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結束前,是焦慮還是應該做點什麼?《佐賀的超級阿嬤》告訴你

2020-12-06 孑天下

2020年即將要結束,這一年真的只能用「魔幻」兩個字來形容,很辛苦很不容易,而且疫情也還沒熬到頭……

我在韓國首爾,最近一周都日增200+

我們共同擁有這一場人生經歷,每個時代也都有這樣或那樣的事件發生,相信2020年這場新冠病毒教會了我們一些事情,對未來也有了一些新的看法。

不過不要抱有現在這樣就夠倒黴了,等待著疫情結束就好了這樣的想法,我們誰也無法預料未來。往後經年人生漫漫劇情會如何發展,是不是會有更慘的時候,誰心裡也沒有個答案。

這樣一想想瞬間悲觀了,開始焦慮、開始恐慌、開始沒有安全感…但其實是杞人憂天大可不必的,就像有句話說的那樣,人生很長,何必慌張,而且慌張也沒用的啊。

今年我看了一些電影,據我能記住的、不完全的統計:刺蝟的優雅,紐約的一個下雨天,超脫,那人那山那狗,我的父親母親,牧馬人,溫蒂妮,春天情書,真心半解,弱點,秋天的童話,小婦人,甚至迪士尼電影(強調一下 )花木蘭都挺對我胃口的,但要選出一部電影來給2020代言並畫上一個句號的話,我選《佐賀的超級阿嬤》。

《佐賀的超級阿嬤》,是日本作家講述自己年少時父親因受核輻射而去世母親無力撫養,8歲的時候從廣島到九州佐賀縣投靠外婆的故事。

來到佐賀,迎接作者德永邵廣的是一間破舊的茅屋,以及曾經帶著七個子女熬過艱苦歲月的超級阿嬤。雖然日子窮到不行,三餐不繼,但是樂天知命的阿嬤總有神奇而層出不窮的生活絕招。

阿嬤特有的人生智慧是這本書、也是電影的主要看點。

阿嬤走路時會在腰間系上一根繩子,繩子上拖著磁鐵,把地上的金屬廢品都吸附過來,一點都不在乎別人的異樣眼光。

阿嬤還在小河上橫了一根竹竿,把沿河而下的木棒和樹葉都攔住。

德永昭廣的笑容真是自信開朗啊

有時候別人祭奠死人的小船上載滿各式祭品,阿嬤把祭品取下而把小船放回,也有著她的理由。

豆腐事件和交換便當事件,阿嬤教會了昭廣什麼是真正的關心和體貼。

善良且體面的與人交往,阿嬤說節儉是天才,吝嗇最差勁。不接受醫生的援助,不虧欠別人是堂堂正正做人的底氣。

還完醫生錢的夜晚,小邵廣久久無法入睡,問出了自己心裡一直存在的不平衡,為什麼自己家會這麼窮?

