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日,隨著中國第一例非洲豬瘟的確診,我國養豬業步入了「災年」。由於非洲豬瘟目前不能治療,也沒有可用的商品疫苗,在我國肆虐流行,導致全國生豬供不應求,出現百年不遇的「金豬時代」。
在現階段倖存下來的豬場,無論是自繁自養,還是賣仔豬,只要有豬就能賺錢!在如此周期超長的暴利時代,我們也需要思考一個問題:面對高漲的行情,許多豬場仍然產能低下,所獲得的利潤並不是很高。究其原因是多因素導致的豬場的仔豬和肥豬的成本偏高。在金豬之年這部分豬場尚可生存的比較「滋潤」。
但是,隨著許多養殖戶和養殖集團積極的補欄後備母豬,特別是補充大量的三元後備母豬,使得我國的生豬產能在快速恢復。農業農村部在2020年10月21日舉行新聞發布會,截止9月底,全國生豬存欄已經達到3.7億頭,恢復到2017年末的84%;能繁母豬存欄達到3822萬頭,恢復到2017年末的86%。
隨著全國生豬產能的逐步恢復,2020年10月份,出欄1頭100kg以上的商品豬,相較於2019年同期每頭少要盈利1000元以上。所以,降本增效提高豬場產能:產仔多、成活率高、長得快,是豬場現階段乃至於以後都必須要做的功課。做好以下幾點有助於豬場的降本增效。
1、做好母豬的飼養管理
母豬是豬場的發動機,母豬的配種率、產仔數決定了豬場的總產能,母豬產仔多是豬場盈利的基礎。
1.1 後備母豬的選留培育是關鍵
後備母豬選留體型好、肢蹄健康,外性器官發育良好的豬作為種用。非洲豬瘟疫情使得選留三元母豬進行生產是目前許多豬場的無奈之舉,而三元母豬用作種用的弊端很多,主要體現在發情不明顯,產仔數低,胎盤效率差,乳腺發育不良等方面。要想提升二元、三元母豬的繁殖性能,需要增加相應營養,在後備豬70-75kg階段額外添加維生素E、β-胡蘿蔔素、葉酸等微量元素,或富含淫羊藿多糖和淫羊藿苷的中獸藥產品,均可以促進後備母豬性器官的發育,促進初情期的出現和卵泡的發育,提高配種率。
1.2 熟練掌握配種技術
選用活力好、密度大的優良精液進行適時配種,以獲得更多的受精卵著床。需要對配種員定期進行培訓,使得他們熟練掌握查情配種技能,能夠在最佳的時間點對發情的母豬進行準確的輸精,提高母豬的發情配種率和產仔數。
1.3 做好基礎疫苗,預防母豬繁殖障礙性疾病
後備和經產母豬均須做好豬瘟、細小病毒病、豬偽狂犬、豬流行性乙腦、圓環病毒病等免疫,規避病原對母豬生殖系統的侵襲。這幾種病毒性病原均可垂直傳播感染胎兒,致使胎兒發育受阻甚至死亡,從而出現流產、死胎、木乃伊胎、弱仔等繁殖障礙現象。這些基礎疫苗如果沒有做好,甚至還可導致母豬接下來的發情、配種出現問題,許多母豬不能發情和排卵,或屢配不孕而被淘汰。
1.4 配種後前期的飼養管理要科學
母豬配種後需要提供安靜舒適的環境,避免噪音、驚嚇、粗暴驅趕、減少免疫注射等操作。這些因素導致母豬出現不同程度的應激,而應激激素的過量分泌導致孕酮的分泌大大降低,使得受精卵不能著床或著床的合子凋亡,從而導致產仔數降低,甚至出現返情現象。
1.5 控制餵料量,保持正常膘情
