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T1弛豫時間 縱向弛豫過程及磁共振造影劑測試應用

2020-11-25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弛豫過程

  在核磁共振現象中,弛豫是指原子核發生共振且處在高能狀態時,當射頻脈衝停止後,將迅速恢復到原來低能狀態的現象。恢復的過程即稱為弛豫過程,它是一個能量轉換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反映了質子系統中質子之間和質子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

  完成弛豫過程分兩步進行,即縱向磁化強度矢量Mz恢復到最初平衡狀態的M0和橫向磁化強度Mxy要衰減到零,這兩步是同時開始但獨立完成的,下面將簡單介紹縱向弛豫過程和弛豫時間T1。

  熱力學的一個普通原理就是所有的系統都趨向於自己最低的能態。縱向弛豫過程就是質子與周圍物質進行熱交換,或者說質子將多餘能量通過晶格擴散出去,使其從高能級躍遷到低能級,因此

  這一過程又稱為自旋-晶格弛豫過程。

  T1弛豫時間描述了自旋系統,兩能級布局數從開始到熱平衡的快慢。

  下圖給出了由4個質子組成的系統之弛豫過程

(a)表示最初平衡狀態,4個質子均處在低能級形成最初的縱向磁化強度矢量M0;(b)為π/2脈衝激發後的非平衡狀態,低能級的高能級質子數相等,此時縱向磁化強度為零;

  (c)與(d)表示進行的縱向弛豫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縱向磁化強度逐漸從零恢復到最初情況,這裡沒有考慮到橫向弛豫過程。

  縱向磁化強度分量Mz向平衡狀態的M0恢復的速度與它們離開平衡位置的成都成正比,當π/2脈衝作用後,可得到縱向磁化強度Mz的恢復表達式:

  Mz(t)=M0(1-e-t/T1)

  上式中的T1稱為縱向弛豫時間(longitudinal relaxation time)簡稱T1,通常用Mz由零恢復到M0的63%時所需要的時間來確定T1,即縱向弛豫時間T1為Mz恢復到0.63M0時所需的時間,如下圖所示:

  縱向弛豫時間T1的大小取決於外磁場和質子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即組織的性質)。它是組織的固有特性,在外磁場給定後,不同組織的T1值都有相應的固定值,但不同的組織T1值是有很大的差異的。

  外磁場B0(B0的大小)對組織的縱向弛豫時間T1也有影響,大多數組織的縱向弛豫時間T1隨外磁場的B0的減小而變小。但對於純水(又稱為自由水或游離水)來說卻並非如此,其T1值不隨外磁場強度變化而變化。

  縱向弛豫時間應用案例--造影劑弛豫率的測試:

  核磁共振造影劑是為增強影像對比效果而使用的製劑,其通過影響周圍組織的弛豫快慢從而間接地改變組織信號的強度,增加組織或器官的對比度。根據顯像特點,可以將造影劑分為陽性造影劑( positive contrast agent) 和陰性造影劑( negative contrast agent) . 陽性造影劑會使影像比正常狀態更為明亮變白,主要影響縱向弛豫時間T1值的變化,陽性造影劑又稱為T1造影劑。而造影劑的弛豫效率是評價造影劑性能的主要參數之一。

