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在文字裡的愛情,是沒有比元稹和韋從更讓人感動和嚮往的了。
在公元802年,20歲的韋從嫁給了24的元稹,二人七年的時間生了六個孩子,可令人遺憾的是,韋從還沒來得及享受天倫之樂,便在公元809年病逝,那時的她才27歲。
韋從是大家閨秀,名門小姐,而元稹則無任何功名利祿,但韋從卻始終堅信自己嫁給了愛情。婚後二人相敬相愛,即使生活是貧窮的,韋從也從不抱怨,她認真努力的過著相夫教子、柴米油鹽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長,因為家中太落魄,韋從沒錢治病,越拖越嚴重,最終在元稹外出期間,韋從病逝了。
自此以後元稹悲痛欲絕,整日買醉,一連寫下多首思妻之作,而且都是感人至深的悲鬱篇章。
其中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就是元稹以水、山、雲、花等意象為載體,把自己對韋從的思念和眷戀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然而大家有沒有想過元稹為什麼要用「巫山」去寫這首詩,而不是泰山、峨眉、華山等更有名氣的?
這是因為巫山不僅僅是代表風景的,它的背後更有一個令人感慨不已的故事。
宋玉著的名篇《高唐賦》,描寫的就是巫山的山水人情,不過這篇文章最令人深刻的是關於楚襄王和巫山神女之間的風流佳話。
話說在楚襄王去巫山旅遊睡覺時,夢見了一位美女,她自稱是「巫山之女」並主動向人家楚襄王投懷送抱,然後在兩人纏綿悱惻了一會後,就要各奔東西了,臨走前,著名的神女說: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其實神女這話是比較玄乎的,她說自己早上是一團雲,晚上就會變成飄忽不定的雨,每天都如此,在那巫山高臺之下。所以後來人們便以「巫山雲雨」或「朝雲暮雨」來代指男女之歡了。
由此可見,巫山其實是一個很汙的典故。
所以在學生時代講到這首詩時,是很難聽到老師解釋其中緣故的,因為這種典故對於學生而言,的確是有點不雅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