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二維異質結熱電子弛豫的新路徑

2021-01-20 中科院之聲

以二硫化鉬(MoS2)為代表的過渡族金屬硫族化合物,因其合適的能帶結構和光學性質,在光電子器件等用途中有著很好的應用前景。單層過渡金屬硫化物堆疊而成的二維異質結,在新型光電子和光伏器件領域具有十分廣泛的使用潛力。最近的超快雷射實驗發現,二維異質結中激發的電子-空穴對的分離過程能夠在50 fs的超快時間尺度發生,為極大提高光電器件的響應速度提供了可能。然而,對於決定器件工作性能的微觀機理,比如超快電子/空穴動力學、層間能量轉移以及層間熱激子的形成等,因缺乏深入的研究而大都處於空白狀態。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SF10課題組博士生張進在研究員孟勝的指導下,與哈佛大學教授Efthimios Kaxiras、北京大學研究員劉開輝、帝國理工學院教授Johannes Lischner等合作,發現一種新的界面熱電子弛豫機制。他們研究了第二類半導體異質結MoS2/WSe2界面,特別是其在光激發後的電子/空穴動力學,從時間尺度分析載流子的弛豫和界面傳輸過程(圖1)。第一性原理含時密度泛函動力學模擬表明,單層過渡金屬硫化物深能級激發的熱載流子弛豫時間尺度大約為數百飛秒。一般認為,二維材料是通過微弱的範德華作用堆垛而成,範德華作用導致的層間電子躍遷應遠遠慢於因共價鍵結合的層內電子弛豫時間。但是,電子動力學計算結果表明在二維異質結界面中,光激發產生的熱載流子層間躍遷 (~100 fs) 明顯快於層內弛豫(~700 fs),因此熱載流子更傾向於通過層間來回躍遷弛豫到帶邊(圖2)。這是一個從未被人們留意的熱電子/熱空穴弛豫的新機制,在很多二維材料異質結界面、甚至傳統半導體的異質結界面應該廣泛存在。其主要機制源於孟勝課題組此前提出的範德華異質結層間強耦合電子傳輸機制;該傳輸機制具有強烈的相干性,甚至能打破費米黃金規則的限制(Adv. Sci. 4, 1700086 (2017))。該研究發現一種熱電子弛豫新機制,建立了過渡金屬硫化物異質結中層間相互作用與電子動力學之間的微觀圖像,為今後範德華多層異質結的設計和性能優化提供了重要的指導原則。主要研究結果發表於Nano Letters 18, 6057-6063 (2018)。


該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批准號11774396, 11474328 和 51522201)、科技部(項目批准號2016YFA0300902, 2015CB921001 和2016YFA0300903)的資助。


圖1. 二維材料異質結中光激發誘導載流子的不同弛豫過程。


圖2. 二維材料異質結中光激發後不同路徑熱電子過程的對比。


來源: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溫馨提示:近期,微信公眾號信息流改版。每個用戶可以設置 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錯過「中科院之聲」的文章,你一定要進行以下操作:進入「中科院之聲」公眾號 → 點擊右上角的 ··· 菜單 → 選擇「設為星標」