阿嬤總是用她的語言,給不堪的生活美化包裝,這種樂觀與開朗,是外婆給邵廣的最好的傳承。

分享這樣一個故事,有個乞丐在路邊坐了30多年,一天,一位陌生人經過,這個乞丐機械地舉起他的討飯盆,喃喃地說:「給點兒吧。」

陌生人說:「我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給你。」

然後他問:「你坐著的是什麼?」

乞丐回答說:「什麼都沒有,只是一個舊箱子而已,自從我有記憶以來,我就一直坐在它上面。」陌生人問:「你曾經打開過箱子嗎?」「沒有。」乞丐說,「打開有什麼用?裡面什麼都沒有。」陌生人堅持:「打開箱子看一看。」乞丐這才試著打開箱子。這時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乞丐眼中充滿了驚奇與狂喜:箱子裡竟然裝滿了金子。這個故事是一個隱喻,很多人四處尋找成就、安全感或愛情帶來的歡樂或滿足,但是他們不知道自己不僅已經擁有了,而且還擁有了比這些更為珍貴的東西。那些沒有找到他們真正的財富的人,是乞丐。阿嬤就是昭廣一生中最好的財富。把更多的魚肉撥給邵廣、至少要填飽肚子的飯糰、大方的給邵廣買一萬塊錢的釘鞋、對於作業和成績開明的態度,都是阿嬤無條件的愛。現在的父母需要孩子乖、聽話、成績好才是好孩子,其實這都是有條件的愛,孩子容易沒有安全感導致不自信自卑。阿嬤的逆商真的很好,還有很多的語錄:「生活本來就是晴一陣雨一陣,沒什麼大不了的。哪怕明天的早飯也有著落,現在該做的,就是好好睡上一覺。晚上不要想難過的事情,等到了白天自然就好了。一定要先打掃廁所,把又又臭又髒的活兒幹完,再去打掃職員辦公室,那簡直就是天堂啊。」故事裡出現的其他人物也都很感人,可以說邵廣雖然在那麼艱苦的環境裡,但遇到的都是溫暖人和事,當然從這些也可以看出作者延續了外婆的樂觀,記憶裡都是這些好的場景。不收醫藥費還給車費的醫生,把好豆腐戳破半價賣出的豆腐大叔,說自己肚子疼換便當的老師們,還有因為昭廣媽媽終於來看他馬拉松比賽了,一邊騎單車一邊一起哭的那個老師……

一顆顆真心都溫暖著我,還是要去相信人性。我們越長大越現實,好像人人都只考慮自己,只考慮利益了。這當然是不對的,我還是相信時間拉開幾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長期的去看,利他的人真的會成功,也會更踏實更容易獲得幸福。

《佐賀的超級阿嬤》,創作於2001年,當時的日本經濟衰退加上僱傭制度的改變,日本私營部門就業人數不斷減少,失業率上升,導致自殺率居高不下,作者想用「明治年間出生,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失去很多東西,依舊樂觀生活的阿嬤」的故事,鼓勵當時處在經濟危機中的人。而在2020年的疫情期間,身在國外疫情中的我想借這個電影來告訴自己也提醒大家,不管環境如何變化,都要樂觀的去生活。這段時間裡日本的自殺人數甚至超過了因疫情死亡的人數,更想說身在種花家的我們是何其幸運,日韓小國家雖然確實比我們發達,但生存壓力太大,人心真的容易扭曲,我深有體會。

但還好我擁有著中華民族的大氣情懷。

記住事都不是事,不信過段時間再看。對於自己有責任吃好每一頓飯,睡好每一個覺。至於明天明年會如何,到時候自然會知道。我們唯一能做的既簡單又很難,那就是踏實努力的過好今天。

一起加油吧!

