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金融讀書會。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文/楊新蘭(中國銀監會現場檢查局)
理論和實踐表明,現場檢查是銀行監管最為有效的工具和手段之一。後金融危機時期,各國監管當局基於加強金融監管的考慮,不斷改革包括現場檢查在內的、「以風險為本」的宏微觀審慎監管體制及運行機制,我國亦構建了
銀行業金融機構現場檢查的專業部門,推動現場檢查呈現加速的帕累託改進。
現場檢查的理論基礎筆者認為,現場檢查不僅有其實踐學問,而且有其豐富的理論支撐。只有釐清理論脈絡,才能使檢查「有的放矢」。
其一,「理性無知論」。對於多數存款人和金融消費者來說,有限的專業知識和高昂的信息搜集成本會導致其表現出「理性無知」,而未能有效發揮對金融市場的監督作用。同時,金融機構披露的浩瀚數據對其來說,多數情況下也只能是「紅鯡魚」(red herring,指故意用於衝淡主題的過多的繁枝末節)。為此,保護廣大存款人和金融消費者合法利益應是現場檢查的首要目標。
其二,「信息不對稱論」。對於以信用中介為主的商業銀行來說,一方面,由於不能準確把握借款人的資信狀況,經濟下行時,即使存在風險較低的貸款機會,銀行往往也會謹慎貸款;另一方面,不能對借款人進行全面監督可能會導致其改變貸款用途。上述兩方面的共同作用會誘使銀行採取武斷的「壘大戶」式的「信貸分配」,或者過分倚重抵質押第二還款來源。為此,現場檢查需要維護銀行信貸資產安全。
其三,「套利論」。監管套利是市場主體利用制度間的差異,為降低成本或獲得利潤而進行的一系列交易。監管套利有其正外部性,也有其負外部性。當前亟須關注負外部性問題,特別是套利活動導致表內與表外、銀行與非銀行體系的風險形態交叉,使得金融風險的傳染性和隱蔽性增強,加劇了系統性風險。為此,現場檢查需要甄別套利的負外部性,查處金融機構的負面套利行為。
其四,「公共物品論」。現代經濟的所有參與者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金融體系所帶來的便利與信心,這就是金融體系的「非排他性」。銀行體系同樣具有這種「非排他性」的準公共物品性質,因此更加需要政府出面監管檢查,確保健全、穩定而又有效率的產品與服務供給。
其五,「不完全競爭論」。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更加驗證了「市場不能出清」「市場是不完全競爭的」等理論。一家銀行與企業長期的信貸關係,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的相互控制、妥協,使得「利益俘獲」有了可能。另外,如果一家銀行通過放鬆風險標準,能夠帶來更大收益,那麼博弈的結果,將使得整個銀行業的風險水平高於社會所需的最優水平。為此,現場檢查就是要通過糾偏來打破利益集團,引導商業銀行科學調整風險偏好、公平競爭。
其六,「
法律不完備論」。法律是內在不完備的,法庭的執法方式是被動的,但監管執法者實施的現場檢查可以在銀行違法違規事件發生過程中或發生後,主動去搜集證據,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從而有效地彌補法庭執法在警示威懾力方面的不足。也就是說,只有將監管檢查和法庭執法相結合,才能確保監管法律法規和監管指標的順利執行。
現場檢查功能及其特性現場檢查是指銀行業監管人員通過實地查閱銀行業金融機構經營活動的各種信息、數據和資料,對其風險性與合規性進行檢查、評價和處理的一種監管手段。從各國監管實踐來看,現場檢查至少具有三大功能作用:其一,糾錯查弊,督促銀行業依法合規穩健經營;其二,評價指導,獲取銀行業風控評估和監管評級所需的定性信息,促進銀行業提升公司治理、風險管理和內控有效性;其三,通過傳導政策、督促落實法律法規、採取監管措施,達到警示威懾的作用。現場檢查的特性可歸納為八個方面。
一是知識、勞動和技術密集型。現場檢查需要跨學科、跨市場的專業知識以及具備職業精神的複合型人才;相對於非現場監管需要更多的人力、財務資源;需要科學有效的檢查方法、工具和計算機輔助技術。
二是資源約束性。現場檢查受到檢查時間、檢查人力、檢查信息和財務資源的約束,應堅持成本效率原則。當前體制下,應做實檢查前的準備工作,採用科學有效的組織方式,注重發揮被查機構自查自糾的作用。
三是針對性和程序性。現場檢查可以根據有關線索或信息,有目的地深入被監管單位進行檢查,提高了風險監管的針對性。現場檢查有其明確的法律程序要求,必須遵循檢查法規、規程及質量管理規範。
四是結果可靠性。現場檢查可以深入被監管機構,採用多種方法對會計帳簿、報表和有關資料進行查證,直接對有關人和事進行查訪或赴企業延伸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保證檢查結果的客觀、全面和真實。
五是非持續性。儘管按照一定頻率進行的「序時性檢查」在持續監管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各國監管當局的檢查原則基本是「高風險高頻率」,檢查周期性不明顯,檢查的持續性功能作用需要後續跟蹤來彌補。
六是標準化中充滿藝術。現場檢查是做「減法」的藝術,即從大量零散的檢查資料中提煉規律,去粗取精,去真存偽。現場檢查也是需要變換的藝術,不僅應關注個別細節,更應從制度、系統的層面來揭示實質問題,提高檢查成果的轉化水平。
七是不同於非現場監測。非現場監測的信息來自銀行機構的統計數據、管理信息系統數據,這些數據表現的是趨勢;現場檢查主要是獲取非量化的銀行經營信息,針對的是生產數據,目的是揭示數據、現象背後的原因以及管理機制等方面問題。
