美國人沒有說明,只好由中國人自己來研究。

  「中科院把它轉交給我們研究。我們組織了全國的相關專家來看,先進行非破壞性研究,然後是破壞性研究。我們研究了巖石的化學成分、同位素、礦物質、位於月球上向陽面還是背陽面。研究總共耗損了半克。」老院士說。

  也正是對這塊月巖的成功研究,點燃了中國科學家「奔月」的信心。

  月球探測器該如何設計,須得一些對月球基本元素組成、巖石狀況的基本研究,所以這塊月巖提供的有關月球的第一手信息彌足珍貴。2007年,中國「探月工程」如能實施必將成為世界航空航天界的「重頭戲」。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將獲得的數據是否可信,老院士說,對這塊月巖所做的基礎研究又將派上用場。

  歐陽院士希望,剩下的月巖能夠「讓大家都看見。」想來想去,他覺得放進北京天文館最合適。所以,半克月巖就擺進了天文館。沒準兒,它還「希望」某一天能夠像自己的「另一半」那樣,為中國的探月事業建功立業呢。

  「科技」加「藝術」讓人「身臨其境」

  「歡迎來到木星空間站,請匹配一組指令,啟動飛船。」從陳列著月巖的小天體展區出來,記者沒留神兒,一腳踏進了「木星空間站」。

  「空間站」控制臺就擺在眼前,操作起來卻並不容易:若伸出一根手指頭接觸屏幕,那麼還得在4張衛星圖片中找到「木衛一」,同時觸摸。「空間站」才能接受指令飛向「木衛一」。記者和其他不少參觀者都圍著控制臺試來試去,可惜老是「指令發送錯誤」。看來,要想登上大名鼎鼎的木星衛星還真得對它們有所了解才行呢。

  比較起來,指揮「天海冥飛船」就簡單多了。天海冥展區內設置了3個感應器。感應器根據多數參觀者所站位置,決定了目標——冥王星。顯示「飛行速度」的數字在記者眼前飛快地翻動,仿佛真地身在宇宙飛船內,正飛向太陽系最遙遠的行星。

  據工作人員介紹,展覽動用了59臺媒體電腦、17臺平板電視、1臺背投電視、23臺投影儀,還藉助了先進的自由曲面投影、虛擬實境、紅外探測、觸摸探測等各種高新技術。這些高新儀器和技術被「放置」在那些半球狀、月牙狀,螺旋狀、雙曲狀的藝術型展區外殼內,更添神秘莫測、時空變換之感。

  感受宇宙神奇的同時,天文知識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腦海:水金地展區的外殼上一串串看似毫無關聯的數字,其實卻是地球半徑、地球距金星的距離等科學常識;佔據了館內南牆的兩幅巨型天文壁畫讓記者在不經意中飽覽了137億年宇宙變遷的畫卷……

  「節目」加「展覽」天文館內容更充實

  50多年前,當北京天文館的創始人李元在籤字向民主德國購買蔡司天象儀和天文望遠鏡時,他的手在微微發抖。因為一下子花掉70萬元,李元略有些緊張。當時的創始人或許無法想像,多年後,一座投資25億元的新天文館就在老館身後拔地而起。

  天文館在伴隨幾代人成長的同時,自己也在成長——

  一張張圖片、一行行文字介紹在展覽中唱主角,一直持續到上世紀80年代。

  90年代末,「互動性」第一次被引進到天文展覽中。九大行星介紹文字前,工作人員擺放上9個「天體秤」,一時間稱稱自己在土星上有多重,成為孩子們最樂於進館的原因之一。

  如今,在兩千萬元打造的「快樂探尋宇宙奧秘」天文展覽上,孩子們可以坐進等大複製的「月球車」,左腳剎車、右腳油門,親自體味一把在月球上狂奔的滋味。

  也許,這些新技術新設備的應用是老一代天文館工作者無法想像的,但普及天文知識,激發青少年對天文學的興趣與愛好卻是幾代天文館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標。在包括14個小展區在內的「二期工程」對外開放後,天文館方面表示,一期的天象節目再加上二期的天文展覽,新館的內容已更加全面。「我們希望的是,從這裡走出的孩子,因為我們營造的氛圍,而對天文學產生更多的興趣與愛好。」天文館館長朱進說。

  參觀小貼士

  「穿越水金地」、「火星風光」、「木星之旅」、「土星奇觀」等展區都比較昏暗,因此需要特別注意腳下的臺階。

  在體驗月球展區,有一直徑為760毫米,比例為1:4600000的月球模型,模型外側兩端裝有軸承,可用手轉動觀看其表面的圖案,由於球體是鑲嵌於牆體內部的,在轉動時應注意球體與牆洞之間的縫隙,小心夾手。兒童應在家長的陪護下參觀。