相關焦點

  • 佐賀的超級阿嬤告訴你
    《佐賀的超級阿嬤》是日本作家島田洋七於2001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在日本的銷量超過了700萬冊,持續三年位居日本各大暢銷書排行榜前列。故事講述了小主人公德永昭廣在8歲那年,離開家鄉廣島,來到佐賀的鄉下老家。
  • 廈門食記「海蠣餅」來自阿嬤阿公的熱情
    不管是外來的遊客,還是本地的熟客,只要來到製作海蠣餅的小攤兒前,總是一臉的笑意盈盈,面對著給我們熱情煎制海蠣餅的阿嬤阿公,這種親切感就足夠動人。海蠣餅但是後來有一天阿嬤的一句話讓它洗脫了我對它的偏見。「小夥子來嘗嘗阿嬤的餅,喜歡可以買點回去當早餐吶」。
  • 美國街頭藝術家回應疫情:焦慮與恐慌,呼籲與思考
    隨著博物館和美術館的全線關閉,一批美國藝術家們走上如今已變得人煙稀少的街頭,用一幅幅作品表達他們對於疫情的思考。他們或是以直觀的圖像呼籲公眾對於病毒的正確認識和防範,或是表達群眾普遍感受到的焦慮與恐慌,或是批判人們忙於囤積或猜測的現象。
  • 臺灣寫真:「阿嬤家」開館一周年 籲更關注慰安婦歷史
    一年來,「阿嬤家」的每次活動都能見到其身影。  山崎孝敏告訴記者,自己曾拜訪過已去世的「小桃阿嬤」、「蓮花阿嬤」,以及仍生活在花蓮的兩位慰安婦倖存者。時至今日,日本官方對亞洲範圍內慰安婦議題的迴避態度讓人遺憾,希望自己的國家儘快反省、道歉並作出賠償。
  • 馬英九菜市場豪買一萬塊 賣菜阿嬤比他更有名(圖)
    馬英九菜市場豪買一萬塊,賣菜阿嬤比他更有名。(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國臺灣網4與27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26日到臺東市中央市場探望愛心菜販陳樹菊。兩人一見面還沒開口就先來個熱情大擁抱。馬英九說:「樹菊阿嬤,我又來看你了!」
  • 疫情什麼時候能結束?李蘭娟院士等專家回應
    【來源:健康時報】(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王艾冰)「疫情什麼時候能結束?」「武漢什麼時候能解封?」成為了全國人民最為關心和期待的事情。「現在全國範圍內疫情已經基本得到控制,武漢疫情也在明顯變好,希望3月底新增病例可以全部清零。」
  • 焦慮偷走你的「工作記憶」
    編譯 蔡夢吟  做任何事都無法集中精力?你不是一個人。英國廣播公司(BBC)稱,專家指出,新冠疫情大流行造成的焦慮,正在損傷我們的記憶力。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時刻:你帶著目的來到一個地方,突然之間「斷了片」,忘了自己要幹什麼。
  • 為疫情,人人都可以做點什麼,藝術刺破病毒
    為疫情,人人都可以做點什麼,藝術刺破病毒 2020-02-27 20: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邢毓靜:面對科技創新的焦慮與擔憂 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學會首個年度課題集結了深圳人行、招商銀行、前海金控、深交所、騰訊等諸多單位的研究中堅,聚焦「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融合發展研究」,全面梳理了歐盟金融市場建設,歐洲一體化中的瑞士案例,率先對英國脫歐談判經驗進行歸納,創新地提出借鑑歐盟「單一通行證」,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融合發展;向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及個人居民發放近4000份問卷調查,與區內金融監管機構、金融同業開展調研,梳理出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融合面臨的痛點;
  • 免疫療法超級反應者:把焦慮和恐懼藏在心底,只讓快樂面朝陽光
    她做了子宮切除手術,但不久陰道出現了腫塊,儘管做了切除手術,還是出現了復發的症狀,需要進一步手術。 2016年5月,Geller又出現了會陰病變,活檢顯示腫瘤變得更有侵襲性。醫生認為,Geller屬於免疫療法的超級反應者。
