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星星一閃一閃,在人類沒有走出地球之前,我們觀察星星只能通過肉眼。每當夜晚降臨後,星星就會布滿天空,古時候的天文愛好者,通過肉眼觀察天上的星星,同樣掌握了不少天文知識。只是那時候的人們並不知道天上的星星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有少數智慧也懷疑天上的星星其實是和地球一樣的星球,但他們無法找到直接的證據,只是一種猜測。
隨著人類文明的快速發展,我們走進了科技發展的道路,在科技的帶動下,人類很快就走出了地球。這個時候我們明白了,原來我們每天夜晚看到的這些星星其實都是一個個離地球非常遙遠的星球。這個時候我們知道了,太陽系有八大行星,地球只是其中之一,不過地球也是太陽系唯一的智慧文明星球。
人類通過天文望遠鏡觀測發現,地球的衛星月球上面布滿了密密麻麻的隕石坑,數量之多無法統計,於是有人就產生了一個疑問:一個小小的月球上面都有如此多的隕石坑,說明月球曾經經常被星體撞擊,那為什麼地球沒有和星球發生撞擊呢?其實這個問題也不難回答,地球受到的星球撞擊事件可能比月球還要多,地球經常會和星體發生撞擊。
可能有人會問:那為什麼地球上面沒有那麼多的隕石坑?我們也沒有感覺到星體撞擊地球?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地球有厚厚的大氣層。太陽系中的各類小天體是非常多的,時不時就會有小行星脫離軌道向地球墜落。
只不過這些小天體都比較小,直徑不到一米,它們在進入地球大氣層之後就會摩擦燃燒,等落到地面的時間,要麼已經燃燒完,要麼已經燃燒得非常小了,並不會對地球造成多大的撞擊影響,我們自然也不會感覺到天體撞擊地球,事實上,如果你每天坐在院子裡看星星,你會經常發現有流星划過夜空,那其實都是星體進入了地球大氣層,只是大部分都被燃燒盡了。
只有一些直徑比較大的星體,他們進入地球大氣層之後才不會完全燃燒完,剩下的部分也會快速撞擊地面,同時會激起強烈的衝擊波,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巨響和大地顫抖。當然,如果真有這種小行星落入地球,會對地球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達1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了恐龍的滅絕,同時地球上80%的生物也隨著恐龍一起滅絕了。直徑10公裡的小行星在我們看來似乎也並不是很大,它在經過地球大氣層的時候也會燃燒一 部分,最後撞擊地在的部分必然會小不少,但就是這樣,還是能夠給地球帶來一次生物大滅絕。
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威力之所發如何大,主要還是撞擊速度非常快,如果是慢速落入地球,即使百公裡的小行星也沒事。但是小行星在太空中脫離軌道後會不斷加速,如果是從遙遠的太陽系邊緣外來的小行星,經過長時間的飛行,那速度是非常快的,這樣的小行星即使體積不大,一旦落入地球,只要無法燃燒盡,最後跟地面撞擊,都會造成巨大的破壞力。
由此可見,宇宙也是一個非常危險的環境,地球之所以能夠在46億年的歲月裡,一直發展到現在,還成為了文明星球。除了本身在厚厚的大氣層,還要感謝木星和月球。如果沒有體積龐大的月球擋在地球前面,地球可能面臨的小行星撞擊概率會大幅提高,這樣地球能否成為生命星球還真的很難說,說不定也會成為火星和金星這樣的星球。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它也為地球抵擋了不少的星體。就算地球有非常好的運氣和條件被小行星撞擊的概率小很多,但是只是生存在這片宇宙中,總有意外的發生,比如6500萬年前那樣的小行星撞擊,一旦地球再來那麼一次,我們也無能為力,只能等待命運的審判。
當然,人類是不會永遠受制於小行星的威脅,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進步,科學家們也在研究預防和摧毀小行星的技術,一旦人類有了防禦和摧毀小行星的能力,我們將再來不必擔心小行星會給地球帶來巨大威脅,那個時候,一旦有小行星向地球撞來,我們可以採取兩種方式進行防禦,一種就是通過巨大的撞擊改變小行星的運行軌道。
改變小行星的運行軌道,只要有強大的引擎技術,讓飛船快速撞擊小行星,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還有另一種方法就是直接摧毀小行星。這個難度就非常高了,需要強大的能量武器才行。科學家想到的第一個方法自然是通過撞擊來改變小行星運行軌道,讓它不要撞向地球。
這是一種被動的防禦形式,也是人類沒有成為真正的星際文明之前可以採取的方式。一旦人類成為了真正的星際文明,有了強大的能量武器,我們就不會用這種方式,而是用能量炮直接摧毀小行星,不管它是幾公裡,還是幾十公裡,幾百公裡的小行星,在能量炮的面前都不是問題。
科技可以改變世界,同樣科技也可以改變人類的命運和地球的命運,這也是一個智慧文明的強大潛力。相信人類有一天能夠成為銀河系強大的文明。
小夥伴們,你們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