八是聯動性。現場檢查雖是針對單一檢查項目開展工作,但不能成為信息「孤島」,它應與市場準入、非現場監測互為補充、互相支持,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監管工具體系。現場檢查與非現場監管的知識信息體系相互支撐,知識信息的流動、融合是相互促進的。
現場檢查的帕累託改進檢查理念的轉變。按照現代審計發展趨勢,現場檢查也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以「碎片化」的實質性測試為主,體現為「只見樹葉不見樹幹」,投入產出率較低;二是僅以制度帳項為基礎,「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易發現因內控失效引發的風險問題;三是現代風險導向,檢查中引入了「系統論」,檢查起點是被監管機構的經營戰略及業務流程,檢查資源通常配置在風險事項上,並與非現場監管流程較好地擬合。我國銀行業現場檢查新體制提出了「三三三」核心要義,即遵循三個基本導向、突出三類檢查重點、堅持三條工作標準,在促進檢查規範化、專業化、系統化,並向第三階段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檢查重點的把握。中國銀監會「三管一提高」的監管理念,指明了現場檢查的方向。首先,現場檢查應盯住風險、守住風險底線,應關注並及早應對系統性、區域性風險以及跨業經營風險。其次,現場檢查應善於「抓法人」,自上而下,查處績效激勵偏差、政策執行不力等問題。再次,按照「問題導向」原則,「關注面、抓住線、把握點」。關注「面」,即按照適當周期開展序時檢查,使檢查有一定覆蓋性;抓住「線」,即圍繞年度工作重點,使檢查有一定代表性;把握「點」,即突出重點區域、重點機構和主要風險,將有限資源集中於關鍵領域。最後,現場檢查不僅僅針對單體機構進行,還要為構建穩健金融體系服務,包括檢查評估跨國、跨市場、跨業務領域的金融事項及其風險合規問題。
檢查制度的改進。相同的現場檢查流程,與正式或非正式制度安排的不同搭配,將會有不同的檢查效率。近年來,一些實踐的效果有所顯現,包括:競爭上崗的主查員制度、檢查專業人才庫、項目負責人制等促進了檢查隊伍的專業化;質量控制系統、檢查再監督和項目評比機制等提升了檢查質量;EAST等計算機輔助技術降低了檢查成本;集成式、承包式、聯動式檢查等積極適應檢查資源狀況並提升了組織效率;整改系統、差異化後續跟蹤等做法增強了檢查效果。這些舉措應予總結推廣並不斷完善。
檢查質量的管理。檢查質量控制的直接目標是:檢查依法合規;客觀揭示風險和問題,作出恰當的檢查結論;依法進行處理和處罰。概括來說,應提升現場檢查的質量和查處問題的能力。基於此,實施現場檢查的全面質量管理十分必要:一是全程管理原則,即將檢
查立項、檢查實施、檢查後續管理等全流程作為一個系統項目加以管理,做到檢查過程控制與效果控制;二是全員管理原則,即檢查流程中的每個部門,涉及立項、方案制定、檢查實施、檢查處理、後續跟蹤、資源保障等,都應是檢查質量維護的主體。檢查項目質量評價應注重過程評價與效果評價相結合,發揮每個質量管理主體的能動作用。
檢查職業精神。現代審計界有句口頭禪:「不符合一般規律(not reasonable)」。檢查人員應善於推敲被查機構每一種情況的合理性,這應當成為一種檢查職業精神。「海格定律」認為:每一個重大的航空事故背後,有99個重大事故隱患;每一重大事故隱患背後有130個事故苗頭;每一個事故苗頭背後有380多個跡象。孔子也說過:「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現場檢查應做到四個「P」,即事實查深(profundity)、問題查透(penetrating)、定性準確(precise)、責任落實(practicable)。同時,應當關注檢查人才——影響現場檢查質效的關鍵因素之一,注重現場檢查高級人才的培養及專業隊伍建設;注重健全檢查人員保護、正向激勵、履職問責等權責匹配的制度體系。
問題處理及結果利用。檢查發現問題的處理應當確保嚴肅性和公平性:一是標準「一根線」,統一定性標準和責任追究裁量尺度;二是處理「一條龍」,由行政處罰委員會統一實施行政處罰;三是問題「一本帳」,對處罰問題建立臺帳系統,納入持續監管。此外,有效運用現場檢查的成果:一是作為下調監管評級、限制市場準入、暫停業務和履職評價的重要依據;二是適度依法公開披露檢查處罰信息;三是定期評估剩餘風險,靈活採取報送跟蹤、合併跟蹤、後續檢查等方式,實現「檢查一點帶動一片」;四是促進相關領域的監管政策法規健全完善。
借鑑他山之石。例如,
新加坡根據檢查問題的程度以及與同業、同類機構、同質問題的比較,對被查機構進行檢查評價,並將此結果納入監管評級和作為下一周期現場檢查頻率的參考依據。
美國每季度對檢查計劃進行重檢,目的是將檢查資源集中在高風險領域;且每個檢查流程都有具體的文件規範,以保證檢查的嚴肅性。
英國對於檢查項目實行綜合類、專項類、整改類和共性類等分類管理,以更好地實現檢查目標。
日本成立專業檢查組,對市場風險、IT風險等專業領域開展檢查。
德國將一些專業領域檢查進行外包或指定中介機構開展。
韓國注重對檢查結果的利用,實施跟蹤監管並在內部充分共享。(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供職單位意見)(完)
文章來源:2016年第3期《中國金融》(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金融讀書會
(責任編輯:羅浩 HN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