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一定聽過這句話:「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說出這句話的不是別人,正是俄國第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全名伊凡·彼德羅維奇·巴甫洛夫,是前蘇聯的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巴甫洛夫的一生成就非凡,巴甫洛夫早期重點研究血液循環中神經作用的問題,並開闢了生理學的一個新分支—神經營養學,中期時又對消化系統進行研究,徹底搞清楚了神經系統在調節整個消化系統中的主導作用,因在消化生理學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獎,而巴甫洛夫又在巧合之中發現條件反射現象,推動了心理學的研究。
我們知道先有「虐貓狂人薛丁格」,現有「虐狗狂魔巴甫洛夫「,不過,薛丁格的貓是想像出來的,而巴甫洛夫卻實打實的用了很多隻狗完成無數的實驗。巴甫洛夫一生都和狗緊密相連,曾經在十月革命時,因為試驗資金少,還帶著自己的助手去偷狗。
除了在狗身上做實驗外,巴甫洛夫也在自己的親弟弟身上做過實驗。
據說,巴甫洛夫在做條件反射實驗的時候,每次餵狗之前都要先搖鈴鐺,讓狗以為鈴鐺是自己進食的前奏,後來鈴鐺一響,不管有沒有吃的,狗狗都會流口水,這就是著名的條件反射學說。
在1903年春季的一天,巴甫洛夫和家人聚餐,弟弟尼古拉是一個帽子設計師,當時正沒有工作失業在家。一個是大名鼎鼎的學者,一個是失業在家的待業青年,自然而然,尼古拉對巴甫洛夫已經由嫉妒變成赤裸裸的厭惡。
在午宴上,巴甫洛夫說起自己正在進行的研究,說要在狗身上進行唾液分泌 條件反射實驗,然後父母提出不如用弟弟做,反正他失業閒得很,而且還可以順便培養下兄弟感情,巴甫洛夫無奈只能同意。
而在剛進實驗門的時候,兄弟倆就已經劍拔弩張,絲毫沒有兄弟情誼。尼古拉不想被當做實驗品,而巴甫洛夫則認為他並不是一個合格的實驗品,連狗都不如。在選擇一個能讓尼古拉流口水的盤子時兩個人就已經開始吵得不可開交,在討論選擇用什麼食物作為實驗的輔助材料時,尼古拉堅持要用魚子醬,而經費緊張的巴甫洛夫最後用了烤麵包片。
在實驗頭兩天,巴甫洛夫一次又一次搖鈴鐺,然後給弟弟一盤麵包片,但在第三天的時候,巴甫洛夫像往常一樣搖鈴鐺但並沒有給麵包片,意外的是,飢腸轆轆的尼古拉掄起胳膊就把巴甫洛夫打得鼻血長流。而巴甫洛夫也氣得找了一隻公牧羊犬來代替自己的弟弟完成了實驗,兄弟倆從此再也沒說過話。
看完了這個故事,你覺得這兩兄弟誰更狗呢?
文|史小墨