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六十五年奮鬥徵程,一代代慶安人艱苦奮鬥、奮發圖強、薪火相傳、自強不息,伴隨著新中國的成長,伴隨著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慶安人用智慧用行動譜寫著「航空報國 航空強國」的絢麗篇章。
艱苦奮鬥 勇於奉獻
◆中央決定進行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化基本建設,確立了公司最大的飛機附件廠地位。
1955年,一批飛機、發動機工廠已經建成投產,航空工業開始由修理轉向試製和製造領域,部分飛機、發動機的試製工作已全面開展。但飛機輔機工廠才剛剛開始建設,輔機製造落後於主機的局面非常突出。114廠就是在這種形式下,進行基本建設的。
面對艱巨的任務,老一輩建設者們,迎難而上,積極推廣先進辦法,交叉作業爭取主動,基建、設備安裝、生產準備同時並進,一個在當時具有相當規模的現代化工廠逐漸形成。
● 1957年4月,在一個臨時試驗車間裡,試製成功了第一個航空附件產品 ——飛機萬能操縱杆。
●1957年11月18日,114廠通過國家建廠驗收,我國第一個飛機附件廠建成投產。
●1957年底,累計完成18項新品試製,轉入批產14項,滿足了國家需要。
●1960年以後,工廠逐步由仿製產品開始走上自行研製的新階段。工廠管理取得的飛速進步,得到了上級領導的高度讚揚和鼓勵,不少兄弟單位也紛紛派人來廠學習。1964年,工廠被評為陝西省先進企業,工廠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1964年5月,中央召開工作會議提出我國國防建設一、二、三線的戰略布局和建設大三線的方針。支援西北、西南地區三線新廠建設這是老廠義不容辭的責任。114廠黨委從「樹立整體觀念,大力支援新廠,方便送給別人,困難留給自己,體諒新廠平地起家的難處,保證新廠早日上馬」的指導思想出發,大力支援了三線建設。
●1966年,113廠和114廠合併組建為萬人大廠——慶安公司。期間,一場「文革」的爆發,極大地破壞了公司的科研、生產秩序。困難面前,慶安人仍堅持推動科研生產,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的鼓舞下,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難關,尤其是炮塔的研製成功,填補了我國航空工業的空白。
從1965年到1976年的11年中,慶安公司先後包建了河南的124廠和四川174廠,又重點支援了貴州的144廠、陝西的173廠和西安的345廠等十多個航空工廠,共輸送職工691名,轉產了百餘項產品。對包建和重點支援的新廠,從廠長、總工程師直到車間主任、科長、技術員、技術工人,更是成套輸送了各級領導幹部,技術人才,技術資料、工藝裝備和專用設備,為我國航空工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敢打硬仗 勇為人先
◆中央確立國企改革方向,航空工業探索市場化經營機制,公司順應改革開放,推進「調整和改革」探索踐行多元化發展之路
1977年12月,113、114兩廠分立,114廠恢復建制,但同時也給114廠帶來了新的挑戰,工廠軍品訂貨大幅度下降,加快企業調整、改革的步伐,儘快扭轉虧損的被動局面,成為114廠當時最突出的任務。
因循守舊沒有出路,改革創新才有希望。為了實現扭虧為盈,114廠經過近6年的 「調整和改革」的艱難歷程,終於在1984年實現了扭虧為盈,同年12月,工廠的第二廠名由慶安機器廠改為慶安宇航設備公司。
令人欣慰的是,即使身陷困境,114廠也並未忘記肩上承擔的「航空報國」使命,仍千方百計加速科研建設、壯大科研力量,堅持做好技術跟蹤和對新產品的研發。在「三個一代」目標的牽引下,先後承擔了10個機種的41項產品研製任務和10餘項預研任務。
公司不僅在技術上創新突破,在管理上同樣勇於創新,開創的「慶安模式」被推廣全國。
● 1993年4月,公司抓住國家關於建立規範化企業集團的機遇,成立了慶安集團,工廠更名為慶安集團有限公司,形成了以資產聯接為紐帶的母子公司體制。在轉換企業經營機制的大潮中,慶安牢記航空產品研製的安身立命之本,始終按照「保軍轉民」的方針,綜合經濟效益在我國航空工業系統名列前茅。