  穿越水金地展區,由於旋轉樓梯為中空型設計,內部坡道比較陡,所以應避免孩子在此追逐嬉戲。

  暑期天文館將延長開放時間,早8時30分開館至晚6時30分閉館。

  遊戲別錯過

  二層展廳西側,專門開闢有寓教於樂的遊戲區。

  「天文連連看」會告訴遊戲者許多關於天文歷史、天文人物的故事;「天文找彆扭」和「天文拼圖」裡有許多美麗的天文照片;「九大行星上打棒球」可以讓遊戲者體驗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打棒球的感覺,進而了解引力作用;「天球」講述了天文學家是如何尋找天上的星星的;「接近黑洞」帶您走進黑洞的邊緣;「建立月球城」描繪了未來月球基地的樣子;想看流星雨嗎?不妨試試「流星雨」遊戲吧。

  本版文字/RJ172RJ207

  昨天上午,歐陽自遠院士在天文館給小學生們講月球知識。 本報記者 孫戉攝RJ134

相關焦點

  • 美國曾贈中國1克月巖,「嫦娥之父」用0.5克發了14篇文章
    如今,這0.5克月巖被收藏在北京天文館。(圖片來源:北京天文館官網)中新社報導,1978年,為推動中美儘快建交,時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到訪中國。為表誠意,布熱津斯基隨身攜帶了一份特殊的禮物——1克重的月巖標本。這塊巖石被澆鑄在一塊有機玻璃內。
  • 天文館0.5 g月巖成為「出拳點」
    北京天文館月隕展區,放大鏡下立著一塊黃豆大小的石頭,與周圍的隕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個小石頭最近成了博物館裡的「網上名人」打卡點,就是只有0.5克重的月巖。繼嫦娥五號「飛向月球」之後,這個展區成為博物館最熱的展區,月巖成為熱門的明星展區。
  • 嫦娥五號將回家,月巖長什麼樣?北京天文館0.5克月巖成觀眾打卡點
    在北京天文館B館一層的「月球—隕石展區」裡,一塊黃豆粒兒大小的石頭成了「明星」。幾分鐘內,就有十幾位觀眾直奔「小石頭」。「1978年,美國政府向我國贈送了重量僅為1克的月巖樣品,其中的0.5克用於科學研究;另外0.5克就在您的眼前。」
  • 嫦娥五號將回家,月巖長什麼樣?北京天文館0.5克月巖成觀眾打卡點
    在北京天文館B館一層的「月球—隕石展區」裡,一塊黃豆粒兒大小的石頭成了「明星」。幾分鐘內,就有十幾位觀眾直奔「小石頭」。「1978年,美國政府向我國贈送了重量僅為1克的月巖樣品,其中的0.5克用於科學研究;另外0.5克就在您的眼前。」張先生給10歲的兒子一頓一頓地讀完「小石頭」下面的解說,「兒子,這可是從月球上來的巖石!特別珍貴!」小男孩兒眼睛亮了。
  • 天文館0.5克月巖成為「打卡點」
    北京天文館月球-隕石展區裡,一塊黃豆大小的石頭靜置在放大鏡下,與周邊大塊兒的隕石形成鮮明對比。這塊小石頭最近成了館內的「網紅」打卡點,它就是重量只有0.5克的月巖。嫦娥五號「奔月」之後,這一展區成為館內最熱門的展區,而月巖也成了當紅的明星展品。
  • 嫦娥五號帶動觀眾「探月」熱情,北京天文館0.5克月巖成為「打卡點」!
    北京天文館供圖北京天文館月球-隕石展區裡,一塊黃豆大小的石頭靜置在放大鏡下,與周邊大塊兒的隕石形成鮮明對比。這塊小石頭最近成了館內的「網紅」打卡點,它就是重量只有0.5克的月巖。嫦娥五號「奔月」之後,這一展區成為館內最熱門的展區,而月巖也成了當紅的明星展品。
  • 美國月巖笑話:當初滿世界送,今天滿世界找
    在焦急等待半個多月後,嫦娥五號運送的月壤終於到貨了!整體重量差不多1.1克左右。目前存放在北京天文館。玄武巖70017號標本被切成了約200個1.1克的小塊月巖月巖作為走私物品理應被帶走。靠著這0.5克的月巖,歐陽自遠
  • 北京天文館、中國科學技術館參觀攻略——都很值得帶娃來
    去年元旦小長假,我們一家三口專程來到首都,參觀了北京天文館和中國科學技術館,不僅孩子感受、學到了很多,大人同樣也很漲姿勢,的確不虛此行。此外,我們還在元旦晚上遊覽了美麗的天安門廣場,讓這個假期過得更加完美。一、北京天文館1月1日早晨,我們從天津乘坐城際列車來到北京南站,下車後轉乘地鐵,本來準備到車公莊西站下地鐵,卻在車公莊站下了,耽誤了半個多小時。
  • 0.5克到2公斤,85歲院士的月巖情結,嫦娥之父為何對月球如此著迷