配種後的3周內是受精卵著床的關鍵時期,如果餵料量過多,體內的孕酮含量會因為胰島素的大量分泌而濃度降低,使得一部分受精卵不能著床,從而導致產仔數減少甚至受孕失敗。所以,在配種初期需要進行限料,如果斷奶時膘情特別消瘦,對於這部分個體在配種7d後就需要適當增加餵料量,來彌補哺乳期的巨大損耗。中後期的餵料量也需要控制,根據膘情或通過背膘儀測定來調整餵料量,母豬維持在7.5-8分膘情為宜,規避過肥導致乳腺發育不良產後奶水不足,以及胎豬過大出現難產的現象。
2、提高哺乳仔豬的成活率和斷奶重
2.1 提供舒適的環境
哺乳仔豬的皮下脂肪組織非常薄,對於環境的溫度變化是非常敏感的,特別是環境溫度過低時會增加腹瀉率,生長發育變慢,甚至出現脫水而死亡。在做好環境衛生的同時,產房溫度控制是非常關鍵的。產房大環境溫度建議控制在20-25℃,保溫箱溫度第1周控制在30-35℃,第二周到21日齡逐漸降低到24-26℃。產房溼度控制在60%-80%。
2.2 吃足初乳,分配好乳頭,必要時進行寄養
初乳中含有仔豬所需要的能量、蛋白質和免疫球蛋白,新生仔豬在出生後的24h內吃足初乳非常關鍵,弱小的仔豬可以放在中前部的乳頭吃奶,如果母豬奶水非常差或產仔數過多,可以考慮部分仔豬寄養。
2.3 做好教槽料的投餵
如果母豬奶水不足,或仔豬發育過快,都會導致哺乳仔豬嚴重缺乏營養。一般建議產後7-10d,給予仔豬投餵教槽料。及時補充教槽料可以彌補奶水分泌量的不足,還可以促進仔豬腸道的發育。
2.4 規避細菌感染
仔豬出生後會有一些傷口出現,比如斷臍帶、斷尾、膝蓋磨傷、去勢、打架、打耳標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傷口,環境中的病原菌此時會乘虛而入造成感染。在傷口出現的感染窗口期注射長效頭孢製劑可以有效規避葡萄球菌、鏈球菌、豬副嗜血桿菌等的感染。
2.5 做好疫苗,及時補鐵
仔豬出生1-3d採取偽狂犬疫苗滴鼻,14日齡免疫圓環疫苗,21-28日齡免疫豬瘟疫苗。在3日齡、7日齡注射鐵製劑進行補鐵。
3、幫助仔豬順利渡過斷奶應激關
仔豬在斷奶時會遭受多重應激,比如母仔分離導致的心理應激,換料應激,溫溼度變化導致的環境應激,抓豬應激等。
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研究員胡彩虹等研究發現仔豬在斷奶時的超大應激導致體內的應激激素皮質醇的濃度急劇升高為斷奶前的將近3倍。錢仲倉等研究發現仔豬斷奶時體內升高的皮質醇導致血清中DAO(二胺氧化酶)和D-乳酸均升高,這兩個指標的升高表明腸黏膜受到了或輕或重的損傷。換句話說,仔豬在斷奶時多因素導致的應激激素皮質醇水平的升高造成了仔豬腸道的損傷,從而致使仔豬在斷奶時出現腸道消化紊亂,出現腹瀉,掉膘消瘦,抗病力下降,生長緩慢等問題,甚至出現死亡。
降低斷奶應激可以採取以下幾點措施:
(1)仔豬斷奶時提供舒適的溫溼度,大環境溫度控制在21-26℃,溼度為60%-80%。
(2)新舊飼料過渡期最少4d。斷奶初期,在粉料基礎上可以每天增加飼餵粥料2-3次。粥料配比為料水比1:3,這樣可以減輕飼料對胃腸的刺激。
(3)添加抗應激產品。在斷奶時可以添加多維,微生態製劑,中藥黃芪多糖等,提高機體的抗應激能力。