  下圖為T1造影劑弛豫率測試曲線: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相關焦點

  • 拜耳含釓磁共振造影劑Gadovist(加樂顯)獲日本批准
    拜耳含釓磁共振造影劑Gadovist(加樂顯)獲日本批准 來源:生物谷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3-27   今日/總瀏覽:1/7614
  • 縱向馳豫(T1馳豫)、縱向馳豫時間(T1值)及T1加權圖(T1WI)的認識
    ,縱向磁化矢量從零開始恢復直至到最大,把這個過程稱之為核磁的馳豫過程,有縱向馳豫和橫向馳豫,今天和大家聊縱向馳豫。為什麼要定義縱向磁化矢量恢復到最大值的63%所需要的時間為縱向弛豫時間呢?T1弛豫過程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有關文獻中提到,如果不考慮環境熱運動及其他分子運動,自發條件下這個時間是10的13次方年,但是實際考慮環境的因素等,T1弛豫並沒有這麼長。
  • 腦成像技術之核磁共振
    縱向磁場和核磁共振的T1加權圖像密切相關,下面會詳細講解。接下來先看一下什麼是核磁共振。共振和射頻脈衝共振是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一種物理現象。當外界輸入的頻率和系統本身的頻率一致時,共振就會發生。這對機械系統和電磁系統都成立。
  • 鱈魚乾燥過程研究 核磁共振T2弛豫圖譜水分遷移
    分別對鱈魚肉片進行核磁共振T2弛豫特性測試,WHC、表觀粘度及剪切強度的測定。   從上圖中核磁共振T2譜圖的變化,明顯可以看出,隨著儲藏期的延長,不易流動水不斷減小,自由水不斷增加,反映了肌原纖維內部水不斷遷移到外部空間變成自由水的過程
  • 習題解析之弛豫時間(2)
    靜磁場的強度越高,T1時間越短D.先發生T1馳豫,再發生T2馳豫 E.靜磁場的不均勻會影響T2弛豫 在各種成像方式中,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是比較難理解的。單純的片段學習是不行的,必須系統學習,從最基本的物理學原理入手,再學脈衝序列,最後學血管成像技術、特殊成像技術。
  • 合肥研究院開發出高生物兼容性鐵基T1造影劑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王俊峰課題組在生物蛋白模板調控納米晶體生長及應用領域取得進展,製備出造影效果好、生物安全性高、方法簡單的造影劑,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磁共振造影劑是通過內外界弛豫效應和磁化率改變生物組織信號的強度,提高磁共振成像(MRI)的圖像解析度。磁共振造影劑按增強類型可分為陽性(T1)與陰性(T2)造影劑兩類。目前,臨床上常用的釓基造影劑(Gd-DPTA,陽性造影劑)在體內可能會釋放少量的游離Gd離子,產生較嚴重的毒副作用。超小尺寸(小於5 nm)的氧化鐵納米顆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認為是釓基造影劑的理想替代品。
  • 聚焦磁共振新技術新應用 ——第二屆磁共振網絡會議(iCMR 2018)召開
    本次會議依託成熟的網絡會議平臺,致力於為國內外的廣大磁共振工作者提供一個突破時間地域限制的學習和交流平臺,促進和加強國內磁共振工作者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從而推動磁共振技術的應用與發展。致辭中,楊海軍從核磁共振現象的發現及諾貝爾獎的獲得開始,介紹了核磁共振技術及儀器的發展歷程。其總結到,不斷湧現的科學問題,是磁共振波譜發展的加速器,而用磁共振波譜解決科學問題的過程,本身就是不斷創新的過程。楊海軍說,大家在使用儀器的時候,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要搞清楚信號來源、譜圖的意義等關鍵問題。
  • 智能磁共振造影劑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該文章報導了一種新型、智能、腫瘤靶向的磁共振造影劑的研製,並在腫瘤模型小鼠上驗證了其優異的腫瘤靶向成像效果(Sci. Rep. 2013, 3: 1024)。 核磁共振顯像(MRI)是目前臨床上普遍使用的一種功能影像方法,此技術對檢測組織壞死、局部缺血及各種病變具有獨特的優勢。因其具有較高的解析度,在臨床醫學上對疾病早期診斷也顯示出巨大的應用前景。
  • 南科大項曉東課題組NSR:量子弛豫時間的直接測量方法