●1994年,航空工業總公司在慶安召開企業改革管理工作現場會,總公司、國家經貿委和航空工業總公司所屬企業等74個單位參加了會議。會議傳達了國家深化企業改革的會議精神,共同討論了強化企業管理等有關問題,肯定114新廠新線新機制的「慶安模式」。與此同時,董事長劉德馨帶領企業建立的《慶安管理模式》獲得了部一級管理成果獎,奠定了慶安在現代企業管理方面的基礎與地位。
在民品方面,公司按照「軍民結合,保軍轉民」的方針,以開放的姿態「外聯內合」,逐步形成了空調壓縮機、液化石油氣鋼瓶、摩託車三大支柱民品的格局,到1984年,民品產值佔到了54.6%,推動了工廠的管理體制、思想觀念、經營模式等方面的調整和轉變,慶安開始「轉軌超車」,1989年,工廠銷售收入突破億元。
為擺脫軍品任務大幅下降造成的困境,改變活塞式空調壓縮機技術落後、市場競爭力弱的被動局面,「七五」伊始,公司首開始對空調壓縮機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造。
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共累計進行了5次經國家批准立項的大規模技術改造建設,並利用自有資金進行了5次內部挖潛改造,累計總投資7億多元。在最為關鍵的三期工程中,廠領導主動作為、勇於擔當,多次奔波於北京的各個相關部門,研討會之間,千方百計爭取投資。最終為公司爭取到了建廠以來規模最大2.05億元投資。大幅的提高了產能和技術水平。
到2002年,在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建成了佔地130多畝的「慶安製冷工業園」,形成了年產400萬臺各型空調壓縮機的研製、生產基地,初步具備了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
戰略轉型 創新突破
◆ 公司抓住國家將航空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大飛機立項的機遇,按照「航空為本,航空與製冷並舉」的戰略方針,恢復發展航空產業,提出「兩個轉變」戰略目標的實現路徑。
在主業向著航空業務集中的同時,公司以「兩個轉變」為抓手,從研發組織變革、製造能力升級、管理體系變革、矩陣式組織結構、高層次人才引進、核心人才成長等各個方面,系統開展了企業的轉型升級,「十三五」中期,基本完成了傳統製造向數位化製造的轉變,基本實現了生產科研型向科研生產型的轉變。
●科研能力方面:實現了簡單產品向複雜產品,部件產品向系統產品的升級,確立了高升力系統、輔助飛行控制系統等為主的9個方面的系統級產品。
●製造能力方面:以320廠房建設為重點,規劃基於物聯網技術的航空柔性精益製造系統。
縱觀65年發展歷程,慶安公司走出了一條從測繪、仿製,到自行設計、自主研發,從單一產品到系統集成的創業、興業之路。
●公司業務從單一軍品生產,延伸作動、機載武器發射、貨運和製冷等系統及其關鍵零部件的研發、生產和服務,以及民用製冷壓縮機等諸多業務領域。
●產品在各領域實現從零配件,到部件、產品級,再到系統級的逐步升級。
●企業具備了獨立承擔完整複雜系統產品的能力。
●研發從測繪、仿製發展到自行設計、自主研發,具備了與國外一級供應商開展聯合設計,並以系統供應商身份展開國際合作的能力。
●在非航空民品領域,擁有年產1200萬臺製冷壓縮機科研生產能力,為國民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艱苦奮鬥、吃苦耐勞、不怕犧牲、貢獻國防」到「艱苦奮鬥、奮發圖強、勇於拼搏、敢打硬仗」,再到 「主動作為,一次做好」、「作以至精,動以至準」、「以價值創造者為本」 。慶安人始終不忘「航空報國,航空強國」的使命,堅持弘揚「忠誠奉獻,逐夢藍天 」的精神,慶安在發展歷程中積澱的文化是凝聚我們的精神力量,成為植根在我們身上的歷史印記和優秀基因。
「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我們要持續打造「作以至精,動以至準」的精益科研、精密製造、精準管理的文化體系,傳承慶安文化優秀基因,發揚勇於擔當的精神,以價值創造者為本,堅定走改革創新之路,盡職盡責做好本職工作,全力以赴為推進一流航空機載企業建設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