4、做好豬場常見非病原微生物因素導致的問題與處理
4.1 熱應激
夏季豬群出現熱應激時,應激激素的大量分泌,使得豬只胃腸蠕動減緩,豬群表現出採食量嚴重下降,育肥豬生長緩慢,母豬的呼吸頻率增加,導致供氧不足,胎盤效率下降,胎豬不僅營養缺乏,還會出現缺氧現象,母豬產仔時產力不足,產出弱仔、死胎比例增多。母豬斷奶後會出現大量的返情現象。夏季一定要添加防暑降溫設備,預防熱應激導致的母豬產仔無力、產弱仔和無乳的發生,以及規避發情配種率下降。
4.2 黴菌毒素中毒
飼料在存儲過程中,環境中的溫溼度,使得飼料特別容易黴變並釋放黴菌毒素,玉米赤黴烯酮、黃麴黴毒素、嘔吐毒素、T2毒素等在飼料中的檢出率非常高。豬群是否有非傳染性的結膜炎並且淚斑特別嚴重現象;是否有新生小母豬陰戶紅腫現象或「八字腿」現象;是否有脫肛現象;是否有「石灰尿」現象;是否有脊背乃至於全身有鐵鏽色小點......這時需要檢查玉米等大原料的品質,添加優質脫黴劑。當然,還需要改變餵料的時間和方式,飼料不在料槽中過夜,所粉碎的飼料不可過多,儘可能在3d內吃完。
4.3 飼料粒度過細導致的採食量下降
對於50kg體重以上的豬只,飼料的粒度不宜過細。當粒度過細時,飼料進入胃部會損傷胃黏膜,損傷的部位在胃壁分泌的強酸的刺激下出現嚴重的潰瘍,從而導致豬只的採食量下降。當豬只出現大群採食量下降並且個別豬只伴有嘔吐時,需要考慮飼料粒度問題,對於飼料粉碎機的粉碎篩片目數進行調整(2.0-3.0目),規避胃潰瘍的發生。
4.4 避免受涼感冒
有些豬場基礎設施不完善,當極端高溫時使用深井水衝洗豬群進行降溫,使得豬群出現受涼而感冒。另一方面,早春或秋季早晚溫差大或突然降溫,保暖措施差,豬只受到風寒而感冒。按照中醫理論,這兩種情況其實就是機體衛外功能不固引起的,需要調整好環境溫度,配合使用含有麻黃、桂枝的中藥產品進行投喂,也還可以熬煮生薑湯飲水,效果也挺好。
4.5 非洲豬瘟的防控不可懈怠
仇華吉研究員認為:非洲豬瘟「六親不認」,非洲豬瘟病毒是「坐在輪椅上的病毒」。
目前防控非洲豬瘟最有效的手段是做好生物安全。生物安全不能簡單的等同於消毒。非洲豬瘟防控中,必須管控好人流、車流、物流、有害生物流。
(1)嚴格管控人員進出場區。場外人員杜絕入場,本場員工返場按照流程需要進行嚴格洗消、隔離,換乾淨的衣服和鞋子才能入場;
(2)管好各種車輛。場內場外車輛不混用,不隨意移除相關區域,外來拉豬車、無害化處理車一定要遠離場區。各種車輛使用完畢進行清洗和消毒,然後歸位;
(3)管控進場物資。所有的物質均需要進行消毒處理,可以使用甲醛燻蒸或臭氧消毒。疫苗獸藥等急需品需要拆除外包裝,使用酒精擦拭或消毒劑浸泡一定時間才能進入生產區。個人生活物品也需要按照消毒流程進行消毒方可入場;
(4)管控有害生物流。蜱蟲、蒼蠅、蚊蟲、老鼠等均可傳播非洲豬瘟。定期使用殺蟲劑、滅鼠劑來殺滅有害生物。
面對金豬時代各位養殖朋友們不能沾沾自喜。因為「金豬時代」終將過去。做好豬場的日常管理工作,防控好基礎病,提升豬場的產能,降低成本才能增加效益。在接下來的發展中才能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