相關焦點

  • 南方科技大學項曉東課題組在量子弛豫時間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講席教授項曉東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單位合作,在量子弛豫時間的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A Direct Measurement Method of Quantum Relaxation Time
  • 大連化物所納米晶熱載流子弛豫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吳凱豐團隊採用飛秒瞬態光譜技術系統地研究了量子限域的鈣鈦礦納米晶的熱載流子弛豫動力學,發現該體系呈現出亞皮秒級別的熱載流子壽命與之前理論預測的「聲子瓶頸」機制不符,進一步研究發現熱載流子能量耗散通道由表面配體分子誘導的非絕熱弛豫機制所主導。
  • 西安交大博士生發現增強弛豫鐵電體性能的新機制
    科技日報 孟祥麗 記者 史俊斌記者26日從西安交通大學獲悉:該校前沿科學技術研究院多學科材料研究中心博士生楊陽和青年教師紀元超副教授在院長任曉兵教授指導下,首次發現了一種能有效增強弛豫鐵電體性能的機制,為設計高性能弛豫鐵電體材料提供了一種全新思路。
  • 石墨烯研究取得新進展---層間聲子模式輔助雙層石墨烯熱電子冷卻
    石墨烯研究取得新進展----層間聲子模式輔助雙層石墨烯熱電子冷卻 石墨烯由於其獨特的物理性質,在多種電子學和光電子學器件應用研究中被寄予厚望;石墨烯多層堆垛形成的薄膜具有極高面內熱導率
  • 科學網—弛豫鐵電單晶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記者張行勇)西安交大李飛與中國、美國以及澳大利亞等國內外科學家合作,近日在弛豫鐵電單晶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 鮑哲南等《Science》電子皮膚:離子弛豫動力學的人工多峰受體
    You等人研究了導電彈性膜中的離子弛豫動力學。他們表明,離子弛豫時間可以用作檢測溫度的不敏感應變的本徵變量,而電容可以用作檢測應變的不敏感溫度的外在變量,從而將二者去耦,從而使它們的信號不會干擾彼此。【科研摘要】人體皮膚具有不同類型的觸覺受體,可以將各種機械刺激與溫度區分開。
  • 合肥研究院等在太赫茲自由電子雷射裝置應用研究中獲進展
    研究人員利用CTFEL特有的太赫茲脈衝結構(特別是皮秒脈寬微脈衝結構),搭建首創的「單色皮秒太赫茲泵浦-探測」系統(圖1),基於此系統,測量半導體材料的泵浦-探測特性及電子能量弛豫時間,研究室溫下高遷移率n-GaSb晶體在不同自由電子雷射輻照頻率下的動力學電子特性。
  • :石墨烯研究新進展--層間聲子模式輔助雙層石墨烯熱電子冷卻
    深入理解光激發熱電子的弛豫動力學過程,並建立弛豫過程和聲子模式之間的關係,對設計石墨烯基光電子器件及理解石墨烯中聲子行為至關重要。一般認為,石墨烯中的熱電子弛豫過程包含電子-電子、電子-聲子散射等主導的飛秒至皮秒不同時間尺度的超快動力學。對於雙層石墨烯,其層間庫倫作用可對電子結構和聲子譜產生重要影響,因此也將深度介入熱電子的冷卻過程。
  • 合肥物質院等在太赫茲自由電子雷射裝置應用研究中獲進展
    電子能量弛豫時間是電子材料的關鍵物理參數之一。研究人員利用CTFEL特有的太赫茲脈衝結構(特別是皮秒脈寬微脈衝結構),搭建首創的「單色皮秒太赫茲泵浦-探測」系統(圖1),基於此系統,測量半導體材料的泵浦-探測特性及電子能量弛豫時間,研究室溫下高遷移率n-GaSb晶體在不同自由電子雷射輻照頻率下的動力學電子特性。
  • 南科大項曉東課題組NSR:量子弛豫時間的直接測量方法
    導電電子的量子弛豫時間(τ)是凝聚態物理中的一個基本參數,決定著金屬導電率和半導體遷移率,超導體的贗能隙和臨界溫度,以及量子計算關鍵材料中的電子傳播距離。準確測量τ,並理解各種相互作用對τ的影響,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凝聚態物理中的許多前沿問題,如強關聯相互作用、弱局域化效應,拓撲材料和自旋量子材料,以及設計和製備下一代電子學器件等。
  • Nature Materials:手性誘導鐵電聚合物弛豫特性
