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大了會做什麼惡?蘋果親身示範給你看。
這是《反調》欄目的第4期,當今社會,我們生活中看到的太多現象都是經過包裝的假象。在這個欄目裡,我們想和你一起撕開這些包裝,發現大多數人不知道的事實,探討現象背後的邏輯。
這一期,我們揭露蘋果公司曾做過的惡,看看這些行為背後的動機。
iPhone自從誕生就伴隨著不時蹦出的缺陷,比如說iPhone 4的天線門、iPhone 6易彎曲、掉漆門等等,但本文不討論這些產品缺陷的問題,我們將注意力放到並非偶然的問題事件上面。
圖片來自谷歌
調查顯示,蘋果在手機市場上搶佔了90%以上的利潤,而iPhone在全球的銷量佔比不到20%,也就是說華為、小米、三星這些品牌的手機加在一起總利潤也不及iPhone一家。或許正是因為這種極其強勢的地位,蘋果也逐漸「為所欲為」。
悄悄地讓你的手機報廢
先從最近發生的降頻門事件說起。
降頻門這個事件很有意思。最開始有兩起美國用戶集體起訴蘋果的訴訟,但並未引起蘋果在意,直到連續17起訴訟將事件將事件推向高潮,法國反欺詐部門開始介入調查,蘋果才決定給出回應。
不久前,有iPhone用戶發現,對於舊款iPhone只要換塊新的電池,運行速度就會恢復到正常,此提升舊iPhone性能的方法便在網上流傳開來。然後蘋果怎麼做了呢?假若讓你換一塊電池就好了,那還掙什麼大錢?然後蘋果默默地單方面降低了處理器速度。舊款iPhone即使換了新電池也沒太大用了。
圖片來自谷歌
這次降頻事件很快被用戶發現,蘋果解釋稱,是為了解決舊iPhone自動關機的問題,但iPhone7這種推出時間不久的也被劃分到「舊iPhone」,被強制報廢,這就完全說不過去了。
於是,在訴訟中,用戶指出蘋果隱瞞了信息,強制舊款iPhone報廢,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財產權利。之後,蘋果做出回應,表示會降低電池售價,但並沒有提解決降頻的問題。這難道不是在變相地賣自己的電池?讓消費者無故去花更多的錢?
不得不說,蘋果對於這次事件的公關真是爛透了,企圖將消費者的注意力引導到電池降價上。但現在的消費者也不傻,不正面回應處理器降頻的問題,何以服眾?
考慮到iPhone X最近一段出貨量走低,且預計未來將進一步走低,為了保證股東的利益,庫克也是無所不用其極,但通過降頻悄悄地讓手機報廢,這有點「損人利己」的味道了。
商業利益擊敗了良知,還試圖去挑戰法律,這件事情絕不會含糊而過。
要麼放棄微信,要麼放棄iPhone
2017年4月份的時候,網絡上出現了一波熱別的討論:「放棄iPhone,還是放棄微信?」。事情緣於,蘋果公司要求微信將公眾號的「讚賞」以內購的方式進行,如果微信拒絕,那麼就會將微信從app store下架。
也就是說,蘋果需要從微信用戶給公眾號作者的打賞中抽取30%的佣金收入。這不就是在收取「過路費」嗎?
最終呢,騰訊妥協,撤下了讚賞。
於是,在一段時間內,你看公眾號的時候一定注意到了文章下方附帶的轉帳二維碼。但這種事情對騰訊收入沒有什麼影響,畢竟打賞的錢是給公眾號作者的,和騰訊沒什麼關係。最終吃虧、受傷的只有用戶。
圖片來自新浪
考慮到微信的體量和影響力,蘋果在對待微信的這件事情上並沒有了以往的那種「傲慢」,不然換一家相對小一點的公司,可能連通知都不會,直接就把應用給下架了。比如,360曾被蘋果在AppStore封殺一年。老羅也曾怒噴蘋果:太霸道即是作惡。
但騰訊畢竟是巨頭,也需要找回面子,讓蘋果低頭認錯又不可能,怎麼辦呢?微信在沒有重啟「讚賞」功能的情況下,於17年10月份的時候上線了一個「讚賞碼」功能,蘋果這次沒有幹預,也算是給雙方一個臺階下。
話說回來,這種傲慢地做出「用戶要麼放棄微信要麼放棄iPhone」的姿態、對用戶體驗和用戶地位的忽視,曾經引領過一個時代的蘋果正變得面目可憎。
我的地盤聽我的
有人會說,人家蘋果自己的東西,人家想幹嘛就幹嘛。
我想,這種人怕是奴隸做久了,已經忘記了怎麼站起來了。
早些時候,蘋果開始在全球範圍內對其認為不合法的應用進行下架,於是在2017年6月份下架了將近6萬個中國應用。隨即遭到了聯合舉報,參與舉報的公司表示:蘋果公司在運營AppStore的過程中存在濫用市場支配的行為,比如說單方面下架中國開發者的應用,且不能夠給出合理的解釋,而且重新審核上線不得不等待幾個月的時間;對於電子服務行業收取高達30%的抽成。
app突然下架,而且需要等待幾個月事件才能重新上線,對於依賴於一款app的網際網路公司來說,這無異於災難。
霸道的appstore
考慮到這些公司沒有騰訊那麼強大,所以人家蘋果可不會跟你商量,所以,直接給下架了。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了「店大欺客」,還有「客大欺店」。比如,一些大的賣場會向入駐的店鋪收取租金,不論是線下賣場還是線上電商。但如果這家店鋪的品牌影響力足夠大,足夠有知名度,賣場反而會對店鋪給出入駐補貼。
這些小的應用就是交租金的,而騰訊這種大的則是可以談條件的。這就是一種赤裸裸的產業鏈地位的博弈,社會如此。
小玩家在成長為大玩家之前,作為弱勢群體很難獲得正常的議價能力。在這場複雜的博弈中是沒有絕對的平等的。換個角度,在「取消讚賞」事件中作為「吃虧」一方的騰訊,有沒有利用它在網際網路行業的地位也在做著類似蘋果的事情呢?
「口誅筆伐」之外
商業競爭中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但對於用戶來說,絕對有好壞之分。那些直接傷害用戶利益的事情,終究沒有辦法含糊而過,就好像那句「正義或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
蘋果損害用戶權益這件事絕不是生活中的個案,面對其他一切不平等待遇、侵犯權益的事情,作為消費者,除了看熱鬧、看八卦、在網絡上聲討,也別忘了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的權益(消費維權電話:12315)。
企業發展壯大之後,受到的關注會更多,稍有問題就會被曝光,栽在僥倖心理上的前車之鑑已經不少。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十年前蘋果取代了「看似不可能倒下」的諾基亞的位置,科技變革的速度越來越快,誰能斷定蘋果不會被取代呢?
《反調》第3期:漢語言文學,才是混科技圈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