  • 大家都在為疫情貢獻自己的力量,你做了什麼?
    新型肺炎在疫情嚴重的武漢,我們來自各省的醫療隊赴武漢前去支援,這叫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還有各方的物資支援,不管是明星,還是企業,都進行了資金或物資的支援。就連小編也獻出了自己的一點愛,在自媒體平臺上捐獻了自己一點的心意,同時也宅在家,為社會做點貢獻。雖然沒有多少錢,也是自己的一點心意。至少我是有愛心的。但有些人則不是這樣,他們卻大發國難財,比如,成都兩家藥房把口罩標價出奇的高,還有北京一個私人老闆抬高口罩價格,還有某省的一個超市把菜價抬的高的離奇等等,他們沒有一點良心嗎?什麼錢可賺,什麼錢不可以賺?這樣的人,應該受到自己良心的譴責。
  • 情感諮詢師告訴你,如何解決挽回過程中的焦慮
    所以我們說,不管是從自我角度還是從對方角度,焦慮都無益於我們的挽回。為了成功挽回,我們需要避免這種焦慮情緒的出現,這就使得我們必須找出焦慮的原因,如此才便於我們對症下藥。· 沉沒成本加深了挽回失敗的痛苦所謂沉沒成本就是指:你在選擇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會考慮到以後的受益還會考慮到過去的付出。你的沉沒成本越大,結果的失敗會讓你越痛苦!
  • 女明星質問鍾南山:整天忙在鏡頭前,你為疫情做了什麼貢獻?
    【轉載請務必註明,原創:梅爾迪絲】前幾天,一個叫沈佳欣的藝人又「火」了一把。其「火」起來的原因不是因為作品,而是為了博眼球在微博上質問鍾南山院士,語氣傲慢,帶著詆毀。她在微博上「質問」鍾南山院士道:這次疫情,你整天忙在鏡頭一線,有什麼研究成果,發明什麼藥?治好過幾個人?提出過什麼合理化建議??你在武漢一共待過幾天?您在這次疫情都做了什麼貢獻?別告訴我只有板藍根和瑞德西偉,還只能是白雲山牌的。
  • 疫情結束後,每個人都應該自省
    響應黨中央號召,少出門,不串門,在家看書,原本想著可以寫很多東西了,彌補前陣子節前忙時落下的作業,可是真的坐到書桌前,卻被各種跳出來的信息,新聞牽動著。每天新的數據一出來,就會先看看武漢增加幾個,第一時間再看看福建幾個,廈門有嗎?
  • 疫情還沒結束,東莞就想著要報復!
    隨著疫情的逐漸好轉, 宅家一個多月的東莞人已經迫不及待在規劃, 疫情結束後,要做些什麼?
  • 人為什麼會做春夢 性夢在告訴你什麼?
    人為什麼會做春夢 性夢在告訴你什麼?時間:2016-08-12 14:46   來源:壹心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人為什麼會做春夢 性夢在告訴你什麼? 曾經在某雜誌上看到一則故事:一位女士婚後生活幸福,卻不知為何連日來都會夢見和以往的情人做愛,有時甚至還與父親親熱。
  • 親身經歷告訴你,緩解「分離焦慮」,這些常見的方法都是錯的!
    試想,如果我們是兩三歲的孩子,最愛的媽媽天天來來回回告訴你:你馬上上幼兒園了,幼兒園裡有老師,有別的小朋友,但是媽媽不能陪你去,爸爸也不能陪你去,你只能自己去。我要是小朋友我嚇都要嚇死了好嘛:幼兒園到底是個什麼鬼地方,我才不要去。
  • 你的焦慮,他們的大生意
    刷朋友圈時,焦慮會以冷不丁的形式,從動態縫裡冒出一條「自學Python提升辦公效率」的廣告;看抖音短視頻時,焦慮則會化身貼心老師,言傳身教告訴你「報考消防員證」是發家致富的財富密碼。甚至是看下知乎、上個微博,就會有「剛下飛機」、「收入過萬」等字眼,一遍遍刺激讓你焦慮。真是應了那句話:焦慮如風,常伴吾身。第二層or第五層?
  • 不做社區團購,雲圖全場景智能家居告訴大家科技公司應該做什麼
    關於社區團購的話題也許尚有爭議,但是由此引發的,關於網際網路巨頭、科技公司,應該做些什麼,他們的使命和擔當更該表現在哪裡,或許更值得我們探討和深思。經濟發展最終得靠實體,國內不能僅僅只有一個華為,讓國人驕傲。資本過處,我們不希望到最後看到的只是一地雞毛,而是真正能留下有價值和影響力的東西。國內科技創新,道阻且長,理應受到更多關注。
  • 明天如果電影《世界末日》的災難真的出現,你在今天會做點什麼
    如果我們身在其中,並且可以預見,在滅亡發生的前一天我們該做點什麼呢?其實一天的時間真的很短。我想做的太多,真的無法承載。我想對我愛的人說聲中國人羞於啟齒的話:我愛你。這份愛,可能是愛情、親情、友情、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