    弛豫鐵電體存在無序結構,目前公認是導致其優異性能的成因。然而,儘管經過了50多年的持續而深入的研究,關於弛豫鐵電體的物理模型一直存有爭議,《Nature》雜誌曾點評弛豫鐵電體為「令人絕望的混亂」(「hopeless messes」,Nature441, 941 (2006))。弛豫鐵電材料優異性能的結構起源無疑是鐵電材料和凝聚物物理領域的主要挑戰之一。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弛豫鐵電單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被《Science》評價為「壓電陶瓷發現五十多年以來一次激動人心的重大突破,對醫學超聲成像、水聲系統、高應變執行器等眾多應用將帶來一次革命」,這是目前發現的所有無機非金屬材料中壓電性能最優異的材料。為了進一步優化弛豫鐵電單晶的壓電性能以及探索新型高性能壓電材料,弛豫鐵電單晶高壓電效應的產生機理一直是鐵電、壓電材料領域研究的重要科學問題。普遍認為:弛豫鐵電單晶的高壓電效應與其特有的微觀結構,即極性納米微區(如圖1所示),有著重要的關係。然而,在近20年的時間中,雖然各國學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極性納米微區與壓電性能的關係仍然沒有明確。這也導致了近些年關於開發高性能壓電材料的研究工作進展較為緩慢。
  • 冰水-溶液-炸藥中耦合氫鍵的受激協同弛豫
    報告題目:1.冰水-溶液-炸藥中耦合氫鍵的受激協同弛豫2.探索低維體系的奧秘–配位鍵與電子弛豫報告人:孫長慶 新加坡 南洋理工大學主持人(邀請人):蔣青 教授報告時間:9月29日 上午8:00-10:00報告地點:騰訊會議ID:549 965 050主辦單位
  • 【介電弛豫專題】聚合物-水界面和鐵電陶瓷的介電弛豫現象
    介電弛豫現象是指電介質在外電場作用(或移去)後,從瞬時建立的極化狀態達到新的極化平衡態的過程。通過上一期推送,我們了解弛豫型鐵電材料,今天就讓我們了解下具有介電弛豫行為的殼聚糖冰-水凝膠材料和BaTiO3鐵電陶瓷吧!    下期預告:介電材料專題。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進入人體新路徑
    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新媒體專電 西媒稱,兩項獨立研究發現了一條迄今為止不為人知的新路徑,有望為新冠肺炎藥物研發開闢一扇新大門。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0月21日報導,研究人員發現,病毒的刺突蛋白能識別並與人體細胞表面的神經纖毛蛋白-1(NRP-1)結合。
  • 電位調控等離激元熱電子誘導脫溴的光電協同反應動力學研究
    舉報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田中群院士團隊吳德印教授、周劍章副教授在等離激元介導的光電化學反應(PMCR)取得新進展
  • 快速升溫實現納米晶界「熱弛豫」—新聞—科學網
  • 對弛豫鐵電性質的新的認知可能會帶來許多技術進展
    賓州州立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團隊,最近對弛豫鐵電性質有了新的發現。這一發現解可能會導致柔性電子器件、致動器和換能器、能量存儲、壓電傳感器和電熱冷卻方面的進步。如圖所示的手性(鏡面)分子使弛豫鐵電體具有驚人的性能。
  • 矽電晶體時代或將終結,新材料將自旋電子器件變為現實
    傳統的電子元件通過電荷的流動來處理數據,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電晶體中,通電代表「1」,斷電代表「0」。所以,自計算機發明以來,電流是所有二進位電子元件基礎。然而,自旋電子學有望成為打破這一常規的新技術。圖丨電子自旋該技術摒棄了電流的概念,而嘗試利用電荷的另一更加基礎的性質——自旋。
  • 非晶合金記憶效應產生機制研究獲進展
    記憶效應廣泛存在於金屬玻璃、高分子玻璃、氧化物玻璃、自旋玻璃,以及電子玻璃等玻璃態材料中;形狀記憶合金、褶皺紙團、摩擦表面、複雜機械系統也均存在記憶效應。記憶效應與熱力學非平衡狀態相關,一旦材料或體系達到熱平衡態,初態和歷史的記憶將被徹底遺忘。然而,半個世紀以來,人們對記憶效應的理解仍局限於諸如TNM模型等唯象層面,對記憶效應的物理起源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