    導電電子的量子弛豫時間(τ)是凝聚態物理中的一個基本參數,決定著金屬導電率和半導體遷移率,超導體的贗能隙和臨界溫度,以及量子計算關鍵材料中的電子傳播距離。準確測量τ,並理解各種相互作用對τ的影響,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凝聚態物理中的許多前沿問題,如強關聯相互作用、弱局域化效應,拓撲材料和自旋量子材料,以及設計和製備下一代電子學器件等。
  • 南方科技大學項曉東課題組在量子弛豫時間研究取得新進展
    導電電子的量子弛豫時間(τ)是決定金屬導電率和半導體遷移率,超導體的贗能隙和臨界溫度以及自旋量子計算關鍵材料的基本參數。準確表徵電子的量子弛豫時間及各種不同相互作用對其影響的機理,對於更好地理解凝聚態物理前沿問題,如強關聯相互作用、弱局域化效應,拓撲材料和自旋量子材料,以及設計和製備下一代電子學器件,都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量子弛豫時間τ的直接測量一直無法實現。
  • 「低場核磁共振儀器近幾年異軍突起」
    上海理工大學教授醫療器械研究所所長聶生東教授   代表本次會議主辦方,上海理工大學的聶生東教授圍繞磁共振技術中的二維譜做了主題報告   「我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磁共振成像造影劑。它是用來縮短成像時間,提高成像對比度和清晰度的一種磁性納米材料。由於磁性納米材料具有粒徑小和強的可操縱性而被成功地應用於疾病的診斷與治療以及生物物質的分離等方面,尤其是其作為造影劑在磁共振成像方面具有非常好的應用前景。」
  • Scientific Reports:一種新型、智能、腫瘤靶向的磁共振造影劑
    該文章報導了一種新型、智能、腫瘤靶向的磁共振造影劑的研製,並在腫瘤模型小鼠上驗證了其優異的腫瘤靶向成像效果。核磁共振顯像(MRI)是目前臨床上普遍使用的一種功能影像方法,此技術對檢測組織壞死、局部缺血及各種病變具有獨特的優勢。因其具有較高的解析度,在臨床醫學上對疾病早期診斷也顯示出巨大的應用前景。
  • 第二屆低場核磁共振技術及應用研討會召開
    隨著低場核磁共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低場核磁共振設備的不斷成熟,其應用領域也逐漸推廣,已經成為當今生物醫學、植物學、食品學、材料科學、地球物理勘探以及石油化工等領域強有力的研究工具,使得低場核磁與人體磁共振成像及高場核磁共振一樣,並駕齊驅,引領核磁共振技術和應用的蓬勃發展。
  • 雷射的參數(三)熱弛豫時間
    熱弛豫時間(thermal relaxation time,TRT)是指靶組織將傳導進來的能量1/2以上散發出去(由吸收的熱量衡量)所需要的時間
  • 第七屆全國低場核磁共振技術與應用研討會在京召開
    目前磁納米顆粒作為示蹤劑、造影劑在磁共振成像中得到廣泛的使用,已經有單細胞研究的相關報導。但是由於內在靈敏度問題,磁共振成像往往需要外界強磁場的幫助。  能不能突破強磁場的限制,選用低場、甚至超低場來進行分子和細胞的成像研究?隨著技術的發展,科學家提出一種新的成像技術——磁顆粒成像技術(MPI),這是一種可以直接檢測顆粒物產生的磁場強度的成像技術,將成為低場磁成像的新模式。
  • 【材料】凌代舜團隊開發出用於高性能血管成像的超高場T1-T2雙模態MRI造影劑
    近年發展起來的超高場(UHF)MRI(≥ 7 T)能夠顯著提高解析度和信噪比,在血管成像方面具有十分可觀的應用前景。然而,目前UHF MRI技術在血管成像的實際應用中受到T1/T2單模態造影劑的低靈敏度和準確性的限制。
  • 順磁標記蛋白質在溶液與細胞內研究中的應用
    在介紹該領域最新重要進展的基礎上, 該文主要討論了該課題組通過利用順磁效應在結構生物學和化學生物學中的工作: 多結構域蛋白質中的結構域動態取向分析; 非平衡態下低含量、不穩定蛋白質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測定; 贗接觸位移測定活細胞內蛋白質的三維結構; 順磁核磁和電子自旋共振在結構生物學研究中的互補性以及應用雙電子自旋共振在細胞內高分辨距離測定方法.
  • 聚焦核磁應用與支持——2019北京波譜年會技術報告
    報告人: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唐明學研究員報告題目:原位磁共振研究二次鋰離子電池核磁共振(NMR)能無損地、靈敏地揭示原子、分子級別上的短程微觀結構常見的擴散核磁主要基於質子擴散係數測量,原因是其高天然豐度、大旋磁比、弛豫時間適當,易於擴散核磁檢測。相對而言,雜核的擴散核磁測試受限於天然豐度、旋磁比以及弛豫時間等,在核磁測試中不是特別普及。
  • 研究發現二維異質結熱電子弛豫的新路徑
    以二硫化鉬(MoS2)為代表的過渡族金屬硫族化合物,因其合適的能帶結構和光學性質,在光電子器件等用途中有著很好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