    1978年,我國收到了美國一件珍貴禮物,這是只有黃豆粒大小,僅有1克重量的來自阿波羅號帶回來的月巖。由於珍貴它被分為兩份,其中一份0.5克存在北京天文館用於展覽,另外一份0.5克被用來研研究。而正是這0.5克來自不易的月壤,讓今年已經85歲高齡的「嫦娥之父」歐陽自遠憑藉當初唯一的半克月巖, 不單研究清楚其成分構造,各種特性,甚至還推斷出由美國阿波羅17 號飛船採集來的樣品。42年過去了,也就在本文撰寫的幾個小時後,我國的探月工程重要項目「嫦娥五號」即將奔月,這一次它在其他國家沒有著陸過探測器的地方降落,並且將通過接力把這個地方的月巖和月壤帶回地球。
  • 美國曾送給中國1克月壤,答案就在其中
    在當時,美國的載人航天計劃一共執行了7次載人登月任務,6次成功,並且將12名太空人送上了月球,帶回了381.7千克的月壤和月巖。這麼多的月壤和月巖是非常珍貴的,美國也曾送給中國1克月壤,靠這1克月壤,中國科學家就發表了14篇論文。關鍵是這1克月壤還要分成兩半,一半分在北京天文館,另一半用於研究。
  • 北京天文館因展品少被降級 館長委屈稱隕石難得【3】
    現場探訪  參觀者:展覽實物雖少卻要逛上半天  北京天文館由西直門外的北京天文館和建國門內的北京古觀象臺組成。記者昨天下午來到了位於西直門外的北京天文館,大門口國家一級博物館的匾額還在。恰逢周末,參觀者格外多。
  • 半個世紀的夢想:中國開建全球最大天文館!
    今天上午,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開工奠基儀式在臨港新城舉行。這座全球建築面積最大的天文館計劃2019年建築竣工,2020年建成開放。屆時,公眾可前往那裡觀賞「星辰大海」、學習天文知識、體驗多種觀測儀器。
  • 美國大使曾給了荷蘭1塊假月巖?那給中國的1克月壤會是真的嗎
    然而美國贈送給荷蘭的月巖卻被媒體曝光是假的,那給中國的1克月壤會是真的嗎? 這件事情引起了軒然大波,由此很多人質疑,美國登月是造假,這件事把NASA都驚動了,NASA宣稱查不到取用登記以及送禮時間和收禮方記錄,而且美國向100多個國家贈予的多是月壤,或者是被分割成1克左右的月巖小塊
  • 上海開建全球最大天文館 天象廳精彩紛呈(圖)
    上海科技館供圖今天上午,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開工奠基儀式在臨港新城舉行。這座全球建築面積最大的天文館計劃2019年建築竣工,2020年建成開放。屆時,公眾可前往那裡觀賞「星辰大海」、學習天文知識、體驗多種觀測儀器。據介紹,上海天文館是本市「十三五」期間重大市政文化公益項目、重要科普基礎設施,建成後與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構成「三館合一」格局。
  • 神秘隕石現身京城 專家初步判斷是珍稀品種(圖)
    ,一塊來自外太空的神秘隕石近日現身京城,它的身上充滿了許許多多的問號,連研究隕石30多年的知名隕石專家都連呼「看不懂」。昨天記者聞訊趕到北京天文館採訪時,該館隕石專家張寶林表示,這塊隕石初步判斷既非月球隕石亦非火星隕石,應該比這兩種隕石更罕見,是近年來少有的珍稀品種,可能攜帶有珍貴的宇宙信息。  是隕石確鑿無疑  帶這塊隕石來到北京天文館的人名叫吳靜傑,是黑龍江省天文學會副理事長。
  • 千克珍貴隕石落戶北京天文館 曾遭高價收購(圖)
    新聞回顧:老漢目擊隕石降落眼前 系今年國內首次發現隕石  珍貴隕石落戶天文館  晨報訊 (記者代小琳) 摘下星星,這通常是人們的奢望,而如今,天文館的工作人員真的把星星捧在了手中。記者昨天在北京天文館看到,一塊5月27日降落在黑龍江重為1100克的隕石被北京天文館的工作人員採集,目前正在進行科學分析。  隕石落地離人兩米  昨天,記者來到北京天文館,見到了這塊從天而降的「星星」。這塊隕石已經碎裂成3塊,表面呈黑色,斷裂面為白色,重為1100克。仔細看隕石的斷裂面,還能看出金屬顆粒在閃閃發光。
  • 曾經,美國贈送我國1克月壤……
    我們自己從月球帶回1731克月壤!歐陽自遠說:「這1克樣品,最多給我們用0.5克,還有0.5克必須保存起來。我們大概花了3到4個月,用這0.5克樣品,發表了14篇科學論文,最終知道了它是什麼石頭、什麼結構……」  後來,美國人對歐陽自遠說:「我們什麼都沒說,你全知道了。 」  歐陽自遠說:就是從美國贈送的這僅僅1克重的月壤開始,中國開啟了向太陽系星辰大海的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