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這兩張圖玩「找不同」,你行嗎?
他是這樣用「鬥雞眼」搞定的
這兩天,很多人都在議論「像素眼」鄭才千。上周五,他參加江蘇衛視《最強大腦》節目,在4.5萬個小色塊組成的巨大魔方牆中,找出了唯一不同的1塊。昨天,這位超級「找茬王」又遭網友爆料:他運用的是眼科中的「立體視」原理,所以才會被拍到雙眼「擰成一團」(鬥雞眼)的畫面。
那麼,如果正常人經過培訓,也能練成「像素眼」嗎?揚子晚報記者昨採訪了南京部分三甲醫院的眼科醫生。醫生表示,「立體視」其實不能算「特異功能」,每個雙眼功能正常的人通過訓練,都能實現「立體視」,但鄭才千的視覺敏感度確實非常高。
南京眼科專家揭秘——
「立體視」並不算「特異功能」
南醫大二附院眼科主任張曉俊告訴揚子晚報記者,鄭才千的在節目用的其實就是眼科的「立體視」原理,這其實不能算是鄭才千的「特異功能」,每個雙眼功能正常的人其實眼部都有著融合、同時視和立體視這三級功能。但鄭才千的視覺敏感度的確非常高,加上記憶力超強,所以才能迅速找出不同,成為「找茬王」。
「立體視」其實並不難 正常人訓練後也能變「超人」
鄭才千在《最強大腦》中的爆紅也引發了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眼科張瑞主治醫生的興趣。「我看了節目,鄭才千確實是用到了眼科中的『立體視』原理。」張瑞表示,「立體視」其實並不難,只要雙眼功能正常,經過訓練應該都可以實現。但是,實現「立體視」有一定的要求,看的時候必須有一定的距離,一定的視角,兩邊的圖必須一樣大小,一樣的高度及把兩眼的畫面疊加起來,形成立體圖。
眼科多有「立體視」檢查 戴眼鏡看「小蟲子」就可以了
揚子晚報記者了解到,在正規醫院的眼科,其實都可以進行「立體視」的檢查。南醫大二附院眼科主任張曉俊說,醫院的立體視檢查需要佩戴一副專用的檢查眼鏡,檢查的畫冊名叫「立體視圖譜」。這本「立體視圖譜」雖然不同於更為常見的色覺圖譜,但它也是經過特殊處理的。「舉個例子,畫冊的頁面中間會印著一隻小蟲子,如果是一個立體視功能正常的人,戴上眼鏡後,畫面中就會看到類似於3D的效果,小蟲子會飛出來。」
而在斜視的檢查和就診過程中,「立體視糾正」這一項就必不可少。專家表示,斜視的孩子會出現三級功能不全的情況,有的立體視功能比較差,通過立體視的檢查,能夠更方便地進行診斷,同時也可以幫助斜視患者更好地進行恢復治療。
你是不是畫畫不好呢?可能因為「立體視」太差
「立體視」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並不陌生。
南京明基醫院視光中心沈燁宇主任告訴記者,報考飛行員、從事繪畫創作、進行精細雕刻的工作都離不開「立體視」,因為這些工作都需要一定的空間構建能力。「在醫學上,立體視有一個專門的單位叫『弧秒』,一個視覺功能正常的人立體視的範圍是小於等於40弧秒,如果大於等於100弧秒,就可能對飛行員、畫畫等工作造成影響。」
曾有一個學畫畫的女孩到醫院就醫,她學了很多年都沒啥長進。結果,發現她立體視功能很差,「畫得不好,可能不是你沒有畫畫的天分,眼睛功能也很關鍵的。」
解析
「鬥雞眼」在「找不同」時到底有啥用?
「鬥雞眼」能幫他擴大「融合」
在昨天的新浪微博上,網友「@Draco9」說「我用鬥雞眼看3D立體圖、玩大家來找茬非常神。」
「鬥雞眼可能真的幫到了他,因為鬥雞眼可以擴大融合功能範圍。」浙江一位侯醫生這麼解釋。這裡涉及一個特別重要的概念「融合功能」。他舉了小例子,可以讓大家感受一下什麼是「融合功能」:比如你把手機拿得很近,快貼近臉的時候,用一個眼睛看,沒問題,就看到一個手機;如果兩隻眼同時看,會看到兩個手機,產生重影,眼科術語叫「復視」。這個時候,如果你扭成「鬥雞眼」,重影就可以改善。
「立體視」不等於「鬥雞眼」
「鬥雞眼」是不是就等於高明的「立體視」呢?醫生們紛紛否認。
立體視是正常人都有的功能,而鬥雞眼是嬰幼兒時期一眼注視目標,另一眼偏斜,久了就產生了斜視。如果眼球看物體的時候視覺角度向內傾斜,就被稱為「內斜」,也就是俗稱的「鬥雞眼」了。
所以,6歲以下的嬰幼兒不能訓練看3D圖等立體視功能,否則可能導致鬥雞眼。
7釐米是近距離用眼的「臨界點」
那麼,是不是利用「鬥雞眼」原理,貼得越緊看得越清呢?沈燁宇提醒,不是這樣的。7釐米是近距離用眼的「臨界點」,如果物體和眼睛的距離小於7釐米,此時視物就會分外加重雙眼的負擔。(通訊員 崔玉豔 揚子晚報記者 楊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