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停車位博弈的帕累託改進
摘要
停車位的博弈,形成了一種近似於帕累託改進的局面。甲小區是2002年左右建成,1700戶人,只有500個車位,建成當時已充足,但隨著連年車輛暴增,和近兩年的新小區相比,屬於先天條件不足。小區的車位通過出售和辦月卡早已瓜分完畢,到最後,給小區訪客準備的幾張臨時卡也被蠶食,這屬於後天分配有缺陷。
停車位的博弈,形成了一種近似於帕累託改進的局面。
甲小區是2002年左右建成,1700戶人,只有500個車位,建成當時已充足,但隨著連年車輛暴增,和近兩年的新小區相比,屬於先天條件不足。小區的車位通過出售和辦月卡早已瓜分完畢,到最後,給小區訪客準備的幾張臨時卡也被蠶食,這屬於後天分配有缺陷。
停車難,難於上青天。每當我開車回到甲小區的時候,總會想到曹操的詩: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因為停車,我幾乎經歷了各種奇葩事。停在修理廠門前,差點被卸掉輪胎;堵了通道,被一大早送貨的司機放氣;車被別的車堵上又沒留電話,急得團團轉。車位如此緊張,居民們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周圍的道路理所當然成為停車場,到了夜晚,那陣勢,好似鐵龍圍繞,有些路段,不是一層,而是停了兩層。正因為如此,也算相安無事。
這種平衡因為今年初交警加大執法力度而被打破。中午,晚上,早上,各個時段出行的車主都可能收到「牛肉乾」,一次忍了,兩次也罷,三次呢?終於引發了車主和執法人員的爭執。某一個夜晚,交警沿路貼單的時候,居民們圍攏上去,發出悲情呼喚:「車停哪裡?能捏小了放在家裡嗎?」
官方執法自然是有道理的,不能亂停放,但停車位之缺,非一日形成,多年積弊,光圍堵不疏導,至少效果是存疑的。套用一下管仲的名言:車位足而不亂停。此次和執法的對話,稍有效果,居民們獲得了短時的喘息之機:牛肉乾的頻率減少了。
但這終非長久之計,居民們開始向內挖掘車位潛力,所謂「窮則思變」。回頭來看,博弈的過程是令人欣慰的。已售出的車位,儘管有不少判例支持小區車位不應當被出售,但購買方付出了相當大的經濟代價,既成事實,改變幾無可能,各方選擇了默認。於是現有的停車卡就成為了突破口。首先,戶名與停車卡持有人不一致的首先被清理出來,釋放出第一批新增車位,但杯水車薪。接下來,博弈進入啃硬骨頭的階段。有卡的搬出了「先來後到、學位也是排位輪候」等等說法,不能說沒有道理;沒卡的則提出了「提高車位使用率、大家作為小區居民都應當有停車的權利」,針鋒相對。兩方利益相關者中都自發產生了一些熱心人,草擬出支撐各自論點的理由,挨家挨戶進行說服動員。在博弈過程中,停車方式仍維持原有的狀態。整個討論過程整體是理性和平和的,僅有一兩戶人家採用了停車堵住出入口的不理性舉動,報警後也及時改正了。你來我往的討論、協調,最後促成了停車新規:停車卡廢除,無卡識別,先來後到,停滿為止,允許在不影響通行情況下的重疊放車,必須留挪車電話。
新規實施以後,管理處也加大了宣傳力度,對於造成堵塞的、不留挪車電話的,通過每日公告進行曝光。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新秩序終於形成,讓停車場的使用效率成倍提高。這麼說來,加大交通執法力度,反倒促成小區民主進了一步,這恐怕是執法人員都沒有想到的功效。這次變動,買車位的沒有損害,以前沒有停車卡的獲得了停車機會,有停車卡的基本上只是增加了偶爾需要挪車的時間成本。客觀一點說,停車位的博弈,形成了一種近似於帕累託改進的局面。
這當然不是什麼新秩序,公共場所的停車場不就是這麼運作的嗎?值得思考的是,為什麼要靠一個偶然事件才促成了停車場的優化使用?建立解決問題的機制,才是化解矛盾的長久之道。
(責任編輯:DF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