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現的意思是,今天能拿到的一百塊錢和下個月才能拿到的一百塊錢是不一樣的。把未來的收益折合成今天的價值就叫做折現。
如果有一個人和你說,你有兩個選擇,一個是 100 天后給你一顆糖,另一個是 101 天后給你兩顆糖。你很可能會說,當然是 101 天后給我兩塊。
但如果這個人和你說,是現在馬上給你一顆糖,還是明天給你兩顆糖,你也許就會猶豫了。甚至很可能你就選擇了現在就先吃一快糖。誰等得了什麼明天啊!
人們會僅僅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改變自己的選擇。因為快樂是有折現率的。
即時愉快的吸引力總是超乎人們意料,人們也總是會今朝有酒今朝醉。我明天再健身,我今天先放縱一下;我明天再看書,我今天先玩個手機;我明天再思考這個問題吧,今天就想癱著。
當然,其實還在遠古時期時,短視又可能是必要的。
想像一下,如果一個猿人他每天都在規劃著未來,我明天再吃這塊肉,我下個月再去冰河的另一邊看看,我明年再造一個小猿人… 另一個猿人和自己說,我現在就吃掉這塊肉。哪個猿人更可能把自己的基因延續下去呢?
但是現代社會不一樣了。
在《異類》這本書裡,馬爾科姆提到,任何一個人想在一個領域裡成為一個頂尖的人,他都必須花費一萬個小時的刻意練習。
無論你是足球運動員,還是創業者,還是小提琴演奏者,這個一萬個小時都是必要非充分條件。
聽起來一萬個小時這個數字很簡單。但想要完成這一萬個小時,每天為一個事情投入三小時,也必須堅持十年。
所以,23 歲的生日那天,我在筆記本的第一頁寫下了自己想要實現的所有大大小小或宏偉或瑣碎的夢想: 學會弗拉門戈舞蹈,像班傑明巴頓那樣擁有一棟海邊可以看日出的木屋,創造一個普通人都用的品牌,寫一本小說,在美國拿到 MBTI 性格分析資格證,成為專欄作家等等等等。
寫下夢想清單的時候我沒有從細節上去考慮具體該如何實現它,也沒有去評估它到底需要花多少金錢和時間,更沒有在意它是否能稱得上是一個理想還是僅僅是一個享受。
只要我想實現的,我都寫下來了。這就是我死前想完成的事情。
然後我再給我的夢想分類,我發現,雖然列了許多死前想完全的事情,但我最想實現的三個夢想主題是:閱讀寫作,性格分析,創業。
於是我開始每天記錄我在我這三個夢想上投入的所有時間。
截止到上個月,我的 10000 小